抗戰時我軍的4把“國產”步槍:第3把叫老套筒,你認識嗎?

三八式步槍: 眾所周知,三八式步槍是日本侵華時期的主力武器,誕生於1905年,因其構造簡單、結實耐用、發射命中度高等優秀性能,一直被日軍裝備到二戰投降時才退役;在中國,因該槍械的防塵蓋上印刻有三八式字樣,故而老百姓喜歡稱它為“三八大蓋”。

抗戰時我軍的4把“國產”步槍:第3把叫老套筒,你認識嗎?

據記載,在清末時期,我國就有購買三八式步槍的記錄,到了民國之後,由於軍閥混戰,各大軍閥向日本購買該槍械的數量就更多了。不僅如此,為了滿足軍隊的大量需求,我國的山西兵工廠也曾大量仿製三八式步槍裝備晉軍。

抗戰時我軍的4把“國產”步槍:第3把叫老套筒,你認識嗎?

2.十三式步槍:關於該槍械的母版是誰,至今說法不一,因其結構設計上跟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和奧地利的1912式步槍都比較相似,故而依舊爭論不休。十三式步槍是民國時期,東三省兵工廠所製作,生產數量約十四萬支,其口徑為7.92毫米,全長1.25米,採用5發的內藏式彈倉供彈;由於戰爭的損耗,到了抗戰時期,該槍械真正投入戰場的數量並不多。

抗戰時我軍的4把“國產”步槍:第3把叫老套筒,你認識嗎?

3.老套筒:說到老套筒,大家都熟悉了,在抗戰時期,它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大名叫漢陽造;該槍械是光緒17年(1891年),兩廣總督張之洞下令讓漢陽兵工廠根據德國的1888式步槍仿製而來。因其槍管外面設計有一個隔熱護手的套筒,故而民間俗稱老套筒;在1904年的時候,就取消了這樣特殊套筒設計,該槍械一直生產到1944年才停產,產量超過100萬支,是中國抗戰時期的主力武器。

抗戰時我軍的4把“國產”步槍:第3把叫老套筒,你認識嗎?

4.中正式步騎槍:因漢陽造性能較落後,已經不能滿足戰鬥的需求,故而在抗日戰爭時期,國軍下令讓鞏縣兵工以毛瑟步槍為母版,結合中國國情的需求,在1935年仿製出了中正式步騎槍;與毛瑟步槍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外形上,該槍械槍身較短,刺刀較長,不但利於作戰攜帶,而且白刃戰上優勢較大,其一推出,就備受士兵的青睞。

抗戰時我軍的4把“國產”步槍:第3把叫老套筒,你認識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