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銅錢鑄廣告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年號洪武。這年正月,離帝都南京千里之遙的山西,有一家酒坊換了新老闆,老掌櫃因病去世,他把酒業和女兒,一起交給徒弟劉嘉傑。

明初銅錢鑄廣告

王朝新建,百廢待興,但四處仍有元朝的軍隊,而各處的地方武裝也未曾清剿,民眾需要安撫,官署需要搭建。宏圖大志的朱元璋忙得焦頭爛額,卻沒工夫考慮這些問題,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擺在他面前:新的王朝,需要發行新的貨幣,朱元璋計劃在國庫裡把元朝的錢幣熔化,重新鑄造。無奈,元朝撤退的時候,搬空了國庫的銀子,新王朝要鑄錢,卻沒有銀子和銅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將軍、宰相等一幫老臣都接到皇帝的命令:想辦法,找銅錢。

民間的銅錢,收不上來,富豪家裡的,倒是被收繳了一些,但於整個國家而言,無疑是九牛一毛。問題不能解決,皇帝下令,各個地方要員想辦法籌錢。

在山西負責全面工作的將軍郝景田,也接到皇帝的命令,急召下屬文武官員商討對策,幾天下來,也沒想出好辦法。最後,為了完成任務,他在全省張貼布告:凡大明百姓,誰能想到籌錢方法,如被採用,呈報皇帝獎勵,可提升為官員。另一方面,私下裡卻傳出—條消息:對一毛不拔的富豪,朝廷絕不手軟。

佈告一經張貼,山西省沸騰起來,應者如雲。民眾想盡種種方法,希望博得一官半職,但大多不切實際,或者冒犯皇帝忌諱,皆不被採用。

消息傳到酒坊老闆劉嘉傑耳朵裡,剛接手生意的他,有擔憂,有害怕。家大業大,如何傳承下去?不被朝廷強行收繳家產,成了當前最大的事情,聽說城裡有幾家大商行因為不捐款都被抄家了。

幾天過後,一個大膽的想法出現在他的腦海。經過一番思索後,劉嘉傑找到郝將軍。與其他獻策者不同,他直接對將軍說:“我願意捐獻紋銀一萬兩。”

將軍不解,劉嘉傑解釋道:“皇帝還我華夏衣冠,我輩商人不能左右侍候,也不能征戰沙場,唯有獻上些許銀兩,以資國家。”

郝將軍大喜,表示要呈報皇帝,獎勵他的行為。劉嘉傑拒絕了將軍的好意,提出一個要求:小店經營酒業,希望將軍大加宣傳,讓大家知道。郝將軍答應下來,劉嘉傑又表示:“如果將軍讓山西都知道我的酒,屆時,將獻酒慰問整個山西的軍隊,並再捐資一萬兩。”

這個承諾,讓郝將軍更加高興,他一口答應下來。

回到酒坊,劉嘉傑苦思如何才能宣傳到位,在捐出的萬兩銀子當中找回一些補償來。他想到一個好辦法:皇帝將鑄銅錢,何不直接在銅錢上做文章呢?自家產的酒,幾年前老掌櫃取名“杏花村”,一則因為產地,二則取了大詩人杜牧的詩意:牧童遙指杏花村。可不可以在銅錢背面鑄一個牧童呢?

想到這裡,劉嘉傑請來畫家,仔細構思牧童的形象,挑出其中最好的一幅,興沖沖地拿著畫跑到郝景田的府第。

幾經商量,郝景田同意了劉嘉傑的方案,山西新印製的銅錢,採取政府統一的模具,正面印製洪武通寶,背面則是牧童騎牛吹笛的圖案。

當銅錢流行於市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感到十分好奇,歷史上從來沒有在錢幣背面印圖案的先例。人們紛紛詢問這圖案是什麼意思,就這樣,大家都知道了劉嘉傑掌櫃捐資助軍的事情,汾酒“杏花村”也因此聲名大噪,暢銷起來。

一年後,大明王朝走上正軌,為避免落下口實,劉嘉傑取消了在銅錢上印製的廣告,但前期印製的銅錢,早已流通民間,“杏花村”的大名無人不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