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青城山下陳半仙


要弄清什麼是道?什麼是德?離不開《道德經》。《道德經》的道、德,是指天道、地德。天地對萬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天為道,地為德,謂之道德。其原文是:天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父母為兒女幸福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大愛,稱作慈愛。慈愛與道德是同一的,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通天地得人和。所以,《周易》的乾坤卦象,既代表天地,又代表父母。父母有情,故而稱作慈愛。天地無情,故而稱作道德。所以,老子以慈愛為第一寶貴,而著作《道德經》。故而道德的本義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大愛。老子著作《道德經》,既是哲學著作,又是宣揚高尚道德文明著作。所以,中國是當之無愧的文明古國。道德是哲學名詞,古代稱作中道。中道即通天地得人和之道。王字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中間一橫代表人,正中間一豎表示通天地得人和的中道,故而中道又稱作王道。所以,中國古代提倡以中道治國治天下。《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其中"。以中道治國治天下,就是以道德治國治天下,就是以通天地得人和之道治國治天下。


朱清國1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德經》這本書並不是告訴我們“道”是什麼,而是詮釋“道”在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正因為萬事萬物都因遵循“道”,所以統治者以此治國安邦,兵家以此行軍佈陣。“道”以各種形式存在在宇宙之間,包括宇宙本身也是按照“道”來運行的。(《淮南子》所說: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

老子創造的“道”是先與一切,高於一切的。《道德經》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家認為“道”存在與宇宙混沌未開之前,天地都要按照道來運行。也許談到宇宙太大,我們很難確切地去感受,不如從生活中尋找例子。好比說汽車和飛機,在汽車沒有發明之前,發明汽車的“道”已經存在了,在飛機沒有發明之前,生產飛機的“道”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不能看到道,但是我們隨處可見道在萬事萬物上的體現。

《道德經》第21章裡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這種體現如道本身一樣,都是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的。

講一個故事,根據豐子愷老先生的記載。

弘一法師李叔同,經常和弟子們一起靜坐,學生們圍著老師坐在一起,一句話也不說,就這麼安靜地坐一天,這就是德行的體現。

我們有時候接觸一個人,總覺得這個人很舒服,但是你卻說不上來,這大概也是德的表現了。

《道德經》第38章裡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可作真正的德行。真正有德行的人,不表現德行,沒有德行的人總是刻意表現。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越缺少,越炫耀。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見,“道德”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範疇。

其實“道”和“德”是兩個概念。“道生之”是說萬物生於“道”,這個“道”就是規律、真理。“德畜之”是說萬物因德而存在、延續,所以合乎“道”者謂之“德”。“道尊德貴”,“道”本來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德”則存於人的內心。懂得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可以謂之“得道”,“得道”者謂之有德。反之,如果不懂得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就不能稱為“得道”,不得道者,言行舉止又何以得法?“道”存在於世,“德”存在於心。“道”是天理,“德”是人對天理的認識。

《易經·繫辭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可見自然界萬事萬物本身具有兩面性、對立性,這是普遍規律,這就是所謂的“道”。好與壞,黑與白,善與惡都是相對而言,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這是《易經》所折射的智慧火花。這些世間存在的普遍道理,各人的理解又不一樣,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候運用了這一規律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易經·繫辭傳》裡說“君子之道鮮矣”,意思是明白這一普遍道理的人太少了。

上個世紀著名的哲學家羅素曾對《道德經》做出了這樣一句評價:人具有兩種意志,創造的意志和佔有的意志,老子便是要人發揮創造的動力而收斂佔有的衝動。

道家所說得《道德經》,便是教學認識天道的玄妙與莫測,進而讓我們學著遵從天道,尊重自然。眼界放得越大,心底就變得越平靜。孫思邈所謂:志愈大而心愈小。

當今世人所說的“道德”,僅僅侷限於“人倫”而並非“天理”,與真正的、原始意義上道德相去甚遠。可以這麼說:口口聲聲呼籲“道德”的人,其實並不知何謂“道”,何謂“德”,充其量就是自我觀點的推演而已。








任0懷0玉


不同的年代講道德,其目的、含義不盡相同,但都與”治國“是分不開的。

說一說我的理解。

一、春秋時期。

這個時候,道、德是分開來講的,兩層意思、相輔相成。

老子《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吾知未其名,字之曰道”,還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把道放在先於一切,高於一切的位置上的。道,可以理解為天地萬物誕生的本根、源頭,以及其延伸——運行的規律、法則。

德,緊隨其後。當知了“道”,或悟了“道”以後,自覺的遵從“道”而行,不靠法律來約束、也不靠別人來督促,這種意識以及意識帶來的行動,便是“德”

老子講的道和德是說給誰聽的呢?因為春秋時期戰亂不斷,給百姓講道德是沒有用的,況且也不一定聽得懂,

主要就是講給戰亂的製造者——統治階級聽的,你們要把爭名、奪利、好勝這些念想丟掉,不生事、不擾民,無為而治、和平共處,才能給百姓平靜的生活,百姓也會因此純樸、寡慾、謙讓。

二、戰國及之後。

道和德的連用始於戰國,荀子《勸學》篇講:“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意思是你得把《詩經》、《尚書》……一直到總綱《禮記》全學通了,才能達到道德的頂峰。

但是道和德多數時候還是分開來用,“道”主要代表道家及其思想,與儒家並存、競爭兩千多年。而“德”代表後來沿用至今的道德。

“德”講給誰聽呢,主要講給大眾,比如漢朝推行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高度總結概括了之前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滿滿的正能量,非常容易被理解、認可,如果上至君王大臣、下至黎明百姓都以踐行“五常”為榮,國家就好治理了。

三、宋朝之後。

”德“明顯跑偏,尤其是把“智”給藏起來了。比如被扭曲的“四字”:忠、孝、節、義,鼓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子女必須絕對服從家長,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婦人必須三從四德,被統治者為了統治者的利益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的生命。

魯迅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可以說,宋元明清的道德,基本被綁架了,成了純粹的統治工具。

四、近代和現代

因為近代自然學科的發展,原來屬於“道”研究的那些天地至理,一部分有了自己的分類歸屬,劃分出去了。而剩下難以解釋的“道”,往玄學、宗教的路上越走越遠。

而“德”,也就是現在說的道德,自新中國起,摒棄了封建糟粕,迴歸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成為社會大眾所認同的價值觀。

同樣作為治國的一部分,道德不再為少數人服務,而是變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共識,體現的是“真善美”,比如全國道德模範的五個類型: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我們大多數人可能做不到那麼極致,但都會為他們真誠的叫好、點贊。

為什麼現在要對“道德”大提特提呢?還是因為缺失。社會上的很多現象、問題已經給我們敲響的警鐘,太多人在名、利面前迷失,把老祖宗留給我們寶貴東西都丟掉了。翻開歷史看看吧,個人一旦道德淪喪,就離家破人亡就很近了,社會一旦禮崩樂壞,離被歷史翻篇也不會太遠了。


以上淺見,不足之處請指正,如果贊同請關注,感謝您的時間。


多寫


道(到)是由首和走的變形“辶”會意而成的字。首先要弄清“首”的本義。

首(手shǒu)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看,似乎是頭上有發的側視頭形。到篆書再不象人頭或獸頭的形狀,反推甲骨文和金文的圖形字並不一定是“首”字。隸變楷化後,從夏(夓)字的本義看,夏為繅絲織綢的過程。“”是下的古文的變形,表示織綢過程是從經線的的尾端(下端)開始織到經線的始端(上端);“目”為經線和緯線織成方形綢布,古代織綢經線較短,繞在固定的方框上,織出綢緞不長,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現在織成很長的卷布;“八”表示分開經線來穿緯線,布的兩端都有不能再穿梭的經線頭,在上為“首”,表示開始 的經線端即開頭,在下為“頁”,表示結束的經線段即結尾。開頭(首)和結尾(頁)即兩端,就是布的兩頭,所以首和頁都可引申為“頭”。首借“手”聲表示織綢需要雙手協調。首的本義為織綢開始的布頭。

“辶”是走的變形,變形就會增義,下面先看“走”意義。

走(擬聲zǒu)的金文字形看上是“大”字,也可理解是“夭”的省形,是小孩象伸開兩臂保持平衡,開始學走路的樣子;下部是“止”,象人腳;合起來表示小孩子邁步學走路的動作。隸變楷化後,用筆畫詮釋了走的意義。走是由“十”、橫“一”、豎“丨”、短橫“-”、撇“丿”和捺“㇏”組成的字。“十”表示走路要有一定方向;“一”表示學走路身體要平衡;“丨”表示走路身體上部要直立(躬身為跑);“-”表示走路是向前邁步(向前為走,向後為退);“丿”表示一足向下向後用力;“㇏”表示另一足向前向上邁出。讀音模擬走路時足與地面的撞擊聲。走的本義是小孩子開始邁步學走路的動作。走變形“辶”之後,意義更加完善地表達了“走”的意義。“辶”是由點“丶”和折“乛”、彎“”和捺“㇏”組成的合體筆畫,筆畫意義也會疊加。“丶”起指示作用,這裡指示走路要有方向;“乛”表示圓或弧,這裡指示邁步的弧度;彎“”表示前凸或上凸的運動,這裡指示走路屈膝的狀態;捺“㇏”表示向前或向上的運動,這裡指示腿腳向前邁步的動作。

由首和“辶”會意而成的“道”字,從字形來看,表示開始走路。道借“到”聲表示走路可以到達終點。這樣從“道”的形和聲合意就會得出,道的本義就是從開始走到終點的過程。所以,可引申事物從開始到結束的運動過程,也可引申為事物的從開始到結束的運動發展規律。

德(得)的初文為“惪”,惪是由直(止)和心會意而成的字。心底正直,無歪心雜念為惪;後加行的省形“彳”,表示德不但心底正直,而且行為也要正直。德借“得”聲表示心底正直、行為也正直所得到的才是真正“得”。通過歪門邪道所獲取的財富,非所得。不屬於自己永遠不是自己的,如目前那些腐敗分子,貪汙所得,最終都得被清算充公,一無所得。

道為自然規律;得為社會規律。


嚴師說字


“道”是宇宙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和生存法則。這是萬物得以生存得以繁衍生息的基礎,雖然“道”可變,但所謂萬變不離其宗,規律和法則永遠都在,只是它會隨著外部環境和條件的改變而有所不同。

“德”是指人的品性和素養。

“道”是“德”的標杆和基礎,“德”是“道”的體現和弘揚。

人在“道”的基礎上加以修養和修煉可以使“德”具有一定的高度。

“德”修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深刻體會和領悟“道”的價值與內涵。

“道”在前,“德”在後。向“道”而為則是所謂的善,有善即是“有德”;背“道”而為則是惡,即是“無德”。“有德”方可立足方可載物;“無德”則難以立足,足不立自然無法載物。

所謂“道德”就是以善惡為標準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通過人的思想行為而表現出來,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


plh紅塵幽蘭


一一道是自然法則,德則是掌控自然法則的行為和能力。古代沒有道德一詞,因道和德在字意上的關聯性,後人便發明了道德一詞。



旅行者68521336


道可道,非常道。

天有天道,地走地道,鼠有鼠道,人有人道。

黑夜在沒有月亮,青空萬里的時候,能看到天上有無數顆星星,密密麻麻,距離很近,為什麼不碰障往下掉呢?因為有它的運行軌道。

地上生長的萬物,都有著自己的根或籽,延續著植物的存在。不論長的有多高大或多矮小,沒有被吞併的,留下一種植物。

鼠道說的是鳥、獸、蟲。它們都以各自的自然規律,生存在天地之間。

人類經歷了無數次戰爭,不斷地改朝換代,逐步地走向文明和人性化。邪不壓正,公者一世,私者一時,這是人類進步的必然規律。隨著這個規律向前發展,這就是人道。遵循這個道的規律,而形成的理念就是德。

道德是老子留下的哲學,包羅萬象。總之一句話,有生必死。


海闊天空146023514


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共有共循的生存法則。有道而生,無道則亡。

德,是唯道以輔的事物品質,尊道而德重,厚德而得以生,固德而得以發。

天生萬物,萬物有靈。靈之長者唯人,人類同群,群眾興族,族興八方。八方廣民,民聚成國,國以民立,民為國地,

食為民天。故而道之大者民為本,德之盛者民食享,此謂道德天然。


彥華327


何為“道”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對道的理解不一樣,古語有大道三千,這裡的三千隻是虛數,可見古時候的人認為道有很多種。而我所理解的道無外乎以下幾種。

一、道法自然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道可道,非常道”,主張道乃一切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到,但有真實存在我們周圍。老子主張親近自然,去感受萬物的氣息,去尋找自然最原始的源頭,因為他人為自然的盡頭就是“道”。

二、技近乎道

當人從事某種研究或者某種職業,技藝達到極致,從中領悟出了新的大智慧。比如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可以理解為一種道,再比如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賣油翁的故事,賣油翁把銅錢放在瓶口上,油從銅錢孔流入瓶中不灑一滴,技藝達到如此爐火純青的地步,也可以理解為賣油翁掌握了一種道。

三、知道了

《將夜》中,神符師顏瑟教導徒弟寧缺的時候提到了“符道”,他將其中的道解釋為“知道了”,“符道”即是讓天地元氣理解知道畫符人的思想意識,按照畫符人的想法,依照某種軌跡完成某件事。這種說話個人覺得很新穎!

所以個人認為“道”為一切之始,又為一切之極,動靜之間又無處不在,飄渺不可捉摸。

何為“德”

通俗的來說就是品德,品性德行,老子認為德分上德和下德,上德主張遵循自然的規範,順應自然,注重生命,輕視名利,無慾無求,是“無為”。下德是“有為”,有意識的是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

新時代的“德”在傳承上德、下德基礎上,還應遵守職業德行,不管從事什麼工作,敬崗愛業,保持良好的工作品德,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何為“道德”

前面說過,“道”為一切之始,那麼“德”也是“道”的衍生,那麼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人類在社會環境中生存,遵循自然之法則,秉持“無為”或“有為”的德行,善待身邊的人或事,在自己工作的領域努力攀登,追求極致,這就是我理解的“道德”!





煩惱飯桶


我對“道”的理解是法規、規則,我們無論在什麼場所,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學校、醫院、車站、公園等各有其特定的規章,需要人們遵守執行。因此,社會才有良好的秩序,人們的日常生活才會有條不紊。我對“德”的理解是品質、德行,是一個人思想素質的體現。它包括多個方面,良心、善心、愛心等都是“德”的表現。我們說的“德高望重”、“德高為範”中“德”就是指一個人的高尚品質。

所謂“道德”就是以上兩者意思的綜合,即一個人在某種場合應遵循的言行規則和應具備的思想素質。一個人要遵守公共的社會道德,不同職業還有不同的職業道德標準,更要恪盡職守。

“道德”是人性的最美體現,是區別於其它動物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成人,是指道德修養達到了做一個正常人的標準。一旦失德,泯然乎獸者也。因此,我們要修身養性,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學無止境,修身也無止境,我們要用一生去潛心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