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知識」趣談京劇的諸位“第一”

一、第一位女老生演員

恩曉峰(1887-1949年),滿族正黃旗人,生於北京。其父輩叔伯多愛好京劇,常請人來府演唱娛樂。幼年時常隨其父出入清音票房聽唱。由於她聰穎過人,聽畢即能摹仿學唱。並聘請吉慶雲到正乙祠票房授藝。15歲時即常以“小客串”名義於戲園演唱。也常被堂會戲邀其串演,她身著男裝頭梳髮辮,以票友身份前往登臺獻藝,演畢不受金錢酬謝。她崇拜譚鑫培,痴迷譚腔,並極力摹仿,每當譚鑫培演出之際,定讓其父陪同前往觀摩偷學,憑死記硬背默記心中。曾向陳彥衡、竇硯峰問藝,請吳聯奎練功,技藝與日俱增。她颱風大雅技藝不凡,且多才多藝。除本工老生外,亦能武生戲《駱馬湖》、淨角戲《盜御馬》及丑角戲《十八扯》等。

這位貴族千金,16歲時不顧族人的阻撓和譏諷,正式下海成為演員,單人赴津加入“鳳鳴社”,以譚派女老生出演,劇目有《桑園寄子》、《賣馬》、《失街亭》、《定軍山》、《洪羊洞》、《碰碑》等。頗受好評,被譽為“女叫天”。豪門富戶欲與結識,均遭拒絕,便惱羞成怒,時常差人前往劇場搗亂,故意刁難,為此反使恩曉峰名聲更加響亮,致使上海、武漢等地,慕名前來邀請。1910年後,因其聲帶變化,正值汪(笑依)派盛行之際,遂改汪派老生,《哭祖廟》、《馬前潑水》、《張松獻地圖》、《受禪臺》、《黨人碑》、《洗耳記》、《馬嵬坡》等為常演劇目。在津合作者有曹桂芬、謝玉鳳等。在滬與金翠鳳(即後改女丑的宋鳳雲)合演《十八扯》,一時轟動上海灘。在丹桂演出《探母回令》,因感身世,於臺上演出時,真的落下淚水。京城允許男女合班演出後,1912年返京於11月3日首演廣德樓,戲碼卻以《盜御馬》打炮, 後方演汪派正戲,亦常演於慶樂等戲園,曾與劉喜奎、孟小如、榮蝶仙、宋鳳雲、小蘭英、碧雲霞、曹桂芬、謝寶鳳等合作演出。

「國粹知識」趣談京劇的諸位“第一”


恩曉峰後嫁小生薑春桂,有二子二女,長子世緒,次子世昌曾於甘肅省京劇團任鼓師;長女維銘亦工老生,為人老誠,有“大老好”之稱,婚後居住花枝衚衕,愛人外出杳無音信,她求卜問卦企盼早歸。晚年甚是淒涼,靠糊紙盒、紙口袋度日,直至病故亦未見到夫君歸來。有一子乳名“石頭”,落戶天津;次女佩賢,工花旦、青衣。

  恩曉峰,這位清末敢於反抗封建禮教、駭世驚俗的叛逆小姐,紅遍京、津、滬,並灌有汪派戲唱片留世。

二、第一位女丑演員

宋風雲(1889—1983年),原姓楊,早年工旦角藝名“金翠風”,紅於滬上,嗓敗後返京改演丑角,易名宋風雲》成為京劇界第一位女丑演員,僅於“城南遊藝園”即演出七年之久。與有《桑園寄子》、《賣馬》、《失街亭》、《定軍山》、《洪羊洞》、《碰碑》等。頗受好評,被譽為“女叫天”。豪門富戶欲與結識,均遭拒絕,便惱羞成怒,時常差人前往劇場搗亂,故意刁難,為此反使恩曉峰名聲更加響亮,致使上海、武漢等地,慕名前來邀請。1910年後,因其聲帶變化,正值汪(笑儂)派盛行之際,遂改汪派老生,《哭祖廟》、《馬前潑水》、《張松獻地圖》、《受禪臺》、《黨人碑》、《洗耳記》、《馬嵬坡》等為常演劇目。在津合作者有曹桂芬、謝玉鳳等。在滬與金翠風(即後改女丑的宋風雲)合演《十八扯》,一時轟動上海灘。在丹桂演出《探母回令》,因感身世,於臺上演出時,真的落下淚水。京城允許男女合班演出後,1912年返京於11丹3日首演廣德樓,戲碼卻以《盜御馬》打炮,後方演汪派正戲,亦常演於慶樂等戲園,曾與劉喜奎、盂小如、榮蝶仙、宋風雲、小蘭英、碧雲霞、曹桂芬、謝寶風等合作演出。與恩曉峰既是老搭檔,又是乾姐妹,更是好鄰居,同住宣武區三眼井衚衕。其愛人即梆子著名旦角“毛毛旦”宋永珍。有四子二女均從業梨園,宋遇春、宋義增、宋寶羅即為其子。

「國粹知識」趣談京劇的諸位“第一”


宋寶羅與母親楊鳳雲(宋鳳雲、金翠鳳),曾是京劇坤界第一名醜 (1983年攝)

三、第一個女科班

“崇雅社”,1916年“響九霄”田際雲於北平首創的女科班,共招收女學生57人,兼授京劇、梆子,培養了生、旦、淨、醜的各行女演員。出於此科班的有老生鐵寶山、李伯濤等,小生梁桂亭等,武生梁春樓、梁瑞樓等,旦角金少梅、福芝芳、常九如、張碧玉、鄭菊芳(武旦),淨角張子壽、範鳳茹、龔翠蘭等均曾享名一時。該科班於1916年8月14日於天樂園首次亮相,劇目為《池水驛》、《汾河灣》、《賈家樓》等,隨之又演出了《二進宮》、《青石山》、《惡虎村》等諸多。科班歷時三年,於1919報散。

後來金少梅、福芝芳等仍以崇雅社名義演於城南遊藝園。碧雲霞、秦雪勞、雪豔琴、孟麗君、孟小冬、雲飄香、於紫雲、於紫仙、蓋榮萱、蓉麗娟、李桂芬、李慧琴、方震濤、蘇蘭舫、郭瑞卿、任絳仙、章遏雲等相繼在此演出時,班底基本是原崇雅社演員,仍保持坤班的性質。田際雲晚年仍拄柺杖多次來此進行藝術指導。

「國粹知識」趣談京劇的諸位“第一”


四、科班的“第一”

舊時科班均為私人興辦,由於受經濟條件所限,隨時都存在解散的可能,因此維持的時間不太長,一般僅幾年光景,多十年,有的僅二、三年,甚至還有壽短的。惟有富連成科班,自1904年創辦到1948年解散,歷時長達四十四年,是自清咸豐、同治以來,延續時間最長、組織規模最大、培養人材最多的科班。

  富連成初名“喜連成”,班主牛子厚,社長葉春善,社址在宣武區前鐵廠。1912年東家牛子厚將科班倒給沈仁山接辦,改名“富連成”。1921年社址遷至虎坊橋。1935年由沈秀水接管,後因沈家破產抵債,葉春善病故後由其長子龍章繼任社長,科班自負盈虧,1948年終因人不敷出,無力延辦下去而宣告解散。

 富連成先後培養出喜、連、富、盛、世、元、韻七科,共700餘人。第八科“慶”字輩學生30多名,因剛人科不久即解散,他們只得另投學藝之門。

五、第一個男女合演的班社

1912年俞振庭曾由天津邀請女伶來京,首開男女合演之先例。當時計有小月芬、孫一清、李鳳仙等女演員,但未數月於次年即被禁止,男女不能同班演出。約半年左右,京師警廳又發明文允許男女同班,但只可“坤角與坤角配出”,“不得男女合配”之管理規則。直至1931年春,俞振庭又特邀雪豔琴、雪豔舫姐妹搭斌慶社演出,老生有郭仲衡、王少樓,武生孫毓堃、莊少竹,小生朱素雲、梁桂亭,淨角裘桂仙、侯喜瑞,花旦王盛意,丑角慈瑞泉、曹二庚、朱斌仙等,演員陣客相當整齊。演出劇目有《霸王別姬》、《驪珠夢》、《花田八錯》等,使觀眾耳目一新,轟動一時。既促進了京劇的發展,也提高了女演員的地位。後來雪豔琴又與楊寶忠、周瑞安等合組“成慶社”,頗受歡迎。雪豔琴是同輩的女演員中藝齡最長、藝術成就最高的一位。

六、第一位演現代戲的女演員

劉喜奎(1894--1964年),1913年於天津東天仙戲園首次演出楊韻譜改編的時裝新戲《新茶花》。該劇原系清末潘月樵、夏月潤、七盞燈等編演的連臺本戲,1909年演於上海新舞臺。馮子和演此劇極負盛名,並有劇照留世。劇情是配合辛亥革命運動,描寫知識青年從軍的故事。楊韻譜飾男主人公陳少美,著西裝短褲,劉喜奎演女主角妓女新茶花,戴大帽穿長裙。劉、楊二人珠聯璧合的演出,曾轟動一時。

  劉喜奎晚年生活淒涼,解放後田漢千方百計尋其下落,被禮聘為中國戲曲學校的十大教授之一。

「國粹知識」趣談京劇的諸位“第一”


七、第一齣現代戲

早在京劇形成初期,就已有表現當代生活的時裝戲,即現代戲。興金鈺班領班人薛印軒,是與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同期的著名老生演員,他有一出自編自演的獨有劇目《煙鬼嘆》。劇情講述因吸食鴉片煙而導致傾家蕩產,歷數了鴉片之危害,是一出具有反帝、反吸毒進步思想的戲,為最早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

八、第一齣外國京劇

《瓜種蘭因》是1904年汪笑依編演的,該劇首演於上海春仙茶園。劇情描寫波蘭與土耳其開戰,最後兵敗求和,充分揭示了不愛國的可恥下場。全劇共分十六本,8月5日首演頭本,共十三場: 慶典、祝壽、下棋、警變、挑釁、奉詔、遇險、賣國、通敵、廷哄、求和、見景、開場。後陸續演出其餘各本。這是在京劇舞臺上,最早演出反映外國故事的戲。

九、第一齣京劇伴奏加西樂

《紅菱豔》,為馮子和編劇,1917年6月2日他與蓋叫天演於上海天蟾舞臺。馮子和自飾女主人公紅菱女,對該劇作了大膽革新,不貼片子不包頭,僅梳一條高把根的粗辮子,身著粗布衣褲,腰繫圍裙別開生面。同時在音樂伴奏上,也作了新的嘗試,除原有的文、武場面外,開創了加進鋼琴和提琴伴奏的先例。其子馮玉錚於1989年曾為黃孝慈重排此劇晉京演出。

  馮子和一向推崇京劇革新,早年演出《貴妃醉酒》曾試添過二胡伴奏,京胡為其兄馮三狗,二胡吳桂芬。給後來京劇正式使用二胡摸索了經驗。他在與蓋叫天合演《七擒孟獲》的“蠻洞歌舞”一場戲中,他穿外國裙、跳外國舞、唱外國曲,新穎別緻。1924年尚小云在《摩登伽女》中,就仿效加進跳“蘇格蘭舞”,同時也增添了西洋樂器伴奏。

十、第一位出國演出的藝術家

首次向海外傳播京劇國粹的藝術家,是著名武生張桂軒(1872-1963),當時是應旅日僑胞的邀請,於光緒十七年(1891)東渡日本演出。當時張桂軒還不足20歲,是中國戲曲最早登上外國戲曲舞臺的京劇藝術家之一。

這個赴日演出團體,主要是由張桂軒等武戲演員組成的民間戲班.該班先後於長崎、大阪、東京、神戶等地演出,頗受讚譽,演出時間竟達三年多。於1895年離開日本,在歸國途中,又應邀赴朝鮮漢城演出。1896年又輾轉到與黑龍江省交界較近的俄國海參崴、伯力及雙城子等地演出二年多。清光緒末年,又應邀赴俄國西伯利亞等地演出。

張桂軒,河北靜海縣人。7歲習武術,12歲人天津永勝和科班,先習老生,後改武生。拜景四寶為師後,曾於山東、北京搭班演出。文武昆亂不擋,長靠短打皆能。尤以《白水灘》、《翠屏山》享譽盛名,有“活十一郎”、“活石秀”之美譽。為人虛心好學,投師十幾位,亦曾拜王鴻壽、孫菊仙為師。以驚人的毅力,勤學苦練,就在逝世前數日,以91高齡,仍練單槓,打“飛天十三響”。曾任南京軍事學院武術教授、江蘇戲曲學校副校長、江蘇省京劇院副院長等職。

「國粹知識」趣談京劇的諸位“第一”


十一、第一位出訪的“美猴王”

《鬧天宮》、《水簾洞》等猴戲,是深受國外觀眾歡迎的劇目。最早赴國外演出猴戲的演員是南派猴戲的代表人物鄭法祥, 1926年4月他隨小楊月樓的“衡興社”東渡日本,同去的演員還有張玉峰、董志楊、筱九霄、馬金鳳、蔣月樓等。鄭法祥此次出訪演出了《鬧天宮》、《水簾洞》、《金刀陣》等猴戲。

  鄭法祥(1892-1965年),原名涵宇,河北固城人,為“賽活猴”鄭長泰之子。自幼家學淵源,早年曾與父在京城演出,由於他身材高、臉瘦長,天賦條件不佳,因此未引人注目。但他刻苦鑽研揚長避短,廣採博學,常觀摩郝振基、楊小樓、蓋叫天諸多名家的演出,在繼承其父技藝基礎上,加以融會貫通,對身段表演、出手技巧、武打套數等表演藝術,進行了全面創新,並創演了連臺本戲《西遊記》,被稱之為“新鄭派”享譽劇壇。五十年代他被邀請到中國戲曲學校授藝,把他的代表劇目《金刀陣》傳授給了侯正仁。如今鄭先生已故,侯正仁離休,此劇已多年不見北京舞臺。

「國粹知識」趣談京劇的諸位“第一”

十二、第一次出國參賽

1951年在柏林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各國藝術家進行了藝術比賽,中國派出了包括歌舞、雜技、京劇等藝術形式在內的200多人的藝術團。京劇只有張云溪、張春華、張世桐、謝銳青、梁九榮和白登雲、張貴來七位同志,被編在舞蹈隊內。五位演員演出了《三岔口》、《武松打虎》、《水簾洞》、《紅桃山》四出武戲。雖然外國觀眾對中國京劇還不太熟悉,沒有單獨獲得獎牌,但精湛的表演,已征服了各國觀眾。為京劇藝術走向世界、為後來的國際藝術比賽奪取金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聯歡節後,他們又應邀赴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蘇聯、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等國訪問演出,行程數萬裡,歷時一年多方載譽歸國。

十三、第一次榮獲國際獎牌

1953年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藝術比賽中,中國藝術團參賽的京劇劇目有根據川劇移植的《秋江》和傳統劇目《鬧天宮》、《霸王別姬》等,由於參賽節目均不得超過10分鐘,所以各個劇目只能壓縮為精彩的片斷,經過八個多月的反覆壓縮和緊張排練,最後周恩來總理親自審查通過。葉盛章和黃玉華主演的《秋江》,由原來的半個多小時,壓縮到僅有7分多鐘,在聯歡節的比賽演出中,他們生動細膩的精湛表演,轟動了全場,令觀眾和評委讚歎不已,扮演艄翁的葉盛章年紀超齡,不參加評比,扮演陳妙常的黃玉華榮獲金質獎章,這是有史以來,京劇在國際藝術大賽中獲得的第一塊金牌。隨之李少春等演出的《鬧天宮》,榮獲集體表演金質獎章。黃玉華演出的《霸王別姬》又獲得銀質獎章。

十四、第一個榮獲博士學位者

梅蘭芳早在 1919 年首次赴日演出前,美國即曾以重金相聘邀其赴美演出。後經過七、八年的籌備工作後,才率團前往。此行隨團出訪的成員計有王少亭、朱桂芳、姚玉芙、劉連榮、李斐叔、徐蘭沅、孫惠亭、霍文元、馬寶明、馬寶柱、韓佩亭、何增福、唐錫光、羅文田、李德順、雷俊及導演兼顧問的張彭春和齊如山等 21 人。演出劇目為《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打漁殺家》、《 御碑亭 》、《 汾河灣》、《虹霓關》、《洛神》、《木蘭從軍》、《辛安驛》、《黛玉葬花》、《晴雯撕扇》、《春香鬧學》、《遊園驚夢》、《佳期·拷紅》、《琴挑·偷詩》、《思凡》、《刺虎》、《金山寺》和《麻姑獻壽·杯盤舞》、《上元夫人·拂塵舞》、《天女散花·綬舞》、《西施·羽舞》、《紅線盜盒·劍舞》、《廉錦楓·刺蚌舞》,以及《空城計》、《捉放曹》、《蘆花蕩》、《青石山》、《打城隍》等。

 1930年2月16日於紐約首場演出了《汾河灣》、《青石山》、《劍舞》、《刺虎》,一炮打響轟動紐約城,隨之陸續演出了其它劇目,場場爆滿,以致黑票高出數倍,街頭巷尾人人爭說梅蘭芳,報界連日紛紛刊載讚譽文章,一時出現了“梅蘭芳熱”,不僅使文藝界極為震動,也引起教育界的極大關注。各大院校紛紛動員學生觀看梅蘭芳的演出,哥倫比亞大學戲劇系,還出現了凡前往觀看梅蘭芳演出的學生,學年分數加一分,未觀梅劇者則扣一分的臨時規定。各大學都爭先恐後請梅蘭芳來校,或參加戲劇座談會、或作學術報告、或參觀、或表演、或參加宴會等前所未有的活動場面。

沙摩那大學決定授予梅蘭芳“文學博士”學位榮銜,於5月28日下午,專門舉行隆重的授銜儀式,千餘人的禮堂座無虛席,皆穿學士冠服。校長晏文士博士首先致詞,並親自將博士文憑授予梅蘭芳,接著又由兩位博士恭恭敬敬地將“博士帶”披在梅蘭芳肩上,全場頓時掌聲雷動,全體師生肅立,高唱慶賀歌。梅蘭芳興致勃勃地作了演講致了謝詞。儀式禮畢,校長與眾博士依次向前與梅博士握手祝賀,最後全體博士合影,校長晏文士博士與梅蘭芳博士另單獨合影留念。校方還將梅蘭芳講演稿索去複印發給學生永存,晚上設宴祝賀,三千餘人與梅蘭芳共進晚餐暢敘友情。

次日,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於校慶五十週年之際,亦授予梅蘭芳文學博士榮銜,與該校獲得博士學位的60多名畢業生,同時舉行授銜典禮,梅蘭芳再次登臺領取博士文憑,受到在場千餘人的熱烈祝賀。事後各家報刊,均以頭版頭條新聞宣傳報道了梅蘭芳榮獲兩所大學博士學位的文章,並全文刊載了梅蘭芳的講演詞。

梅蘭芳於美國先後訪問了紐約、芝加哥、華盛頓、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西雅圖等城市,歷時半年之久,共演出了72場,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歸國後,梨園界熱烈歡迎梅蘭芳訪美載譽歸來。自此,梅蘭芳亦常被尊稱為“梅博士”。

十五、第一部京劇影片

第一部無聲京劇影片,是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購置了一架法國製造的木殼手搖攝影機和14卷電影膠片。於1905年由攝影師劉仲倫在露天場地為“伶界大王”譚鑫培拍攝的《定軍山》中“請纓”、“舞刀”、“開打”的幾場片斷。雖然當時拍攝的僅是無聲黑白片,但它卻是我國最早的京劇影片。

第一部有聲京劇影片,是1933年古代有聲影業公司發行、由天一影片公司代為拍攝的有聲黑白京劇影片《四郎探母》。譚富英演楊四郎,雪豔琴演鐵鏡公主,雪豔舫演蕭太后,吳繼蘭演四夫人,導演為尹聲濤。影片採取實景拍攝,而且還儘量接近生活,如公主懷抱的“喜神”改為真嬰兒,楊四郎回營探母時改騎真馬,因譚富英不擅騎術,臨時由電影演員王元龍做替身。放映效果極佳,場場爆滿。

第一部彩色京劇影片,是華藝景片公司於1948年,由費穆導演的《生死恨》,梅蘭芳演韓玉娘、姜妙香演程鵬舉、蕭德寅演張萬戶、李慶山演番奴、李春林演瞿士錫、朱斌仙演胡公子、王少亭演趙尋、新麗琴演媒婆、王福慶演老尼、何潤初演李氏,琴師王少卿、鼓師王燮元,二胡倪秋萍。該片因技術條件色彩較淡。

十六、第一套全劇唱片

1937年百代唱片公司灌製了全部《四郎探母》唱片,這套唱片共計十六張三十二面。這是第一套連續性的京劇唱片,其中連唸白、過場亦均灌製。演員陣容為王玉蓉演鐵鏡公主、管紹華演楊四郎、吳彩霞演蕭太后、李寶櫆演楊六郎、李多奎演餘太君、沈曼華演楊宗保、朱斌仙演大國舅、賈松齡演二國舅。該套唱片上市後極為暢銷。電臺一播放,到處可以聽見“丫頭,帶路哇!”。後來百代唱片公司,又灌製了王玉蓉與馬連良的全部《武家坡》,全套共計六張。

十七、第一所男女合一的戲校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1930年成立於崇文門外木廠衚衕52號 (今為北京市藥材公司,是崇文區文物重點保護的四合院) ,校長焦菊隱。1934年金仲蓀接任佼長,校址遷至沙灘椅子衚衕(早已拆除),1941年解散。該戲校不同於其它舊科班,男女生合校是首創,而且不立賣身的關書契約。除學京劇專業外,還上文化課,以提高學生素質。為使學生開闊藝術眼界,還常組織學生觀摩話劇,而且排練演出自娛。學制六年,先後培養出“德、和、金、玉、永”五科學生,如傅德威、宋德珠、李德彬、鄧德芹,王和霖、李和曾、齊和昌、徐和才,王金璐、袁金綿、袁金凱、趙金蓉、李金鴻、李金泉、儲金鵬、高金儒、張金梁,李玉茹、侯玉蘭、白玉薇、張玉英、王玉敏、米玉文、張玉禪、馮玉增、金玉書,陳永玲、高永倩(即高玉倩)等著名演員。

十八、第一所國家戲校

中國戲曲學校,是在田漢組建的“四維兒童戲劇學校”三分校的基礎上建成的,北京解放初期曾暫名為“軍管會北平平劇實驗學校”。1950年1月8日命名為“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局長田漢兼任校長,校址暫設東城區北池子草垛衚衕。1950年5月遷至西城區趙登禹路新校址 (今中國評劇院)。1951年4月, 戲曲實驗學校劃規中國戲曲研究院,王瑤卿任第二任校長。1952年11月更名為“北京戲曲實驗學校”。1954年5月中旬歸屬文化部,定名為“中國戲曲學校”。1955年遷至宣武區里仁街新建校園,晏湧任第三任校長。1958年蕭長華任第四任校長。1978年10月,改為大專學制,更名為“中國戲曲學院”,史若虛任院長。1983年王榮增任第二任院長,1986年俞琳任第三任院長,1991年朱文相任第四任院長,1997年周育德任第五任院長。

  中國戲曲學院於1985年增設附屬中學,副院長貫湧兼第一任附中校長,1996年武春生任第二任校長,1997年陳國卿任第三任校長,1998年張逸娟任第四任校長。

中國戲校面向全國招生,延聘大批戲曲名家來校執教。教學嚴謹,實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辦學方針。數十年來因材施教,培養出戲曲表演、導演、編劇、音樂、舞臺美術、研究、管理人材數千名,可謂桃李滿天下。

十九、第一個國家劇院

中國京劇院,它的前身是1942年魯藝平劇研究團與賀龍所部的戰鬥平劇社等合併的延安平劇研究院。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組為華北平劇研究院,1949年遷入北京後,定名為中央京劇研究院。1951年改名中國戲曲研究院,下設京劇實驗工作團,於1953年3月改編為中國京劇團,1955年4月在此基礎上,擴建為中國京劇院,首任院長梅蘭芳。黨總支書記、副院長馬少波,總導演阿甲。劇院下設一、二、三、四團,劇院擁有大批的全國聞名的表演藝術家和著名演員。劇院多次派團赴亞、非、拉美、東歐、西歐、北美和大洋洲幾十個國家進行訪問演出,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二十、第一批選入昇平署的藝人

咸豐六年(1856)二月十七日, 昇平署首次從民間選入藝人僅為隨手(場面、梳頭等)進宮承差。計有陳瑞、潘來喜、陳益廷、錢明德、趙坤祥、方國祥、潘榮、陳得升、錢恩福、朱桂林、殷鍾林、錢恩壽等12名。另有翻“跟頭”人員劉九慶、趙永全、沈三永、張永祥、佟二格、關永壽、張永興、楊二格等8名。至咸豐十年(1860) 三月二十一日方選入上場人(演員),其中原南府(道光七年改名昇平署)藝人有小生陳金雀,末生費瑞生,老旦範得寶,淨角周雙喜,丑角張開與陳永年。餘者為武生陳雙玉,小生產金傳、錢得慶與陳連兒(金雀之子),旦角有張雲亭、嚴福喜與曹玉秀,武旦孫小云,淨角吳觀喜、方瑞樣與方鎮泉(瑞祥之子),丑角沈長兒與陳四保(永年之弟),副行王瑞芳等共20名,其中有的後來充任教習。同治二年(1863)內廷將外籍學生全部裁退,後昇平署曾停止數年。至光緒九年(1883)重又活動,並改變原用人方式,凡選人的民間著名演員,大部被任為內廷“教習”,併發給銀米,隨時被傳入宮內演出,習稱“內廷供奉”。是年四月初三選人的第一批人宮者計有:陳壽峰、劉長喜、李順亭、張長保、楊隆壽、殷榮海、王阿巧、鮑福山、嚴福喜、紀長壽、彩福祿、許福英、張雲亭、袁大奎、方鎮泉、李永泉、姚阿奔、許福雄、朱廷貴等19名。

  陳壽峰,字嚴年,工文武老生。為崑曲名家陳金爵(即金雀)之長子,笛師陳嘉梁之父,名淨陳富瑞、小生陳盛泰之祖父。

劉長喜,工老生。為弋腔演員。

 李順亭(1846--1919年),即“大李五”,北京人。為名醜李四廣、小生李玉泰之五伯父。工老生。與譚鑫培合演《定軍山》、《珠簾寨》;與何桂山合演《風雲會》;與黃潤甫合演《下河東》;與朱四十合演《奪太倉》等,可稱功力悉敵珠聯璧合。1919年應朱幼芬邀請,同陳德霖、餘叔巖等赴漢口演出,誰料還未演出,突病歿於下榻之所。享年73歲。

張長保(1862-1921年),即張淇林,工武生,《快活林》、《十字坡》等為其傑作。尤其《安天會》無人能比,楊小樓此戲即為其所授。俞菊笙之《金錢豹》、譚鑫培之《盜魂鈴》等,得其為輔生輝添彩。前房妻室為陳德霖四妹,續室祁氏。妹夫為名武淨錢金福。

  楊隆壽(1844-1900年),名全,字顯庭。藝名雙全,工武生,寓所名“榮春堂”。原籍安徽。父楊福元,崑曲小生。有弟名雙貴,工丑角。光緒八年(1882年),聯合姚增祿、沈景丞、範福泰、沈易成、唐玉喜、裕雲鵬、沈銘、王求安、萬春茂等九人,於宣武區李鐵柺斜街創辦“小榮椿”科班。楊小樓、葉春善等即出自此科班。楊氏有四女二子,其女分適梅竹芬、黃小生、朱玉龍、徐蘭沅;長子長林,次子長喜,均工武生。長喜子盛春、孫少春亦工武生,女婿王幼卿。

殷榮海,工老生。僅入宮三個多月即卒。

王阿巧,即王子香,工小生。

鮑福山(1854-1910年),號蘭笙,綽號“鮑黑子”。原籍蘇州。父鮑秋文,工昆旦。鮑福山幼入嵩祝成習小生,後為四喜班著名武小生。所演《群英會》、《黃鶴樓》、《轅門射戟》、《鎮潭州》、《磐河戰》、《八大錘》、《雅觀樓》、《飛虎山》等為其傑作。

嚴福喜,工旦角。進宮承差當年即病故。

  紀長壽(1838-1911年),又名德泰,字雲青,號英鵬,時人稱之“紀大”。滿族,幼入豫王府班習弋腔正旦,晚清高腔衰敗,正生劉長喜、正旦惠仲秀先後去世,無法演出,遂改場面。時有“紀大、惠二”之稱。

彩福祿,工武旦。光緒十八年(1892年)病故。

許福英,工武旦。綽號“許磨兒”,北京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病故。

張雲亭(1820--1889年),工老旦。原籍蘇州,進宮承差不久即告退。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九月病故。

袁大奎,工花臉。綽號“袁大禿子”,歿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

方鎮泉,工花臉,兼文場面。綽號“方獅子”。原籍江蘇丹徒縣。父方阿常、為昆老生、老旦兼花臉;子小生方春仙。孫方連元、方富元、方德元、方貴元。孫女婿雷喜福、高連甲。方鎮泉歿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李永泉,工花臉。綽號“李溜子”,北京人。唱做俱佳。代表作《下河東》之歐陽方,刻畫其奸詐入木三分。一次劇未演完,慈禧當即傳旨於臺上杖責四十,一時有“李溜子代歐陽方受過”之戲謔。

姚阿奔,即姚瑞芝,工丑角。

許福雄,工醜行。歿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

朱廷貴,管提綱兼武行。同時選人隨手有場面張七、梳頭長順、彩匣永福等3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