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5,現在開始發報

雖然已不再從事發報工作,在我的辦公桌上還保留著一本1990年出版的《標準電碼本》,頁面早已發黃變硬,這本書陪伴我走過了近28年,但5000多個常用字的電碼,卻早已銘刻於我的腦海中。

作者:關寶忠(中國電信廣東公司員工)

我叫關寶忠,今年是我進入電信第33個年頭,1986我從佛山郵電技工學校畢業後進入中山市郵電局報務班工作,在電報班10多年發電報的職業生涯,既見證了中山電報事業的發展,也讓我始終對電報懷著深厚的感情。

我是95,現在開始發報

當時從學校畢業合照

我是95,現在開始發報


1990年出版的《標準電碼本》

01

永不消逝的電波

80年代末90年代初,電話還未普及,電報是最快的通訊方式。很多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南下闖蕩的人,遇到緊急情況時,收發電報與家人聯繫成了最快捷的一種方式。這也迎來了電報的快速發展時代。

我是95,現在開始發報

為滿足中山經濟發展對電報通信的迫切需要,1989年7月3日中山市郵電局開通的60線程控用戶電報集中器

電報分為無線電報和有線電報,無線電報當時主要作為戰備使用,前幾年有一部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裡面就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如何用無線電報傳遞信息,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貢獻的故事。我是報務班裡少數會發無線電報的人之一,每週一三五早上8:30分,我都會和廣州電報局用無線電報進行點對點溝通,確保戰備電路暢通。

而普通老百姓到郵電局發的電報用的是有線電報,作為發報員,我們在後臺接到營業廳受理的電報紙後,先按照電報單的格式用電碼翻譯成電文,然後在電報機上打出電碼條,電碼條通過傳送機傳送,轉給廣州電報局,廣州電報局接收後轉給收件人所在地級市的電報局,俗稱“落地局”,由落地局負責將電碼譯成電文,裝好信封,完成投遞。如果接收到的是發來中山的電報,那麼我們將用電話接通鎮區,口述電報碼,由對方翻譯成漢字後再送件。

我是95,現在開始發報

當年發報場景

02

最高峰時有200多名報務員

報房24小時上班,當時年輕,更願意值夜班,因為白天可以休息嘛。不過當時坐進報房就是發不完的電報,到了晚上九點半,面前還有一疊又一疊,實在是太忙了,加班到凌晨兩三點也是經常的事情,特別是年底銀行對賬的時候,我們也經常要熬夜發電報。

我是95,現在開始發報

市局電報房一角

當時報務員相互聯繫不用姓名,而是用代號的,我們這裡是用數字作為代號,比如39、70,當時分給我的代號是數字95。“早上好,我是95,現在開始發報。”每天早上,報務員都是這樣開始工作的。報務員一聽到熟悉的代號就知道,哦,今天你值機。當年我們就用網絡“聊天”了,有的同事“聊啊聊”,就聊到了一起,比如我,哈哈。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們電報班有10多人,後來市場對電報的需求非常大,除了像我這樣電報專業畢業的員工外,局裡還需要向社會上招聘人員培訓後加入電報房,到了1995年中山的報務員有約200人,那也是電報發展的黃金年代。

我是95,現在開始發報

2000年以後,隨著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的興起,人們之間的交流越發快捷,對電報的需求急劇下降。隨著電報業務的萎縮,全市的電報業務逐漸集中在西區電信營業廳辦理,2010年後,基本就沒有人來發了。電波隨著通訊時代快速發展消逝了,我也由於工作內容調整陸續離開了報房,到了新的工作崗位。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的桌上依舊還放著《標準電碼本》,現在我也一直堅持使用電碼輸入法,時間久了有些字不記得,還翻翻電碼本查詢到對應的電碼。

當數字不斷地敲下,屏幕上的漢字依次出來的時候,我彷彿又回到了20歲的時候,我在報房裡發著電報,“達的的的達”的聲音似乎還在耳邊。

——“你好,我是95,現在開始發報。”

我是95,現在開始發報

我是95,現在開始發報

我和我的“革命夥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