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來襲 嬰幼兒肺炎球菌感染不容忽視

2017年底全球暴發的流感疫情至今還讓人心有餘悸,日前巴西傳奇球星羅納爾多因重度流感入院治療的新聞又將“流感”推至輿論焦點。立秋後,隨著氣溫逐漸下降和晝夜溫差增大,流感逐漸進入高發期。然而,當寶媽們關注流感的風險時,卻忽略了另一個潛伏在身邊的“殺手”肺炎球菌——趁機“蠢蠢欲動”。面對疾病威脅,家長們該如何保護家中的萌寶?

流感病毒可令肺炎球菌更危險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突然暴發、迅速擴散,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和具有季節性的流行病學特點,大量證據表明,流感是導致兒童就診和住院的重要原因,通常2歲以下兒童流感住院率最高。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和1968年香港地區流感大流行,都導致了包括嬰幼兒在內的大量人口死亡。為什麼一場流感會造成這麼多人口死亡呢?醫務工作者在分析了相關死亡病例後,發現這些患者有一半的比例是死於肺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肺炎球菌感染所致,也就是說流感病毒感染後,伴發了嚴重的細菌感染,從而導致嚴重的後果。我國《兒童流感診斷與治療共識(2015年版)》明確指出,流感病毒合併細菌感染會增加流感病死率。其中,肺炎球菌是常見的致病菌(Wang XY, et al. Interdiscip Perspect Infect Dis. 2011:146376)。原來,流感與肺炎球菌感染具有協同作用,一方面流感病毒能損傷呼吸道上皮層,使肺炎球菌更易定植[ 姚開虎, 等.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2009;24(12):964-7.];同時病毒導致的其他病理變化也有利於肺炎球菌致病[ Chertow DS, et al. JAMA.2013 Jan 16;309(3):275-82.]。另一方面,肺炎球菌也能增強流感病毒的致病力。而且據WHO估計在發達國家兒童中本身就有27%的兒童攜帶有肺炎球菌,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數字可高達85%[世界衛生組織關於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立場文件(2012)]。而且肺炎球菌感染嚴重時可導致耳聾、癱瘓、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

因此,在流感季,人類可能面臨著流感病毒與肺炎球菌的“雙殺”。這一混合的感染模式,使臨床治療更具挑戰性。

那麼,面對流感與肺炎球菌的雙重威脅,家長該如何保護寶寶呢?

對於流感高危人群,比如老人,兒童,醫護人員,均應接種流感疫苗進行預防。同時,由於流感疫苗在6月齡以內的寶寶中不能使用[ 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18-2019)(完整版)],因此,對於6月齡以內的寶寶需要給予特殊的保護。

6月齡以下嬰幼兒要積極預防肺炎球菌感染

寶寶在6月齡時體內的母傳抗體(IgG)逐漸消失殆盡[ 沈曉明, 等. 兒科學(第七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P160.],導致其對病原感染的免疫力驟降。因此,6月齡前後的寶寶更易成為肺炎球菌和流感病毒攻擊的對象,並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鑑於6月齡以下的寶寶在流感流行時發生肺炎球菌混合感染的風險更高,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推薦:將肺炎球菌疫苗作為應對流感大流行計劃的重要部分,建議在6月齡以下的兒童中積極預防肺炎球菌,以降低此年齡段在流感流行期間罹患此類嚴重疾病的風險。並推薦在流感大流行的間歇期(兩個流感季之間)以及預警期是實施此預防措施的理想時間。

流感的傳染力較強,更需引起注意的是它作為導火索,可讓平時潛伏在人體周圍的肺炎球菌更加具有殺傷力;而肺炎球菌的存在也提升了流感病毒的傳播效果;兩者坑瀣一氣。對於6月齡以內的寶寶,由於免疫力的降低,更應積極預防肺炎球菌疾病,度過流感季高風險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