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叫錯了?馬蹄下的究竟是何物?

絕大多數去蘭州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的人,都不會錯過這裡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即使沒去過甘肅省博物館的對它也會有所耳聞,這座出土於甘肅武威的青銅器因造型優美一直備受關注,但對於它的名稱,學者及歷史愛好者多年來一直存有爭議。

近日,又有人對這件文物的名字展開了討論,甚至有消息稱“馬踏飛燕”可能要被改名。對此,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7日上午在採訪中說:在學界,大家一直稱“馬踏飛燕”為“銅奔馬”,這個名字最準確,也是學界唯一的叫法,而在民間,只要大家喜歡,任何名字都應該被接納。

官網中的描述也是:銅奔馬。

“馬踏飛燕”叫錯了?馬蹄下的究竟是何物?

銅奔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巧妙地利用了力學原理,鑄造了風馳電掣的千里馬形象。

馬作飛馳狀,昂首嘶鳴,長尾飄舉,三足騰空,右後足正巧踏在一隻疾飛的燕背上。那隻奮飛的燕子在翱翔中突遭馬蹄踏中脊背,剎那間展翅回首,注目驚視,而奔馬也頭稍左顧,奔馬與飛燕在這一瞬間的動作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與唐代詩人李白《天馬歌》中“回頭笑紫燕”一句不謀而合。

令人吃驚的是,它同一側的兩條腿同時向一個方向騰起,通俗地說就是“順拐”,這在一般馬的奔跑中是看不到的。這種姿態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對側步”。據說,在現代賽馬場上,仍然有一些馬能跑出對側步,可惜很少有人見到。

既然確實是馬!踏!飛!燕!那麼又為何爭議不斷?

“馬踏飛燕”叫錯了?馬蹄下的究竟是何物?

原來,關於馬蹄所踏之物到底是什麼,已經出現了燕子、燕隼、龍雀、烏鴉等四種不同的見解,也就使銅奔馬有了不同的名稱。

“馬踏飛燕”叫錯了?馬蹄下的究竟是何物?

“馬踏飛燕”是最被人們熟知的,初看時,它的身軀和翅膀較小,疾飛時翅膀稍向後,與身軀平行,正是燕子飛行的姿勢。燕子是飛行速度很快的鳥,用燕子襯托駿馬奔馳的速度,可謂奇思妙想;但仔細察看時,鳥首和眼睛似鷹,而鳥尾並沒有剪刀式的分叉,所以它不像是燕子,而是隼。隼科飛禽中有一種頭部和雙目似鷹,身軀和翅膀也較小的,飛行姿勢同燕子相似,故名為燕隼。甘肅、青海一帶有這種鳥,俗稱青條子、土鶻、兒隼等,飛行速度奇快,用燕隼來襯托出駿馬奔馳的速度,也是一目瞭然。

有的學者認為是龍雀,也就是風神“飛廉”,於是銅奔馬有了另一個名字——馬超龍雀。《離騷》有“後飛廉使奔屬”句,《漢書·武帝紀》記載了武帝因崇信風神而鑄造銅飛廉,併為之建造“飛廉館”一事。東漢明帝還專程到長安把銅飛廉運到洛陽,可是被董卓銷燬了。由於把飛鳥視為神鳥,於是銅奔馬就成了馬神。

烏鴉之說源於長沙馬王堆西漢墓葬中出土的《相馬經》,其中有“一等逮鹿,二等速麇,三等可以襲烏,四等可以理天下”數語,故有的學者認為那隻鳥應該是烏鴉。

“銅奔馬”、“馬踏飛燕”、“馬超龍雀”你更喜歡哪個名字呢?若是馬蹄所踏之物是烏鴉或是隼,您有更好的名字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部分文字摘自《國寶圖鑑》金鵬,化學工業出版社

文物考古聊歷史

文物 | 考古 | 歷史 | 藝術 | 博物館資訊

▼關注我,精彩及時獲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