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當中的“雙十二”

西安事變紀念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並且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所以每年的12月12日被定為“西安事變“紀念日。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發生後,日本企圖趁機挑起中國內戰。南京國民政府中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藉機擴大事態,奪取蔣介石的統治權力。英、美及親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則希望事變和平解決,以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

歷史當中的“雙十二”

12月13日,南京國民政府下令搋奪張學良本兼各職。同日,宋子文、宋美齡委託英籍顧問端納飛西安探視情況。16日,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並相應作了軍事部署,派飛機轟炸西安臨近地區。這期間各地軍閥也紛紛派人赴西安活動。在如何對待事變的問題上,南京當權勢力中出現了兩種對立的主張。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代表的親日派竭力策動“討伐”,轟炸西安,企圖取代蔣介石的統治地位。而親英美派的蔣介石親屬宋美齡、孔祥熙、宋子文等則不顧何應欽的反對,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營救蔣介石而積極努力。

中共中央在對國際國內的政治形勢進行正確分析之後,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基本方針,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引起的問題,反對新的內戰。同時中共中央還主張用一切方式聯合南京的左派,爭取中派,反對親日派,以推動南京政府走向抗日。南京方面在弄清張學良、楊虎城和共產黨並不想加害蔣介石,而希望和平解決此次事變的態度後,於22日派宋子文、宋美齡到西安談判。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全權代表也參加了談判。經過兩天的談判。

宋美齡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個月後抗日發動”等項承諾。12月24日晚,周恩來會見蔣介石,當面向蔣介石說明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政策。蔣介石表示同意談判議定的六項條件,允諾“

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國決不再發生反共內戰”。25日下午,張學良決定釋放蔣介石,並陪同蔣介石乘飛機離開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蔣介石立刻扣留張學良。消息傳出後,西安出現動盪不安的局勢,東北軍中堅決主張聯共抗日的王以哲軍長被東北軍中一部分過激分子殺害,內戰危險重新出現。周恩來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堅定而細緻地進行工作,鞏固了紅軍和東北軍、十七路軍的團結,保持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成果。

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誌著國內和平的基本實現,是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實施的重大勝利。它對推動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成為由國內革命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歷史當中的“雙十二”

圖:西安事變紀念館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表明在新的形勢下的國內的合作形成了,全國的抗日戰爭發動了。

西安事變已經過去82年了,這82年裡,我們國家和整個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歷史的教訓值得汲取:任何時候,民族和國家的利益,都應該高於黨派的利益,尤其是在民族和國家遭受危難之時。亦即,民族和解,共同對敵,才會有國家的安全和興盛,否則國力就會受損,就會遭受外來的侵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