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金庸|逝去的江湖

文 | 九九消寒

金庸之逝,竟然是真!

信息時代,誰都不免被“狼來了”效應激出一點懷疑精神,昨天消息爆出後,鸚鵡君第一反應是:又咒人,咒人有意思嗎?

然而假作真時真亦假,除卻死生事大。金庸先生終是隕落在了這個滿耳秋聲的時代。

悼金庸|逝去的江湖

金庸,一個用武俠小說一統華人圈的巨擘,一個憑“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越女劍》十五部作品縱橫中國影視圈半世紀之久的大能,一個以傳奇想象連綴古今,將三千豪客編成了一部江湖平行史的文林奇才。

金庸擅長揮灑江湖夢,我們去看金庸,隔著江湖之遠。音樂響起,紛繁是煙雨,浪濤,晚照。而如今斯人溘然一去,這場江湖幻景背後的電源彷彿被一下切斷——縱然金庸早已不寫故事,放眼江湖的人也難免有這樣的茫然——寫出這些故事的人,他的人生就這麼結束了嗎

金庸之後再無金庸,不少人發出這樣的嘆息。於是我們更加好奇,究竟是怎樣一個人,能夠單筆繪出前所未有之江湖,讓紅學家馮其庸在80年代就聲稱“把研究金庸小說稱為金學有道理”,讓錢理群教授說出“正是因為有了金庸……才使得今天有可能來討論通俗小說的文學史地位。”

古談家風,今談教育,論人首看原生家庭,要說金庸,就不得不說海寧查家。

悼金庸|逝去的江湖

査家,浙江海寧名門——金庸(查良鏞)的老家,今有《海寧查氏族譜》存於寧波天一閣。

族譜記載,查氏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兩代,海寧查氏是江南有名的“文宦之家”。康熙年間更是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查氏宗祠還有康熙皇帝曾親筆題封的:“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史載清朝有“海寧文風”一說,即當時海寧的幾大家族通過通婚,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鏈,查家便是其中一族。海寧至今流傳一句話:“查詩、陳書、朱文章”,查家為首。

不幸的是,雍正時期,查家因捲入文字獄慘遭滅門。査嗣庭(時任禮部侍郎)入獄,査家300餘名男丁被殺、被流放,女人全部罰為奴僕。據說最後活著回到海寧的只有査嗣庭的哥哥查慎行(即查嗣璉,金庸先祖)一家4口。更慘的是,此案之後,雍正又以“出了査嗣庭這樣的士林敗類”為由,下令浙江6年之內不許進行會試。一度深受皇恩的查家自此仕途中斷。

查家雖然一度淪落,但文氣已然深深植根於家族血脈。詩書傳家600年,近現代又迎復興,到金庸這一代,查家又再度發展成了代有才人出,精英滿堂座的大家名門。

查家本族的名人有詩人查良錚(穆旦)、教育家查良釗、查良鑑、“紡織大王”查濟民、營養學專家查良錠、醫學專家查良鎰、計算機專家查良鈿、電子學專家查良琦、煤礦專家查良鈺等,旁系表親則有軍事戰略家蔣百里、詩人徐志摩、科學家錢學森、作家兼編劇瓊瑤等。

悼金庸|逝去的江湖

這樣的家庭帶給金庸的影響不言而喻。首先是學養上的薰陶,據金庸回憶:“家中藏書很多,幼時雖然看不懂,但找書很方便,不僅有古書,還有新書。家人間的活動也很文雅,閒來多是下棋、看書。”曾有人搜數“從金庸小說中可以看出金庸讀過哪些書”,列出的古籍名典多有今人所不識。

再是寬鬆的文化氛圍培育出的綜合素養,學者洪永鏗曾在《海寧查氏家族文化研究》中指出:“自古到今,查氏家族的成員有從政、從商、從文、從醫的,也有從事法律、軍事等方面工作的……查氏家族的成員始終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和較好的綜合素質,因此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在社會歷史和家族命運的劇烈變化中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金庸所以成為金庸,所以能夠脫通俗小說之習氣,構建出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為中心精神的武俠世界,靠的不僅僅是上面這些。金庸曾說,祖父查文清對他有兩個重要影響,一是使他知道外國人欺負中國人;二是要多讀書。特殊的時代環境加上自幼耳濡目染的家國情懷,讓金庸少年時期就立志成為一名外交官。

17歲背井離鄉,20歲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24歲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金庸專攻外交,一心向政,卻前後兩次追夢失敗。

悼金庸|逝去的江湖

金庸:“我不大願意受人管束,自由慣了,而外交工作是非常嚴謹的。”

雖然因為多種原因,金庸始終沒能踏入外交界,但他一生履歷卻多與社會、政治相關。報人身份是他的出身,關注時政,撰寫社評才是他的主業。從在《大公報》擔任電訊翻譯到和同學合辦《明報》,再到後來專注《明報》的社評寫作(《鹿鼎記》之後),可以說那個寫武俠小說的金庸從來沒有逃出過

政論家查良鏞的身份,他也不會去逃。

別人的武俠是出世,金庸的武俠卻是入世。越女助勾踐,郭靖守襄陽,喬峰捨身取義,張無忌義薄雲天,大俠的終場或是歸隱,或“死而後已”,都免不了要蹚一番家國天下。

金庸八歲初讀《荒江女俠》,可卻是自幼繞膝聽“外國人欺負中國人”,胸中是先有的家國還是先有的江湖,說不清,好在他擅長釐清這些,用一顆通曉歷史、洞悉時事的清醒頭腦馳騁兩面。

金庸的江湖不是避難所,也沒有成為名利場,在其中,俠士有血有肉,忠肝義膽。金庸像李白,仕心與浪漫兼得,可人生到頭,終歸是浪漫的一面更深入人心。李白用詩,金庸用小說,先一步瞻望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境界,供後人仰止不歇。

悼金庸|逝去的江湖

是假非真,誰論?馬雲信了,成了馬雲。

據說金庸先生有遺願,願死後一二百年,仍有人看我的小說

一二百年遠矣,我們普通人再愛金庸,再想幫老先生實現遺願,也恐怕身不能待。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真不知道一二百年後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不知道那時的人們還能不能理解俠義。俠生亂世,以武犯禁,因為戰國到明清的古人一直信奉聖人王則天下治,而人又怎麼可能成聖呢?未來社會,法治必將代替人治,沒有了人治的劣性,大概也不需要犯禁的俠士了吧。

後人如果讀金庸,讀的將是歷史。


影投人 [公眾號ID:movieeye]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