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不易步步得謹慎

收藏不易,好藏品難得,真文物更是難尋。普通人能力有限,可以理解。不過,被蒙過的可不止普通藏家。

北魏陶俑事件

說起國內著名的假文物,就不得不提到北魏陶俑事件。

據人民網報道,1994年,一名專家在北京潘家園舊貨交易市場閒逛時,發現了一批北魏陶俑,它們的形態從未現世,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北魏時期的珍貴文物,而且可能是前不久媒體披露的在河南被盜掘的北魏大墓裡的陪葬品。



收藏不易步步得謹慎


北魏·陶彩繪男俑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專家們使用了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C14進行檢測,發現這批陶俑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中國國家博物館還邀請了當時北京幾乎所有的頂級考古學家、鑑定專家“過眼”,他們一致認可為真品。於是,專家申請撥專款、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


收藏不易步步得謹慎

北魏·陶彩繪武士俑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不料,此後,類似的“出土文物”竟然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北京的文物市場,專家們感覺不對勁了,國家文物局為此事成立了專案組,調查證明:這批文物實為贗品,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做的。


收藏不易步步得謹慎


高水旺在製作陶俑

當北京來的專家和當地公安一起來到高水旺家後,發現他們突擊收購的那種“北魏陶俑”在高家還有數百件。一個河南的賣主道出實情:“蒙專家太容易了,無非就是掌握好胎、釉、型、工、舊這幾個方面的訣竅。過檢測關也不難,讓陶俑坐坐飛機就行了。”實驗證明,經過X線照射的陶瓷,每一秒鐘會將釉面老化程度提早200年左右。而報紙上刊登的河南一座北魏大墓叫人給挖了的消息,實際上是從高水旺家買走陶俑又到北京去出手的掮客設的局。

估價24億的“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中國漢代皇帝和貴族殮服的通稱,按死者等級分為金縷、銀縷、銅縷。皇帝及部分近臣入殮時都穿金縷玉衣,用金縷和玉片縷結而成。

收藏不易步步得謹慎


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2011年9月,隨著商人謝根榮騙貸案進入二審,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播出《“助紂為虐”的古董鑑定》,曝光了天價“金縷玉衣”出爐的來龍去脈:法院查明,案件中兩件被估價24億的“玉衣”系偽造而成,偽造文物後。

收藏不易步步得謹慎


謝根榮其人

謝根榮出錢請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等5位專家估出天價,然後憑藉這兩件“玉衣”取得銀行信任,不但為之前6.6億的借貸做擔保,又獲得5000萬元貸款及4.5億元銀行承兌匯票。這5位國家級古董鑑定專家全都有著耀眼的頭銜和光環,卻被謝根榮的“評估費”所收買,為其出具了24億元的虛假天價鑑定證書。

這些專家的閱歷和名頭擺在面前,白巖松說:“我當時第一直覺就是,隨便在馬路上撿到一塊石頭告訴我這個價值一億元,估計我會信。”

宋瓷門事件


“宋瓷門”牽涉的主要人物叫丁仰振,他是安徽省淮北市黃裡村人,先是經營建築業,後一腳踏進收藏的泥淖,所有的積蓄變成了一堆古董,等待時機出手。

他曾以1600元的價格購入一個“從古運河挖出來的”長沙窯大執壺,後來,他持這一“壺王”公開現身在2004年中央電視臺的賽寶大會上,當時,故宮博物院文物專家楊靜榮等4位專家一致認為“壺王”是贗品。丁仰振卻堅稱,自己的“壺王”是真品。

收藏不易步步得謹慎


備受爭議的南宋官窯博物館“壺王”

2005年秋,杭州市大規模擴建南宋官窯博物館,向社會徵集藏品,丁仰振捐贈了包括“壺王”在內的600多件文物,其中大部分為宋瓷。當時,南宋官窯博物館召集了4位文物專家趕赴淮北,對丁仰振捐贈的文物進行認證。現場的鑑定錄像顯示,專家們驚歎“壺王”獨一無二,一致認定,“壺王”為難得的珍品,建議推一級品。

南宋官窯博物館最終放心地將這批文物收入館中。2005年7月,杭州市政府對丁仰振捐贈611件文物進行表彰,並決定獎勵丁仰振現金1500萬元。在此後的3年內,南宋官窯博物館分3次將獎勵款打入了丁仰振的賬戶。

收藏不易步步得謹慎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此次文物捐贈活動引起了巨大爭議,雖然引起爭議的藏品已在館內公開展出,可真假“壺王”之爭一直在繼續。(據2011年10月《法律與生活》)

“不打假”成為潛規則?


近年來,我國收藏品市場繁榮,玉器、陶瓷等藏品市場受到投資者青睞,各地古玩市場裡的贗品卻佔了九成。許多“文物”來源於小作坊的批量生產,河南、河北、陝西等省份製假造假的不在少數。

新華網記者曾對假文物氾濫的現象進行過調查,有專家認為,收藏市場上的不打假是因為打不了假。古玩的鑑定,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權威部門。而現在拍賣行基本上都已經在拍賣條款中註明了“不保真”這一項,拍賣遵循的是落槌成交規則,只要是拍賣行聲明不能保證拍品真偽,拍賣行就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收藏不易步步得謹慎


拍賣行不保真是否是霸王條款?

隨著造假技術的不斷提高,許多贗品專門針對鑑定真品的標準來造假,連專業人士都難以分辨,比如之前文中提到的“北魏陶俑”。對於普通收藏愛好者來說,就更別提鑑定真偽了。

同時,也有部分專家認為,收藏界沒有必要打假,因為真正意義上的贗品,是指製作精良的收藏品,比如宋朝仿周漢時期的藝術品,這些贗品在前代是仿品,在當代就是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在未來就是古董。

收藏不易步步得謹慎


藝術品的價值究竟該如何界定


專家提倡,收藏愛好者應持有“過眼即擁有”的良好心態,買到贗品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關於贗品與真假,你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