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眾希望選舉有第三個選擇,美政壇格局真因特朗普改變了嗎?你怎麼看?

林道銳


第三選擇,目前是最火的。。

先說臺灣,國民黨和民進黨兩黨對立,輪流執政每一任領導人最後都是黯然下臺。。四年前柯文哲崛起,與民進黨合作又談兩岸一家親,號稱白色覺醒,還是一陣旋風。。今年高雄韓國瑜崛起,明顯差異於傳統的國民黨。。今年統派又爆發,也是第三選擇。。

同樣美國也是一樣,特朗普雖然屬於共和黨,但明顯是異化的政治人物,和共和黨民主黨的建制派都有矛盾。。德法意大利等等歐洲國家,很多非傳統左派右派政治人物紛紛粉墨登場,傳統的兩黨或兩派對抗輪流執政格局在垮塌過程中。。

從傳統政治人物垮塌,到中間選民要求第三選擇,說到底不是要第三個政黨,是反對西方建制派對政權的永久把持,兩黨兩派背後是一股力量,老百姓對這個局面越來越煩。。

這就不是政治光譜的偏轉問題,而是西方建制派長久控盤兩黨兩派臺前表演的把戲失效的問題,重點表現就是傳統的建制派掌控傳統媒體帶節奏帶不動了,等於是華爾街運動的發展和漫延。。

這個傾向不是選舉可以解決的,因為建制派有貨幣發行權,掌控企業、議會、傳統媒體、司法體系、教育體系、科技等等,不可能基層有呼聲就實現變天。。

路漫漫,西方開始悠長試錯路。。


山東精創車加工


這一問題七師弟其實反覆在多個答案之中提到,七師弟將其歸結於“食堂與自助餐廳”的比喻。

一些國家的政治循環與更替,受自己特色體制和自身政治文化的影響,成為了黑板上寫著明天吃什麼的食堂效應。

比如俄羅斯在普京連任結束後,大概率是梅德韋傑夫的接班。

比如伊朗下一任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曾非常中意內賈德。

比如沙特、約旦、卡塔爾、科威特等國家,下一任國家最高領導人也已經以王儲的身份坐穩了接班人的寶座。

這就好比今天知道明天吃什麼的食堂效應。

而諸如美歐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或使用這種體制的國家,我們國外觀察者雖然看起來似乎是答案會到競選結束才會揭曉,但是實際上在這些國家的國內熟悉政治的群體來看,實際上也是基本上有譜的。

只是從傳播效應上來看,似乎答案只有最後才揭曉。

比如美國總統產生於民主黨和共和黨之中最有實力的競選者。

比如英國首相產生於保守黨和工黨的黨首。

七師弟認為這是一種自助餐廳效應,也就是民眾雖然不知道吃什麼,但是最終吃什麼,還是被大概率安排好了或者固定了。


在美國的大選之中,多數民眾其實在最終二選一之中處於無奈地位,因為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民眾,他們既不想選希拉里,也不想選特朗普,比如有很多人支持左翼的極端桑德斯,有的人支持共和黨精英家族小布什,等等。但是到了最後,為了遵循程序性正義,民眾又不得不去在這兩個人之中選一個,否則,那就別投票。


所以這就是七師弟說的原理,今天你在俄羅斯,覺得肯定是普京,覺得這樣的政治不民主,好比食堂告訴你,今天吃宮保雞丁,明天吃魚香肉絲,顯得都是安排的。但是你在美國,發現,只能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間二選一,還是沒有更多自主性,這就像你走出食堂想去餐廳吃小灶,但是小灶的廚師告訴我們,今天我們除了魚香肉絲,也只能做宮保雞丁。

所以美國實現的,其實只是自欺欺人的形式化民主和程序性正義,為的是符合美國各種法律的規定和形式上的無懈可擊民主。


美國政壇格局因特朗普改變了嗎?

列寧之所以形成用暴力奪取政權的觀點,是因為在建構的視角下,一個國家領袖或者政黨領袖無法在政治常態、穩定態之中去大幅度改變或者徹底改變政壇格局,如果最終能改,也必須流血和掉腦袋,這是歷史維度上基本的政治邏輯,比如武帝劉徹的集權改革是要靠殺人的,比如康熙玄燁的吏治改革終其一生都只能寄希望於後人,想要勵精圖治的崇禎累的吐血也沒有辦法止血官僚體系的傾頹,無論政治者想要主動或被動的改變政治格局,都必須流血,當年高度集權的帝王都如此,現代政治家亦是如此。


所以美國政壇的格局不會因特朗普的躁動和奇葩而產生變化,也不會因為特朗普這種人的當選而自己改變

,在馬克思的觀點之下,政治已經在各個層面牢牢地與經濟和社會捆綁,除非經濟制度式的調整或者社會的大幅度動盪,方能帶來政治格局的改變。


所以有的美國民眾雖然不滿前的選舉模式,但是在美國標榜全球最高選舉和民主體制的情況下,不可能有大幅度的革新,民主和共和兩黨捆綁了美國近80%的經濟力量和資本力量,恕七師弟冒昧地講,這種格局不可能因為一些普通百姓的吶喊而有所革新。


七師弟


早在小布什時期,就有一個“茶黨”曾在大選中掀起一點波瀾,但'最終由沒有大財閥的支持,而淹沒於驢象大戰的塵埃裡。

如果說建黨的初衷,共和黨是胸懷精英治國的理念,民主黨是為勞工大眾服務,那麼歷經幾十屆總統選舉的時操後,兩黨發現堅持各自的理想很艱難,為博取更多數人的支持,必須融合更多方的意見。這樣,在大口號大方針的掩蓋下,兩黨開始為了應對選情,進行模糊性的承諾和表演,更不惜通過抹黑,挑戰人的底線。兩黨政策越來越趨同,甚至為了刻意突出不同,而進行顛倒黑白的宣傳。

尤其是特朗普上臺,撕下一切偽裝,公開宣揚自私自利的治國理念,讓“美國第一”成為放棄國際責任和原則、不斷退群的擋箭牌,也成為在國內操弄民心民粹的手段。

民主黨還沉浸在落選的懊惱中,除了利用“通俄門”羞辱特朗普,利用特朗普的失誤進行反攻倒算式的攻擊之外,對於特朗普針對醫保法案、TPP等大政策的調整,一直束手無策,無力阻攔。在卡舒吉事件中,民主黨更是基於美國利益,放棄捍衛民主自由的大旗,做了無恥的逃兵,成為特朗普妥協政策的附庸。

那麼,是否成立第三個大黨,就意味著美國人民就有第三種選擇了呢?完全不盡然,因為成立的環境和土壤沒有改變,大財團幕後操弄政治的格局沒有變,美國人固步自封、老子天下第一的觀念沒有改變,在意識形態、思想文化等諸多領域執行雙重標準的蠻橫理念沒有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第三第四勢力,無疑是美國民主黨或共和黨的另一'種形式的翻版,沒有任何決定性意義。

此外美國選舉制度設計上的嚴重缺陷,讓“贏者通吃”的不合理性一再出現,讓真正的民意不斷被選舉人票所篡改和推翻,讓'可能的政治變革一次次止步於可笑的計票方法面前。讓諳熟選舉技巧的兩大政黨,可以輕易打敗新人的挑戰。這也是我們不看好新勢力出現的原因所在。


新文化街男孩


美國人民難道不知道自己在走下坡路嗎?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你們自己選上臺的總統所造成的。是因為他自私自利膽小了。容不下天下人比他強。他上臺言論不屬於他內心發出。他只能依偎美國軍工大老要求而行。不然他還是誰都難當當今美國總統。所以說每界美國總統必須的要對其他國發動戰爭了。


走過看過5


這裡首先要強調的是,美國的兩黨輪流執政的情況並不是憲法規定,美國的憲法也沒有規定美國政黨制度。

美國開國先賢們在制度設計的時候,認清英國議會當中結黨的弊端,有意避免出利益固化或者權利分配不公。因為當時美國本身就是一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個聯邦主體大小、人口、資源都各不相同。如果不能在制度設計的時候進行優化,那麼很容易導致出現政治集團出現,導致結黨政爭的情況發生,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導致國家的分裂。華盛頓在發表《告別辭》時仍然沒有忘記警示同僚和後人,然而該來的總是要來,他卸任後不久,以首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就跟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為首的民主共和黨(反聯邦黨)鬥個不停。

兩黨制的雛形也就此形成,經過政黨的衍進和整合,到1856年之後便形成了現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交替執政的情況。

(傑斐遜與漢密爾頓)

特朗普是個反建制的草根,其打破了美國政壇被職業政治精英壟斷的歷史,首次實現一個沒有任何從政經歷的人,通過選舉成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當選影響力不亞於非洲裔的奧巴馬的當選。然而,無論是特朗普還是奧巴馬,都沒有突破美國民主、共和兩黨象徵的局面。造成這種沒有第三勢力徹底崛起的原因很多,而且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特朗普與奧巴馬)

選舉制度的原因

美國的選舉制度。美國選舉的三個基本原則中的第二條就是“贏者通吃”原則。這一原則就從制度層面,將民眾的選擇進行了明顯的區分,堅持少數服從多數,逼著民眾將選票投給兩個立場明顯相對應的兩方。在這種選舉制度下,使得第三黨很難生存下去。即便是第三黨能夠崛起,那麼最終的結果也是伴隨著原有兩黨其中一個的衰落。這種情況在英國議會中就已經出現了,原來與保守黨對抗的自由民主黨,最終讓位於後來崛起的左翼工黨。

(第三種選擇)

政治觀點的原因

政治觀點非左即右,中間派很難立足。舊政策和政治主張而言,無疑就是左與右,自由與保守之分。任何所謂的中間路線,無疑是打著這一理想口號的偽君子,最後難免都會回到其原有的立場之上。由於美國本身的制度設計,有意模糊人們的政治立場,避免結黨政爭,所以美國的民主共和兩黨本身都是鬆散型政黨,而非緊密型政黨,黨對於黨員的約束和政治立場並沒有強制性的約束和要求。只要在大選之中投本黨的選票,參與本黨的政治活動,那麼就是本黨的黨員。退黨很容易,只要不註冊投票,或者投另外一方的票,即脫離本黨。這種鬆散型的政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都是為了選舉而生,所以能夠最大程度上整合民意立場。

(左與右)

政治文化與傳統

政治鬥爭即為矛盾,凡事矛盾都有兩個方面,兩黨各代表一面,而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當中的衝突基本都是兩元對抗。美國政治遺傳了英國政治的“紳士”特色,講究口舌立場之爭,參與政治的大多都是受過良好教育,體面而有素養的職業政治精英。在這種情況下,政治人物的特點也就影響到了選民,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包容、不走極端、懂得剋制的政治傳統和氛圍,視政治為一門視妥藝術。所以在政治兩元對抗,立場向對立的情況下,很容易達成妥協,並沒有第三種選擇。

(特朗普國會演講)

結語

美國是存在其他黨派的,包括美共、綠黨、公民黨、社會黨、進步黨等等。他們被統稱為第三黨,然而他們卻很難有所作為,即便能夠崛起一時,但也很快被人們所遺忘。美國也存在具有影響力的第三方人物,就比如美國參議院資深參議員伯尼·桑德斯,他是一名社會民主主義者,然而他想競選總統時,也不得不借民主黨殼從而實現上市,2016年選舉時與希拉里的爭奪非常激烈。

(伯尼·桑德斯)

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關注!


古姿


配合某教授風格,簡單明瞭一句話!

全世界都希望美國走向多黨制,三黨以上輪流執政,特別好!不僅僅更能突顯美國的民主制度,更能突顯美國民意訴求,更能為世界帶來長久的和平!美國不僅僅需要第三黨,更需要第四第五……一直到第一萬個黨!

來吧,讓民主之花在美國這個印第安人古老而奔放的土地上,肆意奔放,地球乃至於整個銀河系都熱烈歡迎!


石隙甘泉


凸顯了美國的國內矛盾,階級的對立。如果持續下去不排除美國產生政變之類的事件,然後民眾推舉出一個政黨和總統。當然肯定是有錢人利用這次機會宣傳自己,然後上位。當然肯定有軍隊的配合。


上流小壞


這就是所謂的西方民主制度的發展前景?全體國民厭煩的情緒!每個政黨光知道怎麼照顧支持自己的哪些個人和團體的根本利益?而不考慮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和感受?任何一種制度偏離了國民絕大部份人的意願的時候,說明這個制度也應該退出歷史舞臺!


老呂80762600


美國即是民生國家,就應該有第三個以上自由選擇!


張brother95118541


美國民眾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如果有第三種選擇的話。雖然美國是三權鼎立的國家,然而,無論誰上臺執政,其結果是大相徑庭,不會出現本質上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