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理財市場告別“造富”神話走向規範

2018年即將過去,不少人回顧這一年的理財投資時發現,手頭的閒錢輾轉股市、基金、P2P後,還是回到銀行才覺得更安穩。回望這一年的理財市場,已難見前幾年的高收益承諾。銀行理財收益雖說連連走低,但終究穩穩落回了“錢袋子”。

時值年末,銀行的攬儲大戰再次打響,但聲勢和力度比往年減弱了許多。“年末銀行理財收益率會出現‘翹尾效應’,但今年並不是很明顯。”一家股份制銀行網點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目前一些短期產品的年化預期收益率在4%左右,而去年這個時候很多產品已經突破5%了。”

其實,今年2月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就一路走低。普益標準發佈的報告顯示,11月份理財收益較上月下降11個基點至4.14%,環比連續9個月下滑。與此同時,前幾年火爆異常的“寶寶類”貨幣基金的收益率也“跌跌不休”,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度跌破3%而遭遇了一波“脫粉”。

“餘額寶七日年化收益率從年初的4.4%左右,一路跌到2.5%,收益下降不說,購買天弘基金還限額。”北京市民劉女士表示,前兩年貨幣基金收益一度可以和銀行理財抗衡,但現在越差越遠,這讓本來是餘額寶“鐵粉”的她,將更多資產轉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學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理財產品和貨幣基金收益率呈現下降趨勢,與市場流動性變化和監管政策落地密切相關。“一方面,央行年內四次降準、多次運用工具釋放資金,流動性逐漸變得合理充裕;另一方面,隨著資管新規落地、貨幣基金流動性監管要求增強,金融機構合規意識逐步提升,主動控制了產品發行數量和收益。”

合規意識得到提升的不僅是金融機構,還有不少投資者。曾連續3年在p2p網貸平臺追加投資的上海王先生,今年開始陸續從多個網貸平臺撤出資金,目前已經撤回大半。“今年出事的問題平臺不少,還有很多平臺主動退出,穩妥起見,銀行理財還是首選。”王先生說。

“隨著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有序推進,網絡理財市場約束力進一步增強,p2p等平臺的理財收益率逐步歸於理性,加之此前風險事件屢有發生,互聯網理財平臺的吸引力已明顯下降。”董希淼表示,部分投資迴流銀行存款和理財,使得今年銀行攬儲壓力相較往年有所緩解。

不過,在資管新規及配套細則的影響下,銀行理財也發生著深刻變革。短期封閉式理財產品和保本理財產品逐步減少;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提升較快。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11月保本理財發行量為2662只,佔比為24.22%,較10月份環比下降0.37個百分點。保本理財佔比自3月份以來,已經連續9個月下降;與此同時,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379只,環比增加28.47%。

業內人士認為,資管新規推動理財產品由預期收益型向淨值型轉變的背景下,銀行理財不能再走“拼規模、比收益”的老路,而要提升獲客銷售、精細化管理等能力。“同時,已經習慣穩定預期收益的投資者也要轉變思維方式,要關注淨值變化和收益率波動,不能再做‘甩手掌櫃’。”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相關人士表示。

隨著銀行理財逐步打破“剛性兌付”,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選擇“求穩”,此前多被老年人青睞的存款類產品在今年收穫不少投資者。今年,結構性存款爆發性增長,規模一度超過10萬億元;大額存單利率上限放寬,利率均值屢創新高;部分民營銀行還推出“智能存款”產品。

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並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分析人士稱,未來一段時間,市場資金面仍將保持合理充裕,銀行理財收益率或將處於低位。穩健投資者可以選擇投資一些長期的理財產品,鎖定收益,以防未來收益率持續下滑。

“明年我國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要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理財市場還處於調整變化中。在此背景下,老百姓的投資理財要以穩為主,做好風險和收益的平衡。”董希淼說,投資者在手中保留一定現金或現金類產品的基礎上,可根據自身特點,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做好多元化資產配置。

本文源自新華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