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彈丸之地為什麼能出金庸、古龍這樣人物,大陸可謂地大物博、人口重多卻出不了大作呢?

昔日文化2


關注點不一樣,所以你看不到大陸的大作。

先說香港為什麼誕生一系列武俠作家。首先這波香港文人是抗戰時期跑到香港的,無論是金庸還是梁羽生都是,而香港的發展是當時中國需要這樣一個窗口,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發展,大部分民眾能夠得到教育和不錯的收入,文化發展就有了基礎。香港文人也就有了相對平穩的創作環境,武俠小說因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需求得到極大發展。這是相輔相成的,群眾需求繼續刺激文化創作,粱金之後有了溫黃。

臺灣基本和香港文化發展類似,國民黨帶著當時的部分文化圈,在49年之後經濟發展,人民群眾文化提高,文化需求旺盛,催生了一批武俠作家,譬如臥龍生,古龍等。

大陸在同時期一直在為填飽肚子和普及教育努力,這兩點沒滿足,大眾娛樂化文學出頭難。而這期間誕生的嚴肅文學依然有很多,只是沒有在娛樂範疇大行其道,所以在普羅大眾中名聲不顯。而在千禧年之後,網絡文學則是大陸一統天下,港臺因文化體量,文化眼界,經濟發展等原因沒落了很多。

請別說網絡文學不算文學什麼的,武俠剛出頭的時候,傳統文化界同樣看不起他們,現在網絡文學受鄙視僅僅是傳統文學和武俠小說逐漸沒落,無奈發聲而已。


吃鹽咳嗽吃糖胖


首先,古龍是臺灣的。梁羽生最先寫,可謂新派鼻祖。

後來臺灣群體最大,用日本加西方筆法的古龍異軍突起。那時古龍紅到發紫,成龍到臺灣求角被他嫌醜,溫瑞安伸手被他拒握。然臺灣知名僅古龍一人,許多他的作品都是他人代筆,他老哥忙著喝酒戲鶯。

而香港不但出了梁金,還有另闢蹊徑的倪匡,黃易。梁羽生國學深厚,每書必有詩詞,偶有名句如: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其作品白髮魔女傳拍片最多。

然寫故事吸引人,還屬金庸,15部作品拍成影視不要太多。

至於小小地方為何出現那麼多才子,大陸沒有嗎?這原因有二。一,當時因(正制)原因,很多人材南流聚於HK。二,最重要的是,這鼻屎大的地方,卻是華人群英會粹,開放發展的前沿,有才子們的用武之地,生髮土壤,文學影視音樂引領之潮頭。

至於大陸的人材,想做學問,嗯先把廁所掃一下,去領饅頭充飢吧。當然這只是比喻,窮的地方,只能先耕種,後開花結果,這文藝便是那花。

現如今大陸滿屏綜藝,看到你想吐,那是因為剛吃飽,沒有底蘊卻急著去開花,你看到的只有奇葩,一些寫市井小說,寫玄幻的去譏嘲一嘯兩岸潮的金大俠,還喚得滿堂彩。如今大俠乘風去,竟惹寂寥,豪情還剩一襟晚照。


夜雨桐燈部落


有一次在巴黎紅磨坊看演出,節目高潮時,演員請上了臺下一位東方人,這是一個皮膚微黑,身材廋小的典型嶺南人,演員問,are you chinese,yes,演員頓時用興奮的聲音問,from Bei jing or Shang hai,no from Hong kong,小廋子很傲嬌的回答,但臺下毫無反應,直到演員一句made in Hong kong,臺下才笑成一片。顯然在西方人看來,是西方人先命名了Hong kong,才有了中國人後來的地名香港,而北京上海,則是因為中國人就是這麼叫的,西方人只能跟著這麼叫,可能在情感上他們對香港更熟悉更認同,但顯然對北京上海更向往更尊重,香港,作為一個在近代史上有著特殊地位的城市,不僅是船舶躲避風浪的港灣,更是戰亂年代中國人躲避災難的天堂,也是這個封閉大國接觸世界的唯一窗口,於是在那個年代精英匯聚,富豪雲集,直到今天,仍有許多象華潤這樣世界前100的中資公司把總部留在那裡,但唯一不變的是這個世界一直在變,當今天的中國已全面開放,更智慧更努力的追趕並擁抱這個世界,香港的重要性註定必將失去,君不見,且不說那些在戰亂和動盪結後就立即離開的人們,更多的人仍在以不同的方式告別著這裡,李家誠走了,金庸也走了,尤其是那些原本就不屬於這裡的人們,但香港畢竟仍是香港,它的地位數十年內仍不會下降,但香港也畢竟只是香港,嶺南人土生土長的一個半島,不信慢慢看,指忘這樣一個地方靠自已站在世界之顛享受榮光,別忘了,他的名字是從那來的。


還行157117953


我們沒有出金庸,但我們有郭敬明。

我們沒有出張國榮,但我們有鹿晗。

我們沒有出李嘉誠,但我們有公攤。

我們沒有出黃日華版射鵰英雄傳,但我們有天雷滾滾抗日劇。

我們沒有beyond,但我們有韓式偽娘國產天團。

我們沒有陳奕迅,但我們有老司機去哪裡。

這樣的回答滿意嗎,文化差異而已。我們目前流行男子嘟嘟嘴賺他一個億。😂


後肯伯特1


大陸出郭沫若呀!



CJ111033786


出一個寫武俠小說的有什麼了不起的?造個原子彈放個鑽天猴看看!


用戶62078233019


首先糾正一下,金庸是香港的,50年代開始連載武俠小說,古龍是臺灣的,70年代開始創作。古龍寫武俠的時候金庸已經封筆,但古龍曾應邀在金庸的《明報》上連載過陸小鳳系列。

同時期大陸文壇在幹什麼?根據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大陸作家的寫作必須“為工農兵服務”,所以50年代丁玲寫了描述土改的大作《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據說得過斯大林文學獎,周立波(不是講脫口秀那個)寫了《暴風驟雨》,同樣土改題材。茅盾寫了描述民族資本家改造的大作《子夜》,被奉為其代表作。70年代這些人都被打倒了,關牛棚改造,又出一大師浩然,寫過長篇鉅著描述土改的《豔陽天》,描述農村合作化的《金光大道》。後一本書的男一號名字特別牛,叫“高大全”。

這些大師比金庸死的早點,所以你不知道。至於他們的作品已經無人問津很久了,不知道哪裡還找得到,或者你去廢紙回收站碰碰運氣?


胡不歸62978783


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留下一個爛攤子,工廠都炸燬,黃金全運走,人才都搜光,能帶走的都帶走,帶不走的都破壞,縱觀歷史沒有一個朝代更替時有如此的破壞,國民黨的卑鄙無恥可見一斑,文化需要積累,經濟可以暴富,文化需要積累,只要政局穩定,尊師重教,再給大陸50年、或者100年的穩定發展,不管是文化還是經濟,別說香港,到時候整個世界都沒有幾個能比大陸強的


新義城影業


因為大陸的文革把大家整慘了。而傅斯年帶走三千精英去了臺灣,後來又有不少大家留在香港,所以港臺地區的中華文化並沒有像大陸一樣出現斷層……


光陰的故事65769138


香港出了不止是金庸,還有黃霑等等人物,大陸其實也出國大師的只不過是在民國時期,像林語堂,胡適,郁達夫,錢鍾書等等好多好多,文化的斷層出現居然是在解放以後,按說新中國人民都當家做主了,更應該出大家大師,居然沒有,好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