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

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

鍾啟泉,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

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進步表徵。“核心素養”的界定意味著學校課程與教學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開啟了新時代的知識觀與學習觀。

“素養”與“知識”的差別就在於“方法之知”與“內容之知”。“方法之知”是指學科知識內容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當然,強調“方法之知”,並不等於輕視學科知識內容的教學。一旦展開了“內容之知”的深度學習,“方法之知”本身也就培育起來。

各門學科的基本概念與思維方式,唯有同該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密切關聯和整合起來,才能把握該學科本質的問題。學科的基本概念與思維方式儘管不是核心素養本身,卻是支撐核心素養的重要因素。

所謂“學科”,是由三個要素構成的,即構成該學科的基本概念,和這個基本概念背後的思維方式以及這個思維方式背後的基本價值訴求。在學科三要素的延長線上,就是一般所謂的學科教學的“三維目標”。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學科教學的弊端,一是糾纏於碎片化的“知識點”灌輸,違背了作為一門“學科”的基本常識。

二是拘泥於僵化的學科中心主義學科觀,缺乏“學科群”和學科融通的思維,違背了跨學科“整合”作為學校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的常識。

不過,“素養”與“知識”兩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知識”是教學之後習得的,“素養”則是通過引出自身內化了的知識而發揮作用的。在學科教學之初,可以區分“知識內容”與“素養”。

通過發揮後者的功能,可以更有效地展開知識學習。隨著教學的進展,學習到的知識日益成為“能動的知識”,構成支撐素養的重要因素。“內容之知”“方法之知”相融合的“素養”,在更高階的學習階段裡得以運用。

核心素養的界定不否定學科與學科教學,但反對分科主義,並且著力於提升學科知識與跨學科知識的運用。人的素養是以學科教學所積累的豐富的學習經驗為基礎才得以形成的,而在素養髮揮功能的階段中自然是涵蓋了學科知識(內容之知)的。

一旦成為內行,就會建構起“內容之知”與“方法之知”一體化的“知識網絡”。所以,核心素養也被專家界定為“不僅是單純的知識、技能,而且是涵蓋技能與態度在內的運用的種種心理的、社會的資源,在特定的境脈中應對複雜課題的能力”。

“素質”或“核心素養”絕不能簡單化地歸結為“讀、寫、算”或“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不能“目中無人”。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個“整體的人”的存在。歷來的升學考試或人事考核只是基於表層知識、技能的選考,而後再去開發作為根基部分的動機與特性。

但根基部分的開發是艱難的,是否具備了理想的人格特徵,應當受到更大的關注。從“育人”而不是單純“育分”的意義上說,核心素養的界定是對“雙基論”的一種顛覆。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科教學(或學習)的“三維目標”,同核心素養不存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關係。

不過,在學校現場往往是被彼此分割地加以把握的:首先是“雙基”,然後才是運用思維方式的過程及其所體現的行為方式,再是形成學習動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一種分割式、階梯性的把握方式,有悖於“三維目標”的本義。其實,在運用思維方式的同時,知識得以習得、學習動機也得以激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核心素養的界定是“三維目標”的一種超越。

“核心素養”或“21世紀型能力”的界定,隱含了“知識創造型”——“拓展學習型”“知識建構型”——的意涵。百年來以黑板為中心的課堂風景為之一變,也期待教師的作用從“知識的傳遞者”變為“協調者”。信息技術、互聯網不僅為“信息素養”的培育提供了保障,也為跨學科素養(通用素養)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或許可以進一步藉助“情境論”作為線索,來矯正我們習以為常的陳腐過時的知識觀與學習觀。人不是單純運用“頭腦中的知識”來發揮作用的,而是在藉助人們對周遭事物的記憶、運用ICT(信息通信技術)收集信息、跟同僚溝通的過程之中,來解決一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產生新的觀念的。

這樣看來,與其重視作為“頭腦中靜態的心智表象”的“知識”,不如重視動態的知識建構——在夥伴與運用工具的環境中,直面實際情境中的真實性問題進行問題解決的過程。

與此相應,“學習”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需要在“習得模型”——“學習”是“往頭腦中遷移事實性知識”的基礎上,加上“參與模型”——參與運用知識的情境,並逐步成為其中的一員的“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論”。在參與模型中,學習的目的是形成協同學習。

所謂“學習”就是成為共同體的參與者。學生是共同體的邊緣參與者、徒弟,而教師則是熟練的參與者和對話組織者。在這裡,知識、概念是共同體的實踐、是對話與活動。

不過,唯有當二者相互競爭並不斷印證可能的缺陷的時候,才有可能為學習者與教師提供更自由、更紮實的效果。從哲學的高度說,“所謂‘智慧’,不是單純的學問知識與頭腦機敏,而是需要人生經驗與人格完善,方能獲取的”。

源自:《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15日第5版 版名:校長週刊

作者鍾啟泉,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