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亮劍》中騎兵連長孫德勝沒有死,後來參與什麼戰鬥,能晉升到什麼樣的職位?

虎賁軍huben


在縱橫看來,孫德勝這個人物在《亮劍》中存在的意義不大,尤其是李雲龍組建的這個騎兵連,也是沒發揮多大效用就全軍覆沒了。

實際上騎兵是獨立團重金打造的部隊,是李雲龍下的血本,在李家坡戰鬥時都沒捨得讓騎兵連上,甚至在伙食上都開小灶,結果在1942年反圍剿中一戰就殺青了,說到底就是李雲龍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孫德勝如果不死,晉升也好不到哪去

孫德勝最後的表現,完全符合亮劍的主題,狹路相逢勇者者未必勝,但是你連亮劍都不敢那隻能是輸了。

但是這屬於生的光榮,活的憋屈,死得偉大的系列,如果孫德勝不死,其實晉升渠道也好不到哪去,孫德勝的背景就不咋地,孫德勝原本是西北軍,這個背景就不太后,沒有經歷過長征的士兵在後來的晉升中都比較被動,比如粟 裕大將,戰績那是相當強悍了,最後只評個大將,究其原因,縱橫認為粟 裕沒有參加長征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當然,因為馮玉祥中原大戰失敗,西北軍也被打散了,八路軍在陝西收編了很多西北軍,這一點無可厚非,關鍵孫德勝是石友三部的,石友三大家都知道,是前後倒戈多次,最後還投敵當了漢奸,這無疑也讓他的部隊以後出去的時候沒面子。你看人張大彪說自己是二十九軍大刀隊的,你再說孫德勝是石友三部的,差距一下子就出來了。

實際上孫德勝最開始在新一團的時候也就是個步兵,如果不是李雲龍慧眼識英才,用五挺機關槍換了下來,估計孫德勝也就當不了什麼連長了。

此外,孫德勝之所以會全軍覆沒,實際跟他的軍種也有關係,騎兵這個軍種實際上已經是日落西山了,隨著火力的加強騎兵根本就衝不到敵人陣地前,這一點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就已經展示出來了,以英法聯軍侵華時的火力必然沒有二戰日軍的火力強,但是與僧格林沁率領的八旗最後的一支鐵騎實力絕對是遠超抗戰中的騎兵部隊,因此,拿在二戰中騎兵不是一點作用沒有,但是對戰役基本不起到重大作用。

之所以當時中日兩國喜歡騎兵,主要原因,一個是傳統的軍事思想導致對騎兵特別懷念,另一個就是機械化能力不足的原因,你像德國,基本很少有純步兵,基本都是裝甲步兵啥的,很多士兵還騎自行車呢。

什麼樣的兵種晉升的機會好?一個是炮兵專業的,一個是機械化專業的,關於炮兵這個在《亮劍》中李雲龍對待國軍俘虜中就能看出來,一個國軍俘虜說,跟著我們幹可以,但是得當炮兵,李雲龍說,那你得把你們班長教會;看過大決戰遼瀋戰役有一個鏡頭也很有意思一個長官在那喊“誰會打炮?”“誰會打炮?”深刻反映了我軍部隊急劇擴張,缺少炮兵的事實。

機械化專業則是隨著我軍裝備越來越好,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所以,騎兵想要有一個好的發展,就是改行當裝甲兵,這一點國軍將領廖耀湘就是一個例子,廖耀湘在黃埔軍校學的是騎兵,到法國聖西爾軍校學的是機械化騎兵,回國後就進入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第200師擔任副師長,後來在解放戰爭時期,指揮機械化程度最好的新1軍和新6軍。

有時候就是這樣,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選錯了專業,悔恨終生啊!


史論縱橫


我軍歷史上是真有李雲龍這位老紅軍的,福建人,出身於彭總的紅三軍團,參加過包括朝鮮戰爭的所有戰鬥,1955年授銜大校。如此推算,孫得勝如果在黑島騎兵聯隊的圍攻下倖存,打滿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全場,軍職最多是上校或中校團長,有幾個因素制約著孫得勝的進步,若非有大功,以中校團職為多。



第一,騎兵是個“夕陽兵種”。

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還比較重視騎兵建設,是因為火力強度和密度都不甚到位,而到了解放戰爭開始後,隨著美械的普及和大批日式武器的繳獲,雙方的火力都有質的提高,騎兵的作用已經十分有限。

比如殘害西路軍的“馬家軍”,那個時期馬步芳騎兵可以猖狂是因為紅軍裝備簡陋,當一野得到華北第18、19兵團加強後,美式速射武器、較多的炮兵甚至是裝甲車殺將過去的時候,馬繼援指揮的“馬家軍”主力隨即崩盤。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僅有四野的冀熱遼軍區使用騎兵較多,也沒有特別出彩的戰例,所以孫得勝的騎兵特長難以發揮,戰功必然乏善可陳。



第二,孫得勝並非老紅軍出身。

“高級幹部南方人多,中級幹部北方人多”,這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從南方各蘇區長征到達陝北的老紅軍,仍然是人民軍隊後來高級指揮員群體的主力,經過殘酷環境考驗的老紅軍們政治堅定、思想純潔、百戰精英,是部隊擴編後團以上軍事主官的首選,比如《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都是紅四方面軍出身。而孫得勝乃是西北軍餘部石友三第69軍的兵,做基層連隊的指揮員可以,哪怕營級幹部也沒毛病,但是團以上的提拔,恐怕要吃虧在先了。



第三,孫得勝還是個沒文化的老兵。

這一點也很重要,家母的一位長輩,吉林長白山地區出生,三十年代末期抗聯出身,1946年加入東野,從東北打到海南島,還去了朝鮮戰場,脾氣暴烈、嗜酒罵娘、沒有文化,到轉業時僅是個中校副團職。像孫得勝這樣差點餓死在路邊的苦孩子,哪有受教育的機會,必然提拔受影響。當然了,我們在這瞎討論而已,萬一領導重視把孫同志送進軍校學習呢?也未可知。

軍隊其實也是有山頭的,二野出身的解放後還蠻吃香的(尤其是八十年代),像陳賡、陳錫聯、陳再道、王近山等名將都當過大軍區司令或副職,孫得勝既然是八路軍129師出來的,這一層面上有些優勢,介於中校和上校之間吧,惟看命運起伏了。


度度狼gg


很好回答。只要在李雲龍領導下,他就會發揮騎兵特性,肯定會屢立戰功。而且會像張大標一樣,跟著老團長一起進步。至於他的職位嘛,也很清楚了。

首先,不會高過李雲龍和張大標這一級。解放戰爭後期,李雲龍已經是軍級領導,張大標也最低是正師級。所以,孫德勝最高是副師長。

其次,肯定孫也要比段鵬職位高,因為,段雖然有本事,受到李雲龍青睞,畢竟入伍時間比孫短的多。到李雲龍入軍校前,段鵬已經是團參謀長,這樣,孫德勝也應該是團長以上。

另外,孫是一員敢打敢拼的戰將,參謀長這樣費腦筋的工作,不是他的擅長,更不是他願意幹的。因此,他應該就是一名騎兵團的團長,是最合適了。或者,為了照顧他的資歷,給個副師長兼騎兵團長,也是很合適的。

回答結束。


張139558534


如果孫德勝沒死,後來參與什麼戰鬥?會是什麼樣的晉升?

《亮劍》裡最喜歡的角色之一,劇裡最英勇壯烈的軍人,沒有之一。軍人的血性躍然紙上,騎兵連,進攻!

連NBA原火箭隊的布魯爾都被中國球迷親暱地稱:連長。只因外形非常像《亮劍》裡面的騎兵連連長——孫德勝,每次都敢於衝鋒,也得火箭有名的髮帶幫,善於打反擊戰。

孫德勝帶的是騎兵連,是針對日軍騎兵大隊衝擊殺傷範圍太大而建立的。 1942年,那時的日軍已經由強盛轉變為日落西山,所以孫德勝用武之地會變少,得到晉升的機會也跟著變少,可惜了這樣的一個英勇善戰的騎兵連長了。

解放戰爭中,最有可能是孫德勝後來轉換坦克部隊,在滾滾鐵流中繼續著他的軍旅生涯,一直做到裝甲司令,兒孫滿堂,家庭幸福!這是,我們喜歡連長的軍迷們的願望!!喜歡的請頂上……








鬼谷伍


《亮劍》中騎兵連長孫德勝的設定是,原石友三部,石友三投靠日本人後因不願做漢奸,先投新一團丁偉,後被李雲龍以5挺機槍換回獨立團,創建並任騎兵連連長。於1942年岡村寧次對晉中發動大規模掃蕩中,被日本騎兵聯隊包圍並全軍覆沒,壯烈戰死。

背景介紹完,我們看看現實中八路軍建制騎兵部隊主官,建國後授銜情況,並做為參考設想孫德勝沒有犧牲的話,在建國後可以授予什麼職務。

曾玉良,1940年任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團團長,1943年犧牲。(後兩位都是曾玉良的搭檔)

周純麟,1941年任新四軍騎兵團團長,55年授少將。

況玉純,任一二九師騎兵團團長,55年授少將。

55年授銜有個標準“紅軍不下校、八路不上將”,指紅軍時期入伍的,授銜不能低於少校;1937年後入伍的,授銜時不能授將官。上述三位都是紅軍時期入伍,所以55年授予少將軍銜。

而相對應的,抗日期間連級幹部,按正常情況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之後,基本可以升到團職。而55年授銜本來就偏低,正團職應當可以授予中校,副師、準師職(上校)。當時還存在正營(大尉)、正師(大校)兩級。

如果孫德勝能在55年授銜,穿上開國中校服,大概就是下面這樣。


河東三叔


孫德勝是電視劇《亮劍》裡的人物,並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不過,單就這個人物而言,國軍投誠或起義過來的,抗日戰爭前期偏中期的連級幹部,大致就是這麼個情況。個人覺得,這樣的資歷,後期混得再好,五五年也不太可能進入將軍行列,基本大校封頂。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五五年授銜時,八路軍時期起步的少將也就十個左右,且大部分都是高學歷、政工幹部起家的,如李震少將(清華大學新聞系畢業)等。所以,類似孫德勝這一類行伍出身、文化程度不高、八路軍時期起步的軍事幹部,基本不太可能進去將軍行列。



五五年授銜時,三七年整編時的團級幹部,特例和轉地方工作的不算,基本是上將、中將,也有部分少將和很少一部分大校;營級幹部,特例和轉地方工作的不算,基本是中將、少將,以少將居多,也有部分大校及極少量大校以下者;連級幹部,基本少將封頂。也就是說,經歷過紅軍時期,且三七年整編時的連級幹部,只有少部分五五年被授予了少將軍銜,如向守志將軍等,其餘基本都是大校或者大校以下。



對照一下孫德勝的資歷,可以看得出,五五年他幾乎沒有成為將軍的可能。他並不是三七年整編時的連級幹部,因為彼時李雲龍不過營長而已,而是抗日戰爭前期偏中期時的連級幹部;更沒有紅軍背景,而是從石友三部投誠或起義過來的,資歷很淺;而且,二戰之後騎兵已經成為了昔陽兵種,這一點更是限制了孫德勝後期的發展。五五年能授大校就已經是極限了,因為彼時李雲龍的肩膀上也不過只扛了一顆金豆而已,更何況低他好幾級的孫德勝?所以,孫德勝這種情況,多半隻能被授予上校或中校,也就是師團級。對照段鵬的準團級看,他比段鵬資歷老一些,如果論資排輩、沒有意外的話,很可能也只是副團、正團或者準師、副師,應當不會超過正師。按五五年正師的軍銜大校或上校算,他的資歷淺,即便正師,也可能只是上校。如果五五年職務更低的話,基本就只剩中校及以下了。

至於參加哪些戰鬥或戰役,虛構的人物,沒法推測。不過,從另一個虛構的人物李雲龍的經歷看,中原突圍和淮海戰役孫德勝如果不陣亡,應該是會參加的。但是,解放戰爭基本是大兵團作戰,再之後逐步向摩托化、機械化轉變。所以,抗日戰爭之後孫德勝所部這類小規模騎兵部隊想有出彩的表現,比較難。


不務正業歪醫生


蒼茫大地看了網友們的答案,感覺言之無據,有的還高估孫連長五五年到少將,我以為提供個人物參照可能更有說服力。

我以開國少將周純麟為參照,他1941年8月是新四軍重建時的四師彭雪楓所部騎兵團的副團長,後任團長兼政委。讀者朋友,讀到這裡說孫德勝會授少將的會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去了!

周純麟的騎兵團是師長彭雪楓的三寶之一,彭雪楓抗戰時就中流彈犧牲,建國後被軍委評為三十六個軍事家之一,說白了不犧牲,五五年穩穩的大將軍銜!

周將軍,1930年加入共青團,32年12月轉中共黨員,五五年九月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參加長征時,已任紅四方面軍八十八師二六三團營教導員,比李雲龍小一級,參加西路軍,後率部在河西走廊突破重圍到達新疆星星峽,西征二萬將士,到達星星峽的成建制的只有李先念以下七百人,周純麟百戰餘生,堪稱悍將。

抗戰爆發,到達新疆西路軍餘部後整編成新兵營,周任一大隊政委,38年化名周玉龍到盛世才四十八團任少校騎兵連長,盛和蔣狼狽為奸後,周被捕,八個月後回新兵營任幹部大隊政委,40年回延安,後任八路軍四縱六旅十六團團副,後調新四軍六支隊抗放總隊任營長,蕭縣獨立旅二團團副兼營長,41年8月,創建四師騎兵團,先後任副團長、團長兼政委,44年10月,追殲逃敵國軍騎八師,可見將軍威武。

解放戰爭時,周將軍任華中野戰軍九縱七十三團團長兼政委,華野二縱五師副師長、三野二十一軍六十二師師長,(資歷幾乎和李雲龍平級)歷經孟良崮、淮海、渡江戰役等大戰考驗,50年10月任華東軍區特縱副司令,參與組建炮兵,52年秋任華東軍區炮兵司令員,55年2月任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五五年少將。

孫德勝出生西北軍石友三部,後石友三當了漢奸,他投奔八路,他熟悉騎術刀法,有一股拼命精神,是名優秀的基層指揮員,他這種拼命三郎每次衝鋒在前,犧牲的可能性極大,槍炮無眼,劉志丹軍長、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相繼犧牲,甚至八路軍左權副總參謀長也難免犧牲,華野在解放戰軍中犧牲了謝祥軍這個十縱隊司令員(軍級),東野在義縣竟犧牲了炮兵司令員朱瑞。這類高級軍官尚且犧牲,何況連排級軍官?如果孫德勝僥倖活過抗戰、解放戰爭、及朝鮮戰爭,憑他的基本素質到建國最大可能任騎兵團團長或炮團團長。建國後到五五年,最多升個副師長就不錯了,升個師長那額骨頭高得要命啦!他的軍銜以副師長為基準,當時都是高職低銜,估計在上校,最多大校。我個人考慮還是上校多。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騎兵連長的事蹟令人感動,《亮劍》中的影片章節看了,連日本鬼子騎兵都被孫連長全連壯烈、斷臂就義之舉所震撼,給予禮葬!

至於騎兵連長若不死,今後在八路軍中會提撥到哪一級?這個不好說。

部隊提撥幹部也是有一定之規的。一是要有文化素質,學歷,八路軍軍中窮人多,不識字多,當然有學歷是優先的。政委趙鋼就是燕京大學畢業。二是忠誠黨、忠誠事業。三是軍事技術好,不怕苦,不怕死,敢於犧牲。

《亮劍》中的騎兵連長孫得生,在提幹的三條中,佔了兩條(忠誠黨和事業,軍事過硬敢於獻身),所缺的是文化素質(學識、領導謀略)。所以,愚以為,孫連長可做到營級指揮員。因為營以下軍官更多的是執行戰鬥任務,而團以上的軍官更多的是制定作戰方針和執行作戰任務,團長以上的軍官要有重要的領導謀略及才能。

綜上,孫連長幹得好的話,做到正營或團的副職。




東之水32552593




首先必須承認李雲龍還是非常有眼光的,不管是在紅軍時期還是在八路軍時期,共產黨的軍隊裝備低劣,在與機械化為主的軍隊作戰中,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將介石為了準備與日本的決戰,抗戰前期從德國引進了大批的機械化裝甲裝備,抗戰中期從蘇聯也拿到了一些裝備,抗戰中後期主要依賴美國的支援。



對於八路軍來說,就沒有這麼便利的條件。因此八路軍的部隊能有一支騎兵,在局部戰役對陣步兵的時候,還是有相當的優勢可言的。

雖然騎兵比不上機械部隊,但對付步兵還是綽綽有餘的。騎兵的速度太快,慣性加上衝擊力,再加上平時的訓練,對步兵能形成很強的殺傷力。



孫德勝很早以前是西北軍的部隊,跟著石友三管理騎兵部隊。這是一個有血性的漢子,石友三當漢奸後,他就投奔了李雲龍,成為了步兵幹部。

李雲龍偷襲皇協軍,得到了一個營的騎兵裝備。然後就用五挺機槍把孫德勝換了過來,任命他當了騎兵連長,為自己訓練一支騎兵部隊。

在1942年日軍的大掃蕩中,為了掩護李雲龍主力部隊突圍,孫德勝的騎兵連被日軍的騎兵聯隊包圍,與日軍展開浴血奮戰。全軍覆沒後,斷了一隻胳膊的孫德勝高喊著騎兵連進攻,在衝鋒中犧牲在了日軍的槍下。

這並不是孫德勝指揮無方,而是他必須死死的抵抗日軍的進攻,用犧牲自己來掩護全團的撤退。

軍人最好的歸宿就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孫德勝死得其所,沒有喪失軍人的尊嚴。



騎兵部隊並沒有那麼不堪,就算是在遼瀋戰役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東北野戰軍有大批的騎兵部隊存在,他們在對敵軍進行穿插包圍時,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國民黨軍隊有500萬之多,真正的機械化部隊也並不多。大部分軍隊的裝備也只是比解放軍稍好一點,對付這樣的部隊,騎兵就有非常明顯的優勢,一個衝擊就能把他們打垮。

當然早在清朝的時候,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僧格林沁的騎兵在八里橋戰鬥中幾乎全軍覆沒。可以說騎兵在熱兵器時代的作用已經大大下降,但在中國還有大量使用落後裝備的步兵的情況下,騎兵的作用還是有的。

尤其是在追擊戰中,敵人的機械化部隊沒辦法展開。步兵的速度相對於騎兵而言,跟蝸牛差不多。騎兵部隊的衝擊力就會發揮很大的優勢,迅速擊潰,甚至殲滅敵軍。

也就是說,如果孫德勝活著的話,不管是在晉冀魯豫軍區還是在中原解放軍中,孫德勝的騎兵都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李雲龍最後能夠勝任軍長,以孫德勝比李雲龍更久的軍人資歷,應該可以當一個旅長。

在軍隊中資歷和戰功同等重要,相反文化程度才當時並不那麼重要。

就算是為國共雙方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幹部的黃埔軍校,前六期的學生雖然後來很多都身居高位,但就最初他們的學習情況來看,一般都不到一年。並且還要邊打仗邊學習,他們的那個學歷大概也就相當於中專學歷。



在1955年授銜的時候,不管是炮兵還是機械化部隊的相關軍官並沒有體現出比步兵更多的優勢。上邊也提到了資歷和戰功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沒有必要過分的強調這個條件。

在以步兵為主的共產黨部隊中,孫德勝的騎兵完全可以擔當奇兵,起到類似特務營和特戰隊的作用。

李雲龍能升到軍長,手下的弟兄們,尤其是這些得力干將,都會跟著一起升。按照當時在獨立團的職務來看,孫德勝如果沒有死,到解放戰爭後擔任一個旅長是沒有問題的。


新知傳習閣


《亮劍》中,騎兵連,是李雲龍花重金打造的特戰兵種,孫德勝,也是李雲龍用5挺歪把子機槍換來的,這個代價非常大。

儘管歪把子機槍,發射時需要副手拿把刷子不停地給5發彈夾上的子彈刷油,否則,機槍就會有卡彈卡殼之虞,美軍眼裡的一把渣子槍械,但在土八路眼中可是寶貝疙瘩。

當時,為了繳獲一挺歪把子機槍,需要八路軍付出許多戰士的生命代價,一個連才能裝備1挺歪把子機槍,5挺歪把子機槍換孫德勝,可見李雲龍對孫德勝的期待。

孫德勝,沒有辜負李雲龍的期待,將騎兵連打造成了一支驍勇善戰的隊伍,一支嗷嗷叫,充滿狼性的騎兵連,李雲龍手中的一張王牌,關鍵時刻,成了戰場上的中流砥柱。

倘若沒有孫德勝的騎兵連,在反掃蕩中突出了日軍的重重包圍圈,李雲龍的命就懸了。

最終,孫德勝的騎兵連全軍覆沒,但全體官兵死得其所,沒有一個是慫貨,予以了日軍騎兵以極大殺傷,掩護了團長和政委的順利突圍。

由於,國內軍隊機械化程度不高,在平原作戰時,非常重視騎兵的作用,李雲龍儘管只是個團長,軍隊內中級指揮官,但卻極富戰略眼光,可以說《亮劍》中,倘若沒有孫德勝的騎兵連,李雲龍絕難突出日軍的鐵壁圍合。


即使建國後,我軍依然在發展騎兵部隊,保有12個騎兵師,所以《亮劍》中的孫德勝倘若並未戰歿,繼續擔任八路軍和解放軍騎兵指揮官,估計起碼能晉升到騎兵營長,也非常有可能擔任騎兵團長。

參照李雲龍在解放戰爭中,成為華野即後來的第三野戰軍師長、解放後的福建軍區代軍長、軍長,最有可能孫德勝將成為騎兵團長。

軍銜評估,以1952年在軍內的職務為主要參考依據,孫德勝最有可能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校騎兵團長。


當然,也不排除孫德勝僅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校騎兵營長,或中校騎兵副團長。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