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長筱·設樂原合戰——戰國最強軍團的碰撞(中):劍拔弩張

鳥居強右衛門之忠節

五月十一日開始,武田軍對長筱城發起攻擊,並在五月十三日子時趁著夜色攻破了長筱城的瓢曲輪,但是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代價。

隨後,武田軍又用竹束作為掩護,開始在城內修築“井樓”,井樓是一種類似天守的防禦工事,一旦井樓修築完畢,武田軍就可居高臨下地攻擊本丸的守軍。好在長筱城內有一定數量的鐵炮,奧平信昌等人命令士兵在本丸內朝著武田軍的建築隊射擊,在大鐵炮的威脅下,井樓最終沒有修建成功。


小議長筱·設樂原合戰——戰國最強軍團的碰撞(中):劍拔弩張

長筱圍城



武田軍在本丸西側動用了黑川金山的金掘眾,試圖將長筱城本丸的土壘挖崩,但是由於受到城內的反擊,也沒有成功,最終武田軍為了打擊城內士氣,只得偷偷趁著夜色從別處運來大石塊放在城下,裝作是從守軍腳底下挖出來的。

五月十三日以後,武田軍對長筱城的攻勢開始減弱,此時武田軍的傷亡大致也有七、八百人左右,眼見長筱城落城在即,便沒有必要再像之前那樣強攻,不過仍然還是有斷斷續續地發起攻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奧平信昌派出了使者鳥居強右衛門前往岡崎城請求德川家康速速來援。

在太田牛一所著的《信長公記》中,並沒有提到此事。鳥居強右衛門之事最早見於江戶時代的史料《三河物語》以及《甫庵信長記》之中,後來在《長筱日記》中求援的使者又增加了一名叫鈴木金七郎的人,武德大成記》之中則是描述鳥居強右衛門先出城,而後奧平信昌不放心又再派遣了鈴木金七郎出城,《當代記》則同樣沒有記載這件事。

按《三河物語》所述,彈盡糧絕的長筱城派出鳥居強右衛門作為使者前往岡崎城,與德川家康一同拜見了織田信長。織田信長十分高興,表示一定會增援長筱城,於是鳥居強右衛門又從岡崎城返回長筱,在城下裝作是武田軍的雜兵,想要混進城,卻被武田信廉的部隊發覺遭到逮捕。隨後,武田勝賴要求鳥居強右衛門前往本丸之下,對城內的守軍撒謊說織田信長的援軍不會來了,讓守軍開城投降。鳥居強右衛門假意答應,來到城下後卻大聲對城內守軍說織田、德川援軍不日就能抵達,讓守軍轉告奧平定能與奧平信昌。武田軍見鳥居強右衛門如此,盛怒之下對其處以磔刑。

以上便是《三河物語》中的記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三河物語》中的一些對話可能是有虛構的成分在其中的。鳥居強右衛門在臨死前讓守軍將援軍很快就會到達的消息轉告給奧平定能與奧平信昌,可是奧平定能此時並不在城中,而是在德川家康陣中,鳥居強右衛門身為長筱城守軍,不可能不知道此事。

相比之下,《甫庵信長記》中則有詳細記錄鳥居強右衛門在五月十四日夜裡出城,於十五日夜抵達岡崎城,確認援軍會到達以後,又在十六日夜裡返回了長筱城並被逮捕。在《甫庵信長記》裡,鳥居強右衛門是在進入長筱城本丸前,被武田軍士兵圍住之際對城內大喊援軍即將到來的消息,連武田勝賴都感慨其忠義,最終是將其斬首,而不是磔刑。


小議長筱·設樂原合戰——戰國最強軍團的碰撞(中):劍拔弩張

鳥居強右衛門逆磔圖


不過,鳥居強右衛門被處以磔刑卻是歷來的定說,這主要是因為武田家的家臣落合左平次道次將鳥居強右衛門被處以磔刑的樣子畫在了自己的背旗之上。不過,近年來也有研究表明落合左平次此時其實正從屬於德川軍中,因此鳥居強右衛門之死是否為磔刑只怕還有待商榷。

織田·德川聯軍的進軍

五月十六日,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一同進入牛久保城,次日又前往野田原,並在十八日於設樂郡志多羅鄉的極樂寺山佈下本陣。二十日,織田信長將本陣移往茶臼山,在長筱合戰交戰的二十一日上午,為了便於指揮,織田信長又將本陣移到前線的彈正山。

此時織田·德川聯軍的人數大致有如下記載:

  • 《信長公記》:信長本隊三萬人,先前援軍、德川軍人數未記
  • 《大須賀記》:德川軍不足五千,織田軍人數未記
  • 《甲陽軍鑑》:十餘萬
  • 《三河物語》:十餘萬
  • 《牧野文齋遺稿》:三萬八千人
  • 《當代記》:四萬人
  • 《武田三代軍記》:十二萬人

在這些史料當中,《大須賀記》的德川軍人數加上《信長公記》的織田軍本隊,再加上先前派遣的佐久間信盛隊,聯軍總人數剛好和《當代記》中的四萬人相當,因此聯軍的人數為四萬人左右,這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


小議長筱·設樂原合戰——戰國最強軍團的碰撞(中):劍拔弩張

織田信長


按照《信長公記》的記載,織田信長本人在極樂寺山佈陣,其子織田信忠則在附近的新御堂山佈陣,而因設樂郡志多羅鄉多低窪地帶,織田信長便將三萬織田軍佈置在了武田軍看不到的位置。從武田軍方面來看,武田軍與織田信長、織田信忠佈陣的極樂寺山附近之間還阻擋著一座彈正山,確實沒那麼容易看到織田援軍的到來以及人數。

在此期間,德川家康此時也率領著德川軍作為先陣在有海原的高松山佈陣,現在廣泛採用的陽明文庫本《信長公記》中記載德川家康與瀧川一益、羽柴秀吉、丹羽長秀三人一同在有海原佈陣,但是太田牛一親筆所寫的池田文庫本《信長公記》卻提到瀧川等三人佈陣位置位於德川家康的左側,隨後聯軍在德川家康、瀧川一益陣前佈置了柵欄。考慮到《信長公記》並未提到羽柴秀吉、丹羽長秀陣前也佈置了柵欄,因此二人應該是作為瀧川一益的後陣佈陣於瀧川一益的後方,在三人軍勢的後側,便是織田信長在二十日至二十一日停留的茶臼山。

德川家康佈陣的高松山屬於彈正山東側丘陵的一部,而彈正山東側的丘陵前也有一條與丘陵幾乎平行的南北走向的小河連吾川,織田·德川聯軍的陣地,正是在彈正山的東側丘陵地帶,聯軍同樣也與丘陵、河流平行,沿著連吾川的西岸佈置了柵欄。

現今對於長筱合戰的稱呼,一般是“長筱·設樂原合戰”,但是實際上兩軍的交戰場所是在連吾川,而連吾川所在的兩軍交戰場所地名也有不同的記載。如今廣為人知的地名“設樂原”最早出現於貞享二年(1685年)幕臣遠山信春創作的《總見記》,在江戶時代以及之後的明治時代,“設樂原”這個地名並不被當時的歷史書以及地誌接受,直到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參謀本部編纂的《日本戰史·長筱役》中,採用了《總見記》的“設樂原”叫法,這才使得如今會將這場合戰稱為“長筱·設樂原合戰”。

實際上,在《日本戰史·長筱役》刊行的前一年,由吉田東伍所著的《大日本地名辭書》中也沒有見到“設樂原”這個地方,因此,“設樂原”可能並非是地名,而是指“設樂郡”的“原”。不過在《信長公記》的記載當中,織田信長、信忠父子雖然在設樂郡志多羅鄉佈陣,但是織田軍在這之後卻是朝著有海原前進,設樂郡志多羅鄉已然變成了後方,根本就不是交戰場所。


小議長筱·設樂原合戰——戰國最強軍團的碰撞(中):劍拔弩張

設樂原(有海原)概況



在《大日本地名辭書》中,此地有個被稱為“有海”的地方,書中說到這裡就是曾經被稱為“有海原”的古戰場,並且標註引自天保四年寫成的《改正三河後風土記》。《改正三河後風土記》等江戶時代的史料,大多都採用“有海原”的叫法,這大概也是因為《信長公記》和《甫庵信長記》中使用“有海原”的緣故。與之相對的,《總見記》中的“設樂原”可信度就得大打折扣了,要不是《日本戰史》採用了《總見記》的稱呼,此戰在現在恐怕得改為“長筱·有海原合戰”或者“長筱·連吾川合戰”了。

武田軍的進軍

織田·德川聯軍在連吾川畔停留,這使得武田勝賴誤判了敵軍的動向,考慮到之前幾次武田軍對德川領侵攻時織田軍有限的援軍數量,以及在進軍有海原前織田信長隱藏軍隊人數之事,武田勝賴此時很可能誤以為織田·德川聯軍人數並不多,所以才會停滯不前。

武田勝賴包圍長筱城的最初目的,正是吸引敵方援軍前來決戰,為此,在五月二十日武田勝賴還洋洋得意地給在後方留守的武田家家臣三浦員久寫信說:

“敵方已經方寸大亂,率領軍勢前來了,我決定直接向敵軍發起進攻,這正是擊敗信長與家康的好機會。”

此時駿河國久能城代今福長閒齋也派出使者前來陣中慰問,武田勝賴也在同日寫回信道:

“已經萬事俱備,請放心吧。因為我軍攻擊長筱城的緣故,信長、家康已經作為援軍出陣。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們迎戰就是了。敵方已經不講策略地向我軍進軍,我軍只管向敵陣進攻,想必這次定能將一口氣信長、家康這兩個敵人同時擊敗。”

在武田勝賴寫給生病中的側室的書信中,武田勝賴也提到:

“想必長筱城很快就會被我軍攻陷了。”

從武田勝賴給後方留守的家臣以及側室的書信來看,武田勝賴對擊敗織田·德川聯軍相當有自信,因此武田軍的進軍並非是什麼“不得不進軍”或“一旦撤軍武田勝賴在家內便會威望盡失”,而是因為武田勝賴的本意就是與援軍交戰。並且,因為聯軍就地修築柵欄以及誤判織田軍人數的緣故,武田勝賴認為武田軍的贏面非常大。

只是,武田勝賴萬萬沒有想到,織田信長竟然會如此重視盟友德川家康,親自帶著三萬大軍前來支援,再加上武田軍戰前情報工作的不足,大意輕敵,這才最終導致了武田軍的悲劇。

武田勝賴決意決戰,在長筱城下留下了春日源五郎(春日虎綱之子)、室賀信俊、小山田昌成等兩千軍勢,又在鳶巢山五砦留下了另外兩千人,在五月二十日率領一萬一千人的軍隊越過瀧澤川,朝著有海原進軍。


小議長筱·設樂原合戰——戰國最強軍團的碰撞(中):劍拔弩張

武田勝賴



五月二十日,織田信長給細川藤孝的書信中曾表示,敵的佈陣位置位易守難攻,十八日時已經派遣鐵炮隊做好迎敵準備。織田信長並不想主動出擊救援長筱城,因為這樣一來即便擊敗了武田勝賴,自己也將遭到極大的損失。對織田信長來說,統一天下的敵人並非只有武田勝賴一人,所以他不想出現不必要的兵力損失,而武田勝賴的出擊,其實也正好中了信長下懷。

此時的織田信長認為武田勝賴會以鳶巢山五砦以及長筱城畔的瀧澤川作為地形掩護與聯軍交戰,至少在信長看來,此時的戰局是以武田軍佔有主動權的甚至有些小優的。然而,五月二十日,武田勝賴捨棄了優勢地形主動出擊,武田軍越過瀧澤川朝著有海原進軍,使得織田信長欣喜若狂地說到:“都是上天的保佑啊!”。

重臣的反對

在《甲陽軍鑑》中,五月二十日武田勝賴決意進軍前,武田軍內曾召開了軍議。其中,馬場信春、內藤昌秀、山縣昌景、小山田信茂、原昌胤等老一輩家臣與新一輩家臣都向武田勝賴進言表示此戰並沒有意義。

馬場信春還表示敵方人多勢眾,武田軍現在有三條路可選。其一,可先向甲斐撤軍,一旦織田·德川軍追擊的話,就可以在信濃利用地利擊敗他們的。其二,武田軍可強攻長筱城,無論能否落城,都可展現武田軍的實力,這樣一來撤退之際聯軍就不敢追擊。其三,實在想與聯軍交戰,也可先攻落長筱城,將其作為武田勝賴的本陣,再讓馬場信春、山縣昌景、內藤昌秀等大將與聯軍拉鋸交戰,直到織田軍兵糧告竭為止。然而,長坂長閒齋、跡部勝資卻同馬場信春等人大唱反調,主張與織田·德川聯軍決戰。

武田勝賴年輕氣盛,便聽從了長坂長閒齋與跡部勝資的主戰論,向武田家的“御旗”以及“楯無”起誓,御旗指的是日之丸旗,“楯無”則是鎧甲的名字。在幾百年前的“前九年之役”中,河內源氏先祖源賴義前往陸奧國討伐安倍貞任,從朝廷拜領了這副鎧甲。後來在“前九年之役”中,源賴義的三子源義光在此戰中甚為活躍,源賴義便將楯無賜給了源義光。源義光正是武田氏的先祖,而楯無鎧也被作為武田氏的家寶代代相傳,武田勝賴向御旗和楯無起誓,無疑就是不再允許任何家臣對進軍之事唱反調。


小議長筱·設樂原合戰——戰國最強軍團的碰撞(中):劍拔弩張

楯無鎧



同樣類似的記載在奧平信昌之子松平忠明(奧平松平氏之祖)所著的《當代記》中也可以看到,因為奧平信昌正是長筱合戰的參與者,因此《當代記》中的記載也相當有可信度。

在《當代記》中記載,馬場信春、內藤昌秀、山縣昌景、穴山信君、武田信豐等人表示,敵軍人數四萬,而我軍僅一萬,敵眾我寡。不如先行撤兵,等到織田信長撤兵後,秋季武田軍再度出兵三河,在四處縱火劫掠,並收割德川領內已成熟的農作物。這樣一來,三河國就將變為“亡國”,不出一兩年就可以消滅德川家了。而武田勝賴卻一心想要進軍,在長坂釣閒齋的支持下,最終決定進軍。

《甲陽軍鑑》中,對武田家的許多記載都有相當大的問題,例如在《甲陽軍鑑》中,將長坂釣閒齋和今福長閒齋混為一談,誤記為“長坂長閒齋”,並且故意將長坂釣閒齋與跡部勝資記為奸臣。而《當代記》的作者松平忠明其實是站在織田·德川聯軍的角度記錄此事,對武田軍方面的軍議記載也相當有問題,《信長公記》中明確記載的織田信長有意隱藏軍隊人數的計劃,在上述兩本書中都沒有提到。再加上兩書記載中,武田家家臣都和開掛了一樣知道聯軍人數與武田軍人數差距甚遠,武田家又是如何知道聯軍的具體人數的呢?當時的情報工作非常落後,當初織田信長在桶狹間合戰時也不知道今川軍的佈陣位置以及具體人數,這才會出城迎戰。因此,《甲陽軍鑑》和《當代記》記載的軍議內容,很可能是站在了後世已經熟知兩軍人數差距的“上帝視角”來創作的戲劇性故事。

需要一提的是,長坂釣閒齋與跡部勝資通同山縣昌景等人的矛盾通常在很多書裡都會被寫成是“武斷派”與“吏僚派”、“年輕派”與“老成派”或“勝賴親信(信濃派)”與“信玄老臣(甲斐派)”的矛盾,這其實是一個相當大的誤區。

武田四名臣的出身一個比一個低,要說到“甲斐派”,只怕輪不到他們,而長坂釣閒齋與跡部勝資均是武田信玄的近臣,實際上和山縣昌景等人同屬“信玄老臣”,也並非什麼“信濃派”、“勝賴親信”。真正屬於武田勝賴派的,是武田勝賴在高遠城時的家老安倍宗貞、高遠諏方氏的舊臣小原繼忠、保科正俊父子。至於什麼“年輕世代的家臣主戰”更是貽笑大方,跡部勝資在這年已經五十多歲了,長坂釣閒齋更是六十三歲高齡。


小議長筱·設樂原合戰——戰國最強軍團的碰撞(中):劍拔弩張

山縣昌景



在武田勝賴返回甲斐國躑躅崎館成為家督繼承人以後,此時山縣昌景等宿老都作為城代分佈在各地,例如馬場信春任牧之島城城代、內藤昌秀任箕輪城城代兼西上野郡司、秋山虎繁任大島城城代兼下伊那郡司、春日虎綱任海津城城代兼川中島郡司、原昌胤任大宮城城代兼富士大宮郡司,山縣昌景任駿河國江尻城城代……

相比這些不容易見到的家老們,武田信玄在晚年信任的在躑躅崎館主管內政、外交的側近土屋昌續、武藤昌幸(真田昌幸)、曾禰昌世、三枝昌貞、長坂光堅(釣閒齋)、跡部勝資等人自然與武田勝賴的關係要更近一些。武田信玄每年十二月都會召集所有家老舉行商議下一年武田家動向的“談合”會議,通常只有上述的那些城代級別的宿老才可以參與。而在元龜年間,這些年輕的側近竟然被允許旁聽,這說明武田信玄是將他們作為下一代家老培養的,武田勝賴身為武田信玄的繼承人,自然也更親近這些武田信玄留下的親信家臣。

綜上所述,武田軍在戰前召開軍議應當屬實,但是軍議內容是否屬實還尚待考證,一次史料中並沒有實質性的證據證明武田氏的家臣不支持進軍。

兩軍的佈陣

武田軍在連吾川的佈陣歷來也是眾說紛紜,本文是以《甲陽軍鑑》為主、參考《長筱日記》、《菅沼家譜》等書來初步還原佈陣位置。

首先是武田軍的右翼,由馬場信春、土屋昌續、一條信龍、真田信綱、真田昌輝、穴山信君組成;中央部隊,是由小幡信真、武田信豐、武田信綱組成;左翼佈陣位置爭議最多,由內藤昌秀、原昌胤、山縣昌景、小山田信茂、跡部勝資組成,是武田軍中擁有最大戰力的一翼。

值得一提的是,小幡信真在《甲陽軍鑑》中被記為小幡信貞(誤記),在武田軍出陣時因為生病沒有出陣,出陣的是小幡一族的小幡播磨守昌高,當時小幡信真表示自己病癒後就會立馬參陣,但是最終小幡信真有無前來參陣也並不清楚。因此《信長公記》中的“西上野小幡”指的到底是誰,實際上還需要深入探究。


小議長筱·設樂原合戰——戰國最強軍團的碰撞(中):劍拔弩張

依據《甲陽軍鑑》還原的佈陣圖,《信長記》中佐久間、水野佈陣於德川軍南部



在《甲陽軍鑑》的記載當中,馬場信春等人對陣的織田·德川聯軍的左翼是佐久間信盛、木下秀吉、明智光秀,但是明智光秀其實並未參加長筱合戰,他這時候還留在京畿,因此這是《甲陽軍鑑》的誤記。同樣,佐久間信盛隊是織田家與德川家的外交取次,佐久間隊多次出陣德川領支援德川家康與武田軍作戰,他也是在織田軍本隊到來之前就前往增援德川家康的軍勢。依照《甫庵信長記》的記載,此時佐久間隊作為援軍加勢德川軍,在右翼佈陣,考慮到佐久間信盛的地位,《甲陽軍鑑》中的記載應當是有誤的。

因此,織田·德川聯軍的左翼可能是以織田信忠為首的美濃、尾張軍勢,中央部分也就是織田信長的本陣前方,是前田利家、丹羽長秀、羽柴秀吉、塙直正、瀧川一益等將,聯軍左翼則是德川軍以及佐久間信盛、水野信元等織田援軍。在《甫庵信長記》的記載當中,佐久間信盛的軍役達七千人,而水野信元也是三河國的統率三千兵力的豪族,因此即便此次二人沒有動員全部兵力,但是也是相當大的一股軍勢。

可以看出,武田軍的精銳部隊以及軍勢大多側重於左翼,也就是聯軍的右翼,這是想採用先前織田·德川聯軍在“姊川合戰”時的戰法,即以部分軍隊托住敵軍一翼(織田軍),集中精銳部隊擊潰敵軍較為薄弱的另一翼(德川軍),再迅速迂迴包抄將敵軍擊敗,而非什麼“坎尼會戰”的兩翼包抄戰法。在姊川合戰時,織田軍正是以德川軍托住了戰力較強的朝倉軍,以精銳部隊擊敗淺井軍,再配合德川軍迂迴包抄朝倉軍,最終取得勝利。只是,織田信長自己就對這種戰術運用得非常熟練,又怎麼會讓武田勝賴得逞呢?正是因此,佐久間信盛、水野信元等軍勢才會被織田信長命令加勢德川軍。

鳶巢山的奇襲

五月二十日,武田勝賴與織田信長都認為對方中了自己的計策,在連吾川的兩岸對峙了下來。實際上,雖然武田勝賴捨棄了優勢地形,但是因為兩軍隔河對峙,雙方都不便於發起攻擊,而長筱城下以及鳶巢山五砦的武田軍仍然包圍著長筱城,聯軍並未達到救援長筱城的目的,因此武田軍在戰場上仍然有著一定的主動權。

兩軍對峙並非長久之計,軍糧消耗暫且不說,長筱城已經危在旦夕,彈盡糧絕。到那個時候,哪怕武田軍沒有對長筱城發起強攻,長筱城也不得不開城投降。織田信長需要想一個能夠逼著武田勝賴不得不發起進攻的法子,最終聯軍決定採用一個大膽的戰術——奇襲鳶巢山。


小議長筱·設樂原合戰——戰國最強軍團的碰撞(中):劍拔弩張

奇襲路線圖



實際上,長筱城二面環水,武田軍在與長筱城東南面的大野川對岸的山上修築了君伏床砦、姥懷砦、鳶巢山砦、中山砦、久間山砦五砦,並任命武田勝賴的舒服武田信實作為五砦的總大將。其中,君伏床砦是由和田兵部率領的西上野眾防守、姥懷砦由三枝昌貞率領的足輕部隊防守、鳶巢山砦由總大將武田信實防守、中山砦由名和、飯尾等浪人眾防守、久間山砦由倉賀野、大戶主從率領的西上野眾以及和氣善兵衛率領的原今川家臣防守。

鳶巢山五砦與進軍有海原的武田軍本隊、包圍長筱城的武田軍一部一同組成了對長筱城的包圍網,並且此地地形非常優越,可以直接監視長筱城內的動向。在《牧野文齋遺稿》中所言,鳶巢山五砦甚至有可能是武田軍存放糧草的補給基地,因此才會如此重視。

雖然在《三河物語》、《松平記》、《菅沼家譜》等書中奇襲鳶巢山是吉田城城代酒井忠次的建議,不過《信長公記》中卻沒有記載這件事。考慮到酒井忠次麾下都是當地的東三河眾,因此熟知地形的他們提出奇襲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隨後,織田信長、德川家康下發命令,命酒井忠次將德川軍中善於使用弓箭、鐵炮的士兵挑選出來,與麾下的東三河眾一同組成兩千人的德川奇襲部隊。織田信長也從自己的御馬廻眾中挑選了兩千人,並給他們配發五百挺鐵炮,加勢酒井忠次的奇襲隊。

聯軍之所以給奇襲部隊配發這麼多的鐵炮,一來是因為鳶巢山五砦的地形不利於徒步近戰,相比之下火器、弓箭更能發揮作用。另一方面,當鳶巢山五砦響起鐵炮聲以後,有海原的武田軍自知後路被抄、腹背受敵,必將陣腳大亂。

依照《信長公記》的記載,五月二十日午後八時左右,酒井忠次率領奇襲隊出發,越過了乘本川(豐川)以後,迂迴進入豐川南部的山中,朝著鳶巢山前進。在《菅沼家譜》中的記載,此時奇襲隊的嚮導是奧平定能與菅沼定盈,在進入山中以後,因為山裡的夜路難以辨別,在吉川村徵用了當地的豐田藤助秀吉(不是豐臣秀吉)、近藤石見守等作為嚮導。為了防止後隊士兵迷路,豐田和近藤二人將繩子系在大樹上作為路標引導他們,奇襲隊這才得以在複雜的山間穿行,並最終接近離他們最近的久間山砦、中山砦與鳶巢山砦。

五月二十一日上午八時,奇襲隊對以鳶巢山為守的武田軍陣地發起攻擊。酒井忠次率隊悄悄接近鳶巢山砦,隨後突然在砦外豎起軍旗,命鐵炮部隊朝著砦中射擊。豐川以南的群山地形非常複雜,也正是因此,武田軍完全沒有料到會有奇襲部從南邊的山裡出現,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鳶巢山五砦陷入混亂之中。


小議長筱·設樂原合戰——戰國最強軍團的碰撞(中):劍拔弩張

酒井忠次



不過,武田軍仍然對奇襲隊發起了反擊,武田信實甚至率部三度奪回了鳶巢山砦,直至戰死為止,同時,三枝昌貞、和田兵部等其餘三砦的主將也都死於戰陣之中,鳶巢山五砦的武田軍徹底崩潰,長筱城內的松平景忠等也率軍出城追擊鳶巢山的敗軍。

奇襲隊攻陷鳶巢山五砦後,將五砦焚燬,而長筱城下的武田軍見到鳶巢山五砦淪陷,頓時軍心動搖,開始崩潰,春日虎綱之子春日源五郎等二百餘人遭到城中守軍的追擊戰死。僅有小山田昌成一部對追擊的奇襲隊與守軍發起反擊,討取了奇襲隊中的松平伊忠等三百餘人。

依照《松平記》的記載,長筱城包圍網的崩壞,使得武田勝賴腹背受敵,有海原的武田軍本隊陷入了被敵軍前後包抄的局面,士氣大跌,因此戰敗。​​​​


大家好,我是日本史寫手北條早苗(原筆名伊勢早苗,先前有說過開始寫戰國史就將“伊勢”改為“北條”),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和我的朋友們不定期更新一些面向不同類型讀者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