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的大沽口炮台:图2是阵亡的清军,图7是清军用的“大炮”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从1856年到1860年。这次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第三次大沽口战役,英法联军组织了1.8万人进攻天津。尽管清朝士兵拼命抵抗,英法联军还是取得了胜利,图为1860年8月14日沦陷后的大沽口炮台。

中国近代之所以躲在多难,完全是清政府咎由自取,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20年了,清政府早已经领教了欧洲现代化军队的厉害了,依然故步自封,在那原地踏步,不思进取,通州八里桥一战,三万蒙古骑兵全军覆没,英法联军只死了20个人。图为大沽口炮台,清军的尸体和所谓的“大炮”。

大沽口炮台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北方主要的军事要塞,古人云:“南有虎门,北有大沽”,咸丰在位时任命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重整大沽口,上有12000斤的炮两门,万斤炮9门,剩余的都是些小炮,还是铸铁炮,容易炸膛的那种,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还有百斤炮,图为大沽炮台外围。


导致战斗失败的直接原因除了军事差距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朝心虚了,无心恋战。当时的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清政府缺乏抗战决心,在战局还未明朗时,咸丰调僧格林沁率主力撤退,驻防通州保卫北京,一时间军心涣散。但除了少部分投降外,大部分清军仍战至最后一刻。

图为大沽口外围设置的军事设施,全是削尖的木刺,第三次大沽口之战,清军阵亡700人,英法联军阵亡了685人,印度和非洲雇佣兵阵亡超两千。英法联军让印度人扛着梯子往上爬。

1860年8月21日,大沽口炮台上插上了英国国旗,三天后天津沦陷,咸丰皇帝慌忙又排除使者义和,谈判破裂又打,打不过他就带着慈禧往热河跑,2个月之后,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了圆明园。此后清政府才稍微清醒一点,开始了洋务运动,缩小了与列强的差距。

图为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缴获的所谓的清军“大炮”,英国人结婚用的礼炮都比这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