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不分大小嗎?

請叫我白眉鷹王


六部即禮部、工部、刑部、兵部、戶部、吏部。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六部的尚書是平級的,品級都是從一品,也就是說這六者沒有大小之分,

但是六部的尚書品級雖然是平級的,其地位卻有貴賤之分,可謂是天壤之別。那麼六部的地位到底孰貴孰賤呢?

第一、吏部

自古吏部就被稱為“天官”,能比作天上的官,就足以說明他的地位有多尊崇,它是歷朝歷代公認的六部之首。清朝的吏部主要掌天下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勳封和調動等事務。吏部下設四個司,文選清吏司掌文官的升遷、選用和調動等;驗封司掌文官的封爵、世職、恩蔭、請封和捐封的;稽勳司掌文官的終養、入籍等;考功司掌文官的處分、京察和大計。試想下文官的升遷、選用和考核基本上都在吏部的手中,你說吏部權利大不大?



第二、戶部

與吏部“天官”對應的就是戶部“地官”,簡單的說吏部管的權,戶部管的就是錢,你說世界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沒錯無非就是權和錢,所以戶部是當之無愧的六部第二大實權部門,戶部尚書也是全天下最富的肥缺。戶部掌全國土地、田地、戶籍、鑄錢、漕務、稅賦和俸餉等一切財政事宜,可以說全天下有關錢和土地的事情全部歸戶部管。而且戶部之所以能夠凌駕於其他四部之上,關鍵在於它掌握了全國文武官員的俸祿及士兵的糧餉,如果戶部尚書不鬆口誰也拿不到這個錢,當然前提是這個尚書必須夠強勢,不然戶部掌握這個權利也只有被欺負的命。



第三、禮部

禮部很多人都會奇怪為什麼它能排第三?說實話,如果不是他實際的權利相對於其他五部都小些,可能就比工部要大一點,不然以禮部超然的地位絕對能夠排在第一位。我們要知道清朝還是儒家當道,凡事都要講究禮法,連皇帝都無法逃脫禮法的束縛,更何況其他的百官呢?而禮部尚書就恰恰掌握了禮法這麼一個最權威的權杖,任何人他都可以以違禮的罪名去懲罰於他們,當然前提是這個禮部尚書夠強勢。禮部掌典禮事務、全國教育、外國往來、科舉考試及鑄造皇帝寶印和內外官員印信。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禮部的最大權利就是管理及舉行科舉考試,一般情況下禮部尚書都會出任會試的主考官,歷來的進士只有通過會試才有資格進入殿試去爭奪狀元,其實這舉辦科舉考試本身沒有什麼多大的權利,但是重要的是禮部尚書不但是要舉辦科舉考試還要當科舉考試的主考官,這就不得了了,可以說他當主考官時期選出的進士都是他的門生,而在古代官場最講究師生關係的,這無疑會是禮部尚書最大的一股力量,如果運用的好,甚至可以凌駕於其他五部之上,當然這僅僅只是猜想,畢竟管理文官的實權都在吏部手中。



第四、兵部

我想很多人都疑惑,為什麼管理全國兵馬的兵部會排在第四?很簡單,因為你們想的那個兵部在清朝並不存在,清朝的兵部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慘的存在,它沒有任何調兵的權利,兵部尚書就是類似於我們現在軍隊後勤部的部長,在清朝軍隊的調動和武官的任免都在南書房和軍機處的手裡,兵部可以說只是輔助的存在,它只能處理兵務方面的事情,而在兵權它沒有絲毫的權利。

兵部掌武職選授、處分及兵籍、關禁、軍械、驛站等兵務。也正是因為這樣兵部的權利也只能排在第四。



第五、刑部

刑部掌整個天下的法律刑獄,乍看起來感覺刑部權利很大,不應該排在最末啊,別忘記了清朝是採用三法司制的,刑部並非一家獨大,還有都察院管稽察和大理寺負責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複核

,因此刑部權力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即使是我們所認為的對於死刑的審核,刑部尚書也需要與九卿共同核准,所以說清朝的刑部跟兵部一樣,同樣沒有多大的權利。



第六、工部

權利最低的部門,其餘六部好歹還能管的上官員,吏部掌文官升遷,戶部掌百官俸祿,禮部掌百官禮儀,兵部掌武官選用,刑部掌百官刑獄。那麼工部呢?很明顯,工部管不了百官,工部只能管全國的工程,也就是建什麼東西,怎麼建,用什麼圖紙,圖紙怎麼設計,都是他說了算,但是說實話,對於百官沒啥威懾力,等同於沒有,因此他的地位當然是最低的。



不過不管如何六部尚書始終都是朝堂上最頂尖的一些人物,不管如何其他官員都不能與之比擬。


澳古說歷史


三省六部制度始於隋唐。至明清,三省(尚書、中書、門下)已被內閣所取代,六部仍延續。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的長官是尚書,副長官為左右侍郎。清代均是滿、漢各一人。以雍正八年規定:尚書從一品、侍郎從二品。常有管理某部的大學士,在升堂時坐在滿漢尚書之間,俗稱中堂。

作為尚書侍郎的助理叫“堂主事”,直接落實部領導的工作。以康熙九年規定:堂主事正六品。

部下分設各司,負責某項職能或對應某個省份。司的長官叫郎中,副職叫員外郎,具體負責有主事。以康熙九年規定:司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各部基本都是這個架構。崗位編制上,有具體的漢人、滿人、蒙古人的要求。

六部的職責:

吏部,相當於當下的中組部。包括文選、考功、驗封、稽勳四清吏司。

戶部,相當於當下的財政部+央行+國資委+國土資源部+民政部等,設江南、江西、浙江、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四清吏司。

禮部,相當於當下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設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

兵部,相當於當下國防部+總政+總後+總裝,設武選、車駕、職方、武庫四清吏司。

刑部,相關於當下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檢,設直隸、奉天、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七清吏司。

工部,相關於當下建設部+水利部等,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

各部尚書雖然品級相同,但重要程度還是有先後的。一般是:吏、兵、戶、禮、邢、工的順序。


幾葦渡


六部,自然是指的是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六部尚書漢滿各一人(滿人掌印,漢人辦事),從等級上來講六部尚書是不分大小的,都是從一品。但從實權上講卻並非如此,一般吏部尚書居首,工部尚書居末,主要是由於六部掌管事務不同導致的。


吏部主要掌管吏治,相當於今天的中組部和人事部,擔負有官員考核權,對官員的升遷有擬定權,幾乎決定了官員的仕途,權利自然極大。更何況吏部官員在科考時還會兼任主考官,古代又極為重視師生這一紐帶,當可謂桃李天下了。

第二名就當屬戶部尚書了。戶部顯而易見就是管錢的,可是朝廷的財神爺,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和審計署,負責全國稅收的監督和入庫,以及各項用度的撥付,遇上一個強硬的戶部尚書,皇帝有時候也得看其臉色,沒辦法,沒錢啥都辦不成。

第三名應該算是兵部尚書了。這兵部尚書又有不同,京城的兵部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甚至還不如,實權較小,手中並無兵權,更多的是擔負著後勤職能。但還有一種兵部尚書,那就是各地總督了,這些總督一般也是領著兵部尚書銜的,這些總督就相當於如今各軍區的司令(職權其實更大),他們的實權可是相當大的。這也是我為什麼把兵部排到第三的原因。

第四名應該算是刑部了。刑部其實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部分)、公安部(部分)和司法部(部分)職能,主要擔負著全國上下案件的審核和死刑的核定,一般不直接審案(除非皇帝欽定的案件或者需要三司會審的大案)。實權不是很大,卻一定程度上決人生死。

第五名算是禮部。禮部主要擔負著兩方面的職責,一是各項典禮和重大活動的策劃工作,這項工作並沒有什麼實權。二是主管全國教育,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各地教學就不必說了,主要是負責監管,但科考的舉辦就很重要了,而且禮部官員也是會兼任主考官的,這部分職權可就很重要了,不過這方面顯然競爭不過吏部。

最後一名自然就是工部了。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交通部、水利部和科技部,說到底就是搞建設和研發的。在清代,這個部門的實權實在不怎麼樣,不過油水倒是不少,搞建設嘛,自然是要花錢的。


香茗史館


自隋代以後,中央王朝設立六部處理國家事務,統一稱為吏部,兵部,刑部,戶部,禮部,工部。這個架構一直持續到了清代,戶部在隋代稱為民部。等李世民登基以後,為了避諱,將民部改為戶部。

所謂吏部天官大宰冢。戶部地官大司徒。禮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隋唐時期各部尚書的權力還是很大的,但隨著皇帝的權力逐步擴大,六部尚書的權力也就越來越小了、到了清代六部吏部,兵部,刑部,戶部,禮部,工部。基本上就是軍機處的辦事機構了。而清代的特別之處在於每個部一律設立滿漢雙尚書,滿漢雙侍郎。

吏部:有天下第一大部之說。執掌天下所有官員的管理(主要是指三品以下)地方官員的任免,調轉,升遷,考核。擔負有官員考核權,對官員的升遷有擬定權,幾乎決定了官員的仕途,權利自然極大。更何況吏部官員在科考時還會兼任主考官。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國家人事部和組織部的結合。

戶部:執掌天下所有賦稅錢糧的管理。收取國家租稅,錢糧、軍隊和官員的薪俸的發放。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國家財政部經濟部的結合。負責全國稅收的監督和入庫,以及各項用度的撥付。併兼有審計的意思。

兵部:兵部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甚至還不如,實權較小,手中並無兵權,更多的是擔負著後勤職能。但清代還有一種兵部尚書,那就是各地總督了,這些總督一般也是兼領兵部尚書職銜的,這些總督就相當於如今各軍區的司令(職權其實更大),兵部尚書在名義上管理天下軍隊的管理,高級武職官員的任免,調遣。軍隊錢糧的調配。對外作戰的指揮權和決定權。



禮部:禮部執掌國家級祭祀,皇陵的維護,學政的管理。國家級別的典禮和重大活動的策劃工作,這項工作很一般。二是主管全國教育,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各地教學就不必說了,主要是負責監管,但科考的舉辦就很重要了,而且禮部官員也是會兼任主考官的,這部分職權可就很重要了。以及進士級別的考試,和地方學子的管理。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教育部和民政的結合。

刑部:刑部執掌天下刑名。負責處理觸犯律法官員審理偵訊,受彈劾官員的處理和死刑的最後複合。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司法部,公安部和檢察院的結合。擔負著全國上下案件的審核和死刑的核定,一般不直接審案(審核案件是大理寺)。實權不是很大,卻一定程度上決人生死。

工部:工部負責國家工程。修建皇陵,建造皇家宮殿,地方水利,治理黃河。修葺河道橋樑。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水利部和農業部的結合。


清水空流


六部是指禮吏兵戶工刑,清朝開始,尤其是雍正乾隆時期,建立軍機處以後,這六部尚書都是各軍機大臣兼任,下面就各部職能我簡單說一下,為了通俗易懂,我都拿現在的部門做一下比較。

禮部相當於今天的宣傳部+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新聞廣電總局

吏部相當於今天的中央組織部+中央黨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還有部分紀檢的職能。

兵部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軍委和國防部,只相當於今天的軍區後勤部和負責徵兵工作,別的職能和吏部相似,只不過吏部管文官,兵部管武將。

戶部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人民銀行+商務部+審計署+發改委

工部相當於今天的國土資源部+建設部+交通部+農業部+水利部

刑部相當於今天的人民法院,還有一個都察院,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最高人民檢察院。

理論上說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沒有大小。排名第一的是禮部,其實也很好理解,禮部是宣傳部和新聞廣電總局的結合體,也就是政府的口喉。而實際上,肯定是吏部的權力更重,組織部加紀檢委,所有官員的命門都被吏部尚書捏在手裡,考察政績調配官員職位都是他的事,再有就是戶部,管財政的永遠吃香,其實工部每天過手的錢財也不少。


開心雨


吏、戶、禮、兵、刑、工,天、地、春、夏、秋、冬,這便是六部尚書別稱和排序。

清朝六部起源於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六部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尚書的品級相同,但地位高低不同。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負責發佈政令,長官為中書令,正三品,副職為侍郎;門下省負責審查封駁,長官為侍中,正三品,副職為侍郎;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長官為尚書令,正二品,副職為左右僕射,從二品。

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六大部門,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每部各轄四司,共二十四司,長官稱郎中,副職稱侍郎。

六部互不隸屬,互不統轄,六部尚書均為正三品,跟中書令、門下侍中級別相當。

明清的三省六部制

明清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但不設宰相和三省,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此時六部尚書的地位明顯高於隋唐的六部尚書,相當於國務大臣,級別都是從一品。

六部尚書都有別稱,清朝六部職責和尚書別稱分別是:

1,吏部,又稱天官,相當於編辦、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掌管全國文職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勳等事務。無論任何朝代,管幹部的部門都是最牛的。

2,戶部,又稱地官,相當於財政部、民政部、自然資源部、稅務總局、人民銀行,管掌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貨幣、財政、俸祿、漕運等事務,職能十分龐雜。無論任何朝代,管錢的部門都是最牛之一。

3,禮部,又稱春官,相當於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族宗教事務委,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祀禮儀、學校教育、科舉、外事等事務。古代特別講究制度、禮儀,禮部尚書也很重要。

4,兵部,又稱夏官,相當於國防部,掌管全國武官選任、兵籍、軍械、軍令、驛站等事務。國防乃國家安全根本,但軍隊往往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兵部更多是執掌軍政事務,因此兵部地位反而不如戶部、禮部。

5,刑部,又稱秋官,相當於公安部、司法部、最高法,掌管國家的法律、刑獄等事務,但由於古代禮大於法,地位不如禮部。

6,工部,又稱冬官,相當於公安部、司法部,相當於住房建部、水利部、工信部、交通運輸部,掌管各項工程、建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務,職能相當龐雜,而且又有油水,是個大肥缺,但政治地位卻在六部忝居末位。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清朝的六部是分重要性的,一般按照重要性來分,排序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尚書都是從一品,按照清朝規定,每一個部尚書兩名侍郎四名,滿漢平分。下面我給大家細細講講每一個部門。



吏部

之所以把他排在第一位是因為他負責管理官吏的升黜,清朝規定,除了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外,其他官吏滿三年一次考核,決定你的升黜,這應該就是他在第一位的原因,所有的官吏升黜在他手裡握著的嘛。

戶部

掌管稅收,由於中國小農經濟,所以主要掌管土地稅收,同時負責丈量耕地,畢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很重要。

禮部

有點像今天的教育主管部門兼外交部,但他們的主要職責還是負責宮廷祭祀等大型禮儀工作,但由於清朝天朝上國理念,所以他還負責管理朝貢,也就是相當於清朝的外教部,此外,他還負責

科舉考試,官吏都是通過科舉考試獲得成為官吏的資格的,所以他還是很重要的。



兵部

負責武官的考核人免,同時負責各地匯往京城的奏摺,奏摺送到京城需要驛站,驛站兵部負責。

刑部

負責法律事務,對犯人的審查等等。

工部

負責公共建設的維修和建設,像一些比如說黃河決堤這些事情,一定是工部負責,同時工部還要對政府的產業進行管理。

清朝的六部是政府機構的骨幹,對政府的良好運作至關重要。


慕容祁連山


清承明制,沿用了明代的內閣和六部制度。因為題目中未涉及內閣制,所以就談一下清代的六部。

清代六部圖表

清代六部與明朝一樣,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吏部主要負責文職官員的考錄、升調、審計、考察,類似今天的組織和人事部門;戶部掌管天下錢糧財政,這是個肥缺,類似於今天的財政部、稅務總局、銀行和糧食局;禮部掌管教育和禮儀,與今天的教育部、宣傳部和外交部禮賓司相當;兵部負責武職官員的考錄、升調、考察以及全國綠營兵的管理,類似於今日軍隊之政治工作部和國防部的職能;刑部主管天下刑事司法,大體與今天的公檢法司類似;工部掌管全國的土木、水利及兵器製造工程,類似於今天的建設部和水利部。

八國聯軍侵華後,清廷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位列各部之首;後來清廷改革官制,將戶部改稱度支部,兵部改稱陸軍部,工部與新設之商部合併為農工商部,原來的理藩院改稱理藩部,刑部改稱法部,另增設民政部和郵傳部——至此,已經不僅僅是六部了。

清代六部首長為尚書,從一品,僅次於內閣大學士。有清一代,六部實行滿漢雙尚書制,開始滿人尚書地位和品級要比漢人尚書高一點,後來統一了滿漢六部尚書的品階,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了。



民國年間那些事


三省六部制,是在之前的六部九卿制的基礎上,從隋朝開始建立,到了唐朝就已經基本完善。直到清朝滅亡,六部制度一直存在,並且主要職能基本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穩定的國家管理機構體系。

六部是指:禮部,吏部,戶部,刑部,兵部和工部。當然 這不是中國封建王朝權力機構的全部,還有包括大理寺,都察院,翰林院等在內的其他機構,或作為監督機構或作為補充或輔助職能機構共同構成整個朝廷的管理體系。

六部的主官(一把手)稱為尚書。一般情況下每個部設尚書為一人,尚書之下至少設左右侍郎各一人,各部根據需要下設司,或分管一攤事,或分管一片事,也就是專業分管或屬地分管。

在明朝,為了監督六部的工作,還設置過六科,專門從事對各部的各項工作的監督考核並直接向皇帝彙報。明朝的六顆,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

清朝的情況略有不同,清朝的六部主官有兩個,滿人漢人各一個,稱為滿尚書和漢尚書,但到了道光之後,滿尚書的設置逐步淡化,各部尚書就只有漢尚書一人。

在滿尚書和漢尚書同時存在的時期,滿尚書除了是朝廷給滿人的特殊待遇之外,主要是負責本部重大事物的決策審批,也就是說漢尚書處理重大事務是要得到滿尚書的批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漢人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漸漸的發揮出來,清朝後期朝廷六部的權力慢慢集中到漢人手裡,六部就不再設滿漢尚書,各部尚書只設一人,不分滿漢能者任之。

在清朝,六部的尚書品級一樣,都是從一品,但是因為管的事不一樣,因此尚書之間也有好壞優劣,但這和尚書本身已經沒有關係了,而是根據權利和油水來定的。

六部中 權力最大的是吏部,不言而喻吏部就是管理各級官員的部門,相當於“組織部”。它決定了官員的任用,升遷,考核。權力無邊,除了皇帝親自過問,大清朝的各級官員的命運基本上掌握在吏部手中。

六部中最沒權力但最有油水的是工部。一般來講工部也就是管管皇宮以及和皇上有關的宮殿園林等的建設修繕,以及天下的水利工程和邊防工程,基本上是隻管事不管人,看起來是既沒權力又很辛苦的部門但是,工部卻掌管著整個大清的“基礎設施建設費用”,實則是個肥的流油的部。所以乾隆朝的和珅把工部一直控制在自己手裡,當然,和珅幾乎是一個人掌管了六部。

最忙的部是戶部,戶部看起來是管錢的部,其實這只是戶部的一個職能,戶部不僅僅是“中央銀行”,戶部還有類似於現在“民政部”,“農業部”這樣的職能,可以說,整個大清的“黎民百姓”都歸戶部管。

所以戶部下面設立了十幾個司分管全國各地的“民生事宜”,可以說是攤子最大也是最忙的一個部。

地位最高的是禮部,禮部的基本職能是國家祭祀,慶典,科舉,禮教,外交。因為主管祭祀而顯得尊貴,因為主管科舉天下學子敬仰。

最專業的部是刑部。刑部主管天下刑名,但卻管不了皇親國戚(管皇親國戚的是大理寺,清朝是理藩院),而且只對刑事案件負責。是負責刑事和監獄以及刑事審判的專業部門。

最名不副實的是兵部,清朝的兵部基本上不管兵,也不帶兵,它只是相當於集後勤供應,參謀諮詢,和裝備管理以及各級軍官的選拔任用的“行文程序管理”的綜合管理部門,作為兵部,沒有兵權。

這也不奇怪,在清朝兵權一般是直接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的。


步武堂


清天聰五年(1631年)正式設立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延續二百餘年,直至清末新政時期,六部的名字和職能才發生了巨大變革。

六部設立之初,各部職官均以貝勒一人總理部務,之下設滿、蒙、漢承政各一至二人,參政八人,啟心郎一人。後經歷代調整,六部之制日漸規範。六部的主要職官均設尚書,滿漢各一人;左侍郎,滿漢各一人;右侍郎, 滿漢各一人。

各尚書品秩早先規定滿人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1667年)恢復舊制,九年又再次改為正二品。等到雍正八年(1730年)才規定滿漢尚書都是從一品,這才成為定製。因為六部滿漢尚書都是從一品,所以從品秩來說並無不同。但是一些重要的部衙會由大學士(正一品)兼署,因此具體到不同時期、不同官員來說,還是有差距的。

六部作為中央重要行政體系,不同部衙地位也是不同的。其中吏部因為負責管理全國文官制度,在清代國家機關中佔據著重要位置,一直被認為是六部之首,其尚書一直也都是由皇親國戚、皇帝親信來擔任的,其地位非同一般。

(李鴻藻,1820.02.14—1897.07.24,光緒朝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