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勇”和“兵”有何差別?老兵:一個天,一個地!

清朝時期,“勇”和“兵”有何差別?老兵:一個天,一個地!

清朝時期,“勇”和“兵”有何差別?老兵:一個天,一個地!

最近這些年,關於清朝題材的電視劇非常。有清朝宮廷內鬥戲,也有拯救天下萬民於水火的正劇,還有亦正亦邪插科打諢的搞笑劇集。而在這些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士兵的身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他們的衣服前面有不同的字樣,有的是兵,有的是勇,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曾經有一個老兵說過,這兩個字差別太大了,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個是龍一個是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來解釋一下。

清朝時期,“勇”和“兵”有何差別?老兵:一個天,一個地!

在清朝的軍事制度中,有兩種組成形式。首先第一種就是兵,簡單來說,它就是國家正規軍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清朝入關以前主要是他們的八旗子弟兵。這些人戰時是軍隊,平時是牧民,他們採取的是一種軍民合一的組織形式。也就是說上馬為兵,下馬為民。這種軍事組織形式在清朝建立早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與明朝軍隊作戰的過程中,他們擁有騎兵的優勢,非常擅長衝鋒追擊,將明朝步兵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原本明朝大將吳三桂在鎮守山海關時,見到這種情況,不戰而降成為了清朝平西王。

清朝時期,“勇”和“兵”有何差別?老兵:一個天,一個地!

清朝入關以後,開始統一全國,但是八旗子弟兵數量較少,不能完全震懾各地。所以清朝統治者將一部分投降的漢人軍隊歸攏到一塊,組建了綠營軍。這支新組建的軍隊主要是很投降的士兵,還包括一些漢人流民和老百姓,所以在成立初期成分相當複雜,內部比較混亂。但是他們仍然是清朝政府的正規軍,是享受政府發給的軍餉的軍隊。雖然他們在質量上沒有八旗子弟兵錦衣衛,但是在數量上卻遠遠超過了八旗子弟兵。因此到了清朝中後期,綠營兵成為了清朝政府軍事力量中最重要的一支,不管是規模還是單兵作戰能力,都已經遠遠超過了八旗子弟兵,勢力遍佈全國各地。因為當時的八旗子弟兵進關以後,開始驕奢淫逸,飲酒作樂,慢慢就腐化墜落,完全沒有了先前的銳氣和勇猛。

清朝時期,“勇”和“兵”有何差別?老兵:一個天,一個地!

在清朝的軍事系統中,第二支軍事力量就是鄉勇。鄉勇不是國家常備的軍事力量,它是由地方自發組織起來,維持地方安定團結的軍事組織。簡單來說,士兵是國家的正規軍,而相應則是地方上的民兵預備役部隊。平時他們在家務農,不用訓練,只有到了戰事緊張的時候,才會組織起來,進行簡單訓練以後,就被送往戰場,但大部分是作為後勤支援部隊來使用的,比如說運送軍糧物資等等。因此鄉勇是沒有工資的,只有在戰爭狀態下拿一點補貼而已。而士兵是常年在軍隊中訓練,不用幹農活,且按月領取軍餉。用現代的話來解釋,就是兵是有正式編制的,而勇則僅僅是打臨工,沒有正式編制。所以老兵才會說,兩者的待遇千差萬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清朝時期,“勇”和“兵”有何差別?老兵:一個天,一個地!

小夥伴們看到這裡,您應該明白了兵和勇的區別了吧,以後再跟別人介紹解釋的時候,千萬不要再說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