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熟智能硬件產品經理的素養

本文主要分享一個成熟智能硬件產品經理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養:一個好的智能硬件的產品經理不僅要基本知識紮實,精通軟件、硬件和第三方硬件開放平臺知識;還要有數據思維、平臺思維、成本思維和銷售思維。

智能硬件是一個跨界的行業,所以對於產品經理的綜合素質要求也非常高,既要求非常懂硬件,也要懂互聯網軟件。

坦白說這樣的複合型人才規模並不大,非常難找。

當前行業存量的產品經理一般都是在其中一個領域中打拼的,智能硬件的風來了,然後惡補自己相對陌生的另一個領域的知識:要麼從“硬件”向“軟件”惡補,要麼從“軟件”向“硬件”惡補。

筆者大學期間一直跟著導師做了兩年多嵌入式開發,組織研發過多個校企合作項目,熟悉軟硬件結合產品的項目開發。畢業之後加入一家上市芯片廠商做芯片儀器設計,而後集團內部轉崗轉向智能雲打印機產品開始深挖智能硬件。

2015年因家庭原因回成都,成都這座城市當時基本上都是軟件的產品崗,沒有相關智能硬件的產品機會於是深挖軟件產品,並且在軟件領域小有建樹,也算完整經歷了從“硬件”到“軟件”蛻變。

這幾年一直不忘關注智能硬件產品,因為智能硬件一直是我向往的方向,也期待有一天能夠在智能硬件方向有更多成就,目前就職於一家大型物業集團旗下科技公司,負責智慧社區相關智能硬件(智能家居、智慧停車、智慧門禁、智慧監控等)對外合作及落地實施!

本次主要分享一個成熟智能硬件產品經理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養,良好的基礎是萬丈高樓最應該具備的,因此我們先談談做智能硬件產品經理的基礎知識儲備。

一、基礎知識 1. 硬件知識

用成都話說:如果做智能硬件不懂硬件,簡直就有點瞎扯了。

硬件產品設計不同於軟件產品,硬件產品設計需要了解供應鏈和技術規格參數。

舉個列子:你負責的這個產品能有哪些芯片方案能用,是有SoC可以搞定一切還是要用CPU+GPU+別的U來拼湊。除了主芯片還有哪些核心部件、這些零件對成本有些什麼影響,這些能不能不要,或者說有沒有什麼替代方案?

(costdown永遠是做硬件的主旋律)用多厚的PCB就可以,這個涉及到殼體尺寸,是否會影響整體外觀設計。Wi-Fi、藍牙、Zigbee、NFC都得知道;150M、300M、n、ac、BT低功耗,內置天線外置天線的區別,這些都得有了解,不然怎麼去定義一款硬件產品。

ID設計和MD設計,有了板子,殼也很重要。

工業設計也要了解,公司能做就自己做,不能做還要負責找外部設計公司(以前我們公司經常和洛可可合作),當然大部分公司一般都不具備自己設計的能力,現在這個看臉的時代產品沒有高顏值不要指望大賣。

ID設計就是第一步,但是你要有主流的審美觀,給ID設計人員/公司給的設計方向以及你最後挑的方案一定要是主流大眾接受的。

另外ID設計人員最常犯的錯就是設計出來的ID結構實現不了、工廠在現行的工業技術下加工不了、或者太貴了,如果有MD人員一起評估還好,若沒有,PM一定要特別注意。MD設計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加工和成本、防水防塵,以及細節上的美感和手感。

生產製造上面提過了,設計出來的東西一定要能生產出來,PM至少要對整個生產流程有大致瞭解:flash燒錄固件、SMT、插件、波峰焊迴流焊、包裝、跌落測試等。筆者之前在芯片公司設計的儀器就是對芯片的燒錄設備,同時在實習時更是深入了工廠詳細瞭解加工流程及工藝標準。

2. 軟件知識

說到智能硬件的軟件,首先要說的就是嵌入式軟件,就是常說的固件,很多人耍手機都刷過固件吧。

不管APP功能做的多炫,都需要固件上的接口來配合。固件的功能設計上要考慮到應用端的配合需求,儘量保持高效。固件上功能不要太複雜,提供原子功能,高級的儘量放到APP上去實現。

手機APP不用說了,重中之重,也是大部分軟件產品經理非常熟悉的部分,硬件產品有個好用的APP來操控絕對是加分的。

界面佈局、UI設計、交互設計都要懂,哪怕你是在項目裡負責硬件的,也要對這些有基本瞭解,比如瞭解Axure、墨刀等。

智能硬件的APP建議做的簡單點,不要搞得太複雜,不要還是以前做工業級產品那種思維,我之前負責打印機軟件時,真的是全面深入去改了那種非常難用只管堆砌功能的軟件。注意要方便、引導用戶升級,包括更新APP、更新固件,這樣才能快速迭代起來。

管理後臺,電信業稱之為BOSS系統,運營決策系統。互聯網行業的對這個比較瞭解,這裡其實我認為才是“智能”的核心,包括用戶管理系統、設備管理系統、BI分析系統、大數據等核心,甚至於藉助硬件的數據回傳構建電商系統,直接將商品賣給用戶。

智能雲打印機就實現了用戶管理、耗材管理,通過打印機耗材聯網信息,提示用戶一鍵購買耗材。

生產管理系統,如果你要在產品裡放一些ID啥的,一定要了解ID、MAC地址這些怎麼對應起來,需要生產管理系統裡面怎麼配合,PMC怎麼操作。這個很容易忘記,到要試產了才手忙腳亂的加,那就不是很好了。

3. 第三方硬件開放平臺

這其實算是軟件的一部分,但這個比較重要,也比較大,而且和上面的軟件不太一樣,所以單獨拎出來說。

Homekit、微信硬件平臺、QQ物聯、京東智能雲硬件、小米等國內外主流的硬件平臺的對接文檔要通讀,詳細瞭解他們能夠提供些什麼。雖然這一方面,整個體系還不是很完善以及被看好,但進行了解是有必要的。

第三方賬號體系與分享平臺,比如想做QQ登錄、微信登錄的;比如微信朋友圈、QQ空間、Facebook、Twitter,這個幾乎是現在做智能硬件是必做的,但是者兩者都比較簡單。

AWS、阿里雲、Ayla、機智雲等第三方雲服務。如果自己沒能力搭雲服務的,要去了解Ayla、機智雲及其他第三方智能硬件雲平臺,瞭解用他們你能幹什麼,還要能做做對比分析。自己有能力搭雲服務的,就要去了解AWS、阿里雲了。

友盟、百度統計、GoogleAnalytics等網站、APP統計分析工具。我們都從傳統硬件晉升智能硬件了,甚至於說是物聯網產品,都有APP和雲服務了,肯定得監測下用戶數據咯,用這些第三方的都能滿足基本需求。

最基本的基礎知識我們就說完了,相信大部分人對產品經理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的技能:如產品規劃、需求分析、項目管理、數據分析等等,已經有基本的瞭解,在這裡也就不從頭開始掃盲了也不逐點分析基本技能了。

我們換一個角度,從思維模式的角度分析一下,一個成熟的智能硬件產品經理需要具備怎樣的思維模式。

二、思維模式

我本人算是從硬件行業比較完整進行了互聯網轉型的一個產品經理,對於軟硬兩個領域的思維模式的差異,感受非常深刻,思維模式是行業的精髓所在,而智能硬件這個行業,一定是需要博採這兩個領域的精華,才能真正有所建樹和突破。

  • 從硬件到軟件:關鍵在於形成“數據”和“平臺”的思維模式。
  • 從軟件到硬件:關鍵在於形成“成本”和“銷售”的思維模式。

1. 數據思維

還是硬件行業的產品經理時,我會接觸到兩大類的數據。

(1)銷售數據

這一般是通過公司的ERP系統統計好各個區域、各個代理的銷售數字,形成報表來進行查閱的,這還是IT比較好地公司,遇到土鱉一點的,各個分公司上報數據,時間有延遲不說,數字還可能出錯。

當然也有從第三數據公司買過來的全球同類產品銷售數據,比如之前我們做打印機就會花幾百萬從第三方買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幫助進行產品定義,指導銷售策略制定。

(2)用戶調研數據

說實話,這個不是每一個做硬件的公司都有的,一般只限於“土豪”玩家。

要形成一份用戶調研報告,需要動用線下的調研公司,需要調查員小妹妹們一個個給用戶打電話,或是小妹們在賣場門口分發調研問卷,或是小妹們邀請用戶到線下的調研公司做焦點小組訪談,一份薄薄的報告,隨隨便便兩個月,十萬級的費用。

這樣的小樣本量抽樣的調研結果,用戶在回答問題時的種種小心思,總之有一萬個理由告訴你,這樣的調研報告可能是不準的“僅供參考”,當然也可以花點錢交給專業的第三方調研公司去做,比如直接我對接過的勺海。

在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經理接觸到的,都是實時的銷量數據和用戶行為數據。

銷量數據方面,以阿里的雙11為例:馬爸爸可以在雙11當天的任何時間實時看到總成交多少錢、總共成交了多少個訂單、分佈在多少個分類、哪些訂單用戶拍下了還沒有付錢、有多少商品被用戶收藏了還沒有購買、有多少訂單賣家已經開始在發貨;這一切都會在雙11指揮部的一個顯示著中國地圖的大屏幕上,數據不斷刷新著,讓看到的人一覽無餘,盡在掌握。

在用戶行為數據層面,就更是硬件行業所不能比擬的。首先是用戶的嘴會騙人,但是用戶的行為是騙不了人的,而且用戶的千千萬萬個行為彙總起來,就如同展現了一個用戶的千千萬萬個側面,全息地展現了完整的用戶畫像。

你可能會說,這些差異我早知道了,那麼這又會帶來這兩種產品經理怎樣的思維模式的差異呢?

數據上的豐富程度和及時程度,直接影響了兩種產品經理的思維模式。

硬件的產品經理,拍腦袋,或是聽老闆應該是普遍的情況,畢竟硬件的每個項目,都需要大量真金白銀的投入,而在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撐業務決策的時候,這樣的風險可能是產品經理無法hold住的,必然需要老闆出面一錘定音。

做的比較好的可能還會坐下全球數據數據分析,我之前在做打印機產品定義時,會查閱和分析歷史上各大競爭廠商的產品銷售數據,並通過產品型號反推產品規格及技術演變。

中國大陸大多數的硬件產品經理往往比較年輕,經驗不足,做的更多是項目管理或營銷相關的事情。

剛入行時,有一次與一個利盟的產品經理一起聊,這哥們已經四十好幾了,工作二十多年,title也是產品經理,對我這麼年輕就能當產品經理很詫異。聊過才知道,此產品經理非彼,人家利盟的這個打印機產品經理是真正對產品線戰略和銷售數字負責的“大產品經理”,年薪百萬級。

而互聯網的產品經理,言必稱數據,一些人甚至對數據有著病態的渴求。通過數據對業務,對用戶有了深刻的洞察之後,也就有了底氣,更多人敢於大膽決策,甚至敢於和老闆拍桌子叫板,乃至自己下海創業。

互聯網公司中,一般也有專門負責數據提取和分析的崗位,叫做BI(business intelligence),中文翻譯做“商業智能”。BI的同學,往往是比較苦逼的,因為不僅是老闆,更多是運營、產品經理,甚至開發都會提出數據的需求,往往忙得連軸轉。

但是你可能不相信,很多我認識的資深的BI同學,通過長期做數據,對業務和用戶已經理解得非常深了,甚至超過天天和用戶打交道的運營和產品經理,有一次拜訪一位海鮮餐飲老闆,聊起來才發現,這個哥們創業前竟然是某互聯網巨頭的BI工程師出身,怎麼樣,神奇吧?

如果硬件的產品經理,不去充實“數據”的思維模式,轉型智能硬件會有什麼障礙呢?

那些“硬”轉“軟”的產品經理,具備數據的思維模式和必要的技能,不僅僅是讓你在老闆面前更屌更自信,更為重要的是在於數據能夠讓你的智能硬件擁有“靈魂”。

2015年我們看到智能硬件領域創業如火如荼,但是多數產品似乎總是擺脫不了“偽智能”的詬病,原因在於大多數智能硬件只是實現了聯網的簡單功能,或者多了一個APP可以進行控制。

產品的設計規劃者的大數據思維還沒有建立起來,更多還是沿襲了硬件產品經理堆功能的思路,把“智能”做為了一個現有硬件的功能升級,為所有的用戶提供的也是千人一面的服務。

殊不知,經過移動互聯網大潮教育過的消費者,更為關注的是智能硬件能夠帶給我什麼不一樣的,貼身服務和體驗?

如果做不到,一定逃脫不了被詬病和打入冷宮的待遇。

另外,智能硬件發展的趨勢也會越來與聚焦,不再像工業時代一樣,解決所有用戶的很多問題,而是聚焦在一部分精準用戶群的某個特定問題,一定要接地氣才能活下來,這也自然少不了,對更為細節的用戶行為數據做到精準的分析和功能的迭代。

所以,儘快告別工業時代“堆功能”的思維模式吧,智能硬件時代,需要把數據玩好完活,基於數據給用戶提供個性化,貼心的增值服務,黏住用戶,才是產品成功之道。

最後,你可能要問,該怎樣來惡補呢?

我也是過來人,這是沒有捷徑的,肯定是需要先從PV,UV,DAU這些常見的數據指標、埋點方法,統計機理入手來了解,網上應該有不少入門內容,噹噹上也有不少入門書籍。

當然,如果有機會能夠找到互聯網的產品經理或BI直接聊聊答疑解惑,會更有感覺的。當然一開始沒有必要去糾結數據分析的工具,你如果能把Excel用得很溜,那麼做好機構化數據的分析一定是綽綽有餘的,我之前甚至用Excel幫助四川中煙完成了營銷活動數據的分析,幫助制定下一步營銷策略。

2. 平臺思維

“平臺”這個詞在互聯網界比較熱門,互聯網的產品經理們,特別是BAT的產品經理們,動輒稱自己要做個平臺,平臺到底是什麼?平臺為什麼這麼火?

套用一本互聯網產品入門暢銷書《結網》中的定義:

平臺產品,就是能夠通過自身的資源優勢拉動其他產品的產品。

中國有句古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互聯網產品也是這樣,大部分的產品都是“應用”,解決用戶特定的問題,如果你把用戶的問題解決得特別好,吸引了龐大的用戶群,同時用戶對你的粘性很高,那麼恭喜你,你就能夠更進一步了.

基於當前的產品開發一些新的產品來滿足用戶群的其他需求,久而久之,就讓用戶越來越離不開你,這樣的產品就成為了“平臺”。

平臺為什麼有價值?

原因很簡單,因為你讓很多的人,很多其他的互聯網產品依賴於你,離不開你,你成為了別人實現價值的基石,你說有沒有價值呢?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微信,原本的核心是解決用戶的溝通問題,由此演化出來的公眾號、支付、微店等眾多的新產品,幾乎使得微信有囊括移動互聯網入口的態勢。其他的如百度搜索、淘寶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硬件行業的產品經理們對這個詞可能有些陌生,不奇怪,因為硬件行業大多都關注於硬件產品本身的設計、生產、銷售、售後,而硬件產品相對比較獨立,一款硬件產品比較難出現“拉動”其他產品的情況(這當然不絕對,比如iPhone,但是鳳毛麟角)。

所以硬件行業產品經理們,往往只需要算好自己產品的一本帳:BOM成本,毛利率,銷量利潤等等。

這會造成怎樣的思維模式上的差異呢?

硬件產品經理們,往往關注的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每個機型都必須要賺錢,都必須要搶佔市場份額。

因為中國消費者往往對於硬件品牌是沒有太高的品牌忠誠度的,關注信價比和配置比較普遍,用戶的需求和競爭就像鞭子一樣,抽打著硬件廠商馬不停蹄地更新換代,馬不停蹄地價格戰,永遠是跑著賺錢,跑得不快就被市場淘汰。

這一點在Android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中表現得尤其明顯,這個殺成紅海的行業,一直是“城頭變換大王旗”,卻眼看著利潤一點點變薄無奈地掙點白菜錢。

互聯網一個比較明顯的差異:在於“免費”是核心的模式(當然,前期也要有風險投資貢獻大把的金子來燒),互聯網所關注的前期快速打透用戶的一個需求,快速集聚海量用戶,基於龐大的用戶基礎,再來平臺化和變現。

一旦成為了平臺,平臺的生命週期就比較長,也就能夠比較從容地進行產品規劃和迭代,把握節奏,一層一層疊加產品的優勢,形成最終的勝勢。

為什麼平臺思維對智能硬件的產品經理那麼重要?

原因很簡單:在中國這樣一個製造業大國,製造能力嚴重過剩的氛圍下,要擺脫傳統硬件那樣無休止的costdown,無休止的價格戰的宿命,智能硬件一定需要構築自己的平臺,建立自己對用戶的粘度,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才能實現“永續經營,基業長青”。

從當前智能硬件行業的產品來看,多數只是在硬件的基礎上簡單疊加了簡單的互聯網在線應用,離真正的平臺還差得遠。

你可能也不難發現:當前的風險投資對於智能硬件項目也越來越謹慎,原因很簡單,絕大多數還是靠孤立的硬件功能包打天下,沒有擺脫硬件行業類似“摩爾定律”的怪圈,片刻的絢爛爆發之後,快速歸於沉寂,不能夠很好的形成平臺效應沉澱用戶。

當然,行業也有高手在試圖擺脫這樣的怪圈,比較看好的是小米,但從智能手機硬件而言,小米即使是現在號稱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第一,仍然要面對慘烈的紅海競爭,華為、聯想,即使是剛入行的360,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

小米沒有像蘋果一樣的獨立建立OS標準的實力,但是也在從其他角度入手開始佈局,力圖將小米手機打造成一個平臺。

小米的兩個主攻方向都是服務這一戰略的:一是內容的積澱,大手筆投資內容建設,使得用戶在小米手機上形成粘度;二是對於智能硬件的生態佈局,使得小米手機成為海量智能硬件的操控中心。

這兩點平臺化的佈局,將使得未來的小米手機在競爭中享有極大的優勢。現在顯而易見的是小米的商城裡面有很多小米生態的智能硬件,通過相關合作,小米快速完成其智能硬件生態鏈佈局。

或許可以這麼說,不具備平臺思維的產品經理,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智能硬件產品經理。

但是怎麼樣才能兼具這樣的思維呢?

說真的可能真的難度不小,因為即使是互聯網產品經理,能夠操盤一個平臺產品的機會其實不多,不是每個互聯網產品,都有幸運能夠演化成一個平臺。

但是有一點思維的轉變很重要,那就是從“人人為我”,轉變為“我為人人”,心態更開放一些,更加具有服務意識,讓你的用戶對你提供的服務上癮,試著讓你的服務能夠通過產品技術的手段和其他更多的產品產生聯繫,你的產品就已經悄悄在紮下平臺的根了。

3. 成本思維

智能硬件不同於純軟件產品,純軟件產品基本上投入是一次性的,就是研發和運維成本。但是涉及到硬件就不同了,每一個硬件背後都存在較大的成本,並且在硬件行業內公認對供應鏈的整合一直是取勝的法寶。

軟件產品經理如果還是一如既往的奉行“免費”策略,認為單純拉進來用戶就好了,會產生後續增值服務收益的,大概率就會發生錯誤了。

我和某大型企業負責過智慧社區的產品經理交談過,他們項目組原本奉行的就是免費鋪智能硬件(智能門禁、智能停車、智能監控、智能手環等),同時還免費提供配套的軟件產品,最後紮下一大筆錢後,也沒能拉進來多少用戶,硬件對於拉用戶的成本會遠高於軟件產品。

其次,硬件產品還有一個重要的支出就是維護,硬件產品是單個的不像軟件是統一的,某些用戶手裡面的產品可能出問題了,這就涉及到維護成本問題。

不像軟件產品,統一修復更新一個版本就解決了。軟件免費總成本是固定的,所以軟件散播的越多,每個用戶的邊際成本就越低,硬件散播得越多,成本也就越高。

基於硬件的成本,智能硬件產品經理一定要具備一定的成本思維,對供應鏈要有所掌握,在產品立項階段就要好好評估,在供應鏈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更容易造就智能硬件的成功。

小米手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供應鏈和市場環境不具備的條件下,小米一直未執行,直到供應鏈成熟,同時用戶也被蘋果教育。

即使是在這種條件下,前期小米手環的產品經理也給予成本考慮,在第一代產品上未上線屏幕,成本思維將在智能硬件產品設計時起到關鍵作用,否則產品定價時將會出現嚴重問題。

說到成本思維,不得不說的一個理論就是尾貨生意理論,有些硬件產品的成功就是建立在尾貨生意理論的。比如小米的電源,小米在正式立項做小米電源前半年就有國內廠家找小米合作,但是小米一直沒進行立項,主要是成本形不成優勢。

而後,小米劉德瞭解到韓國某廠商因為電子產品換代,遺留了很多元來的18650電芯尾貨產品,能夠形成強有力的成本優勢,於是開始小米電源項目。

成本思維不足對於軟件過來的產品經理究竟會造成那些障礙呢?

軟件行業的產品經理,一直奉行的就敏捷開發,MVP,先做一版出來上線,根據市場反饋不斷嘗試,最後找到匹配市場和用戶的。然而,這個在設計硬件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了。

硬件產品開發週期往往比較長,不是說像軟件一樣,一週就可以更新一個版本,需要從硬件到軟件進行匹配和設計,還要進行試生產,同時銷出去還涉及複雜的售後,同時開模、物料採購等等一系列的東西還涉及額外較高的開銷。

所以千萬不能說我要敏捷開發,先給我做出來,拿出去試,試錯的成本太高了。犯錯後,有可能對手真的就遠遠把你超越了。

4. 銷售思維

不僅要考慮怎麼把錢花出去,還要考慮怎麼把錢賺回來,這才是一個合格的硬件產品經理。同時,專利意識還要強,專利也可能是硬件產品銷售的核心競爭力。

硬件產品基本上都要考慮銷售問題,銷售就涉及到產品、渠道、價格、促銷的關聯,所以硬件產品不僅僅要考慮到用戶需求是什麼,還要考慮到怎麼賣給用戶,用戶對於價格的敏感,當產品達到什麼量的情況下,單品成本可以下降多少。

產品是什麼?亮點有什麼?在什麼時候出什麼樣的產品?如何迭代?如何定價?

才能針對什麼渠道如何銷售,他們心如明鏡,碰到這樣的產品經理,簡直是運營和營銷的福氣。

不僅如此,成熟的產品經理還能把眼界放寬到產品之外,挖掘其他的附加價值,讓產品真正獲得市場的認可。

話說怎樣才能兼具銷售思維呢?

銷售思維非常能夠體現一個產品經理的能力,但是要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銷售思維,需要產品經理經歷完整的項目,從項目的整體運營及銷售數據中深入感悟。

對於一些相關的技巧性東西,建議產品經理多和一線銷售銷售經理或者渠道商進行交談,他們會告訴你很多信息,他們深知相關產品的核心賣點和需求點,也知道競爭對手為什麼成功。只有完整了解了自己所面對的市場環境,才可能設計出銷量可觀的產品,這就進一步對產品經理的行業經驗和認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麼軟件行業的產品經理(非商業化產品經理),做硬件在思維上有哪些障礙呢?

軟件行業的產品經理普遍比較強調用戶體驗,界面佈局,功能規劃等,但是對於我們做的產品怎麼才能賺錢思考較少,因為盈利嘛不重要,我們都是做好產品,用戶就會來,用戶來了還缺錢嗎?

但是,對於硬件來說,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於銷售價減去成本的差價盈利。因此,在產品設計的一開始就要考慮產品的盈利,這就強調了產品必須深入渠道,詳細瞭解相關的市場環境及競爭態勢。

後記

傳統硬件廠商的App等應用設計和開發能力普遍較低,畢竟“隔行如隔山”,在硬件同質化日趨嚴重的當今市場,與之相適應的軟件如果還無法提供更優質的用戶體驗而勝出,在市場競爭中就會逐漸陷入被動。

一個好的智能硬件的產品經理最好是有互聯網思維的,既要技術過硬,也要有人文情懷,有敏銳的市場嗅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