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理:網絡借貸風險防範與規範發展|清華金融評論速遞




廖理:網絡借貸風險防範與規範發展|清華金融評論速遞



網貸是我國金融業重要的供給側改革


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廖理

我國網貸行業起步於2007年,從2014年起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交易規模迅猛增長。2014年底網貸行業待還餘額0.1萬億元,2017年底達到1.22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130%。2014年全年網貸總成交量僅為0.25萬億元,2017年全年成交2.8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126%。

網絡借貸在我國得到蓬勃發展,依賴於資金供需兩端的現實背景。一方面,網絡借貸為個人和企業提供了新型融資渠道,並且相比於銀行信貸,網貸產品的期限更加靈活,借貸手續更加快速便捷;另一方面,與銀行存款以及理財產品相比,網貸投資產品往往能夠提供更高的收益率,投資門檻也更低,投資體驗也更好。2016年初,網貸行業月借款人數不足100萬,到2017年底,月借款人數超過500萬。2016年起,月投資人數基本保持在300萬人以上,2018年網貸行業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有所回落。因此,無論是從信貸產品還是投資產品的角度來看,網貸都是我國金融業重要的供給側改革,是我國普惠金融的重要推動力。

與此同時,網貸也大大推動了我國金融科技行業的創新發展。一是大數據風控。網貸行業率先把以往保存在線下的數據進行彙集和標準化存儲,同時也主動積累新的借款數據,在此基礎上,通過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大數據風控機制,大幅提升了貸款審批效率。二是助推徵信行業發展。網貸行業催生了一批第三方風險評估機構,通過聚合用戶借貸、欺詐和違約數據,與人民銀行徵信中心的數據互相補充,提高了我國徵信產業覆蓋的廣度和維度。三是業務模式創新。例如,利用核心企業借款人的社交網絡信用,幫助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中小供應商獲得成本相對較低的資金,還有的網貸平臺創建了智能投顧業務,以及虛擬信用卡模式,等等。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網貸行業進入門檻低,需求巨大,早期的監管不到位,也給網絡詐騙、非法集資和不規範經營帶來了可乘之機。整個網貸行業規模劇增但是魚龍混雜,網貸平臺數量大幅增長的同時出問題的平臺也越來越多。2014年初,累計成立的網貸平臺數量不及1000家;到2018年7月,累計成立超過6000家網貸平臺,但是截至2018年8月,累計超過4000家平臺已經停業。網貸行業問題平臺有兩次集中爆發期。第一次出現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每月新增問題平臺數量均超過50家;第二次出現在2018年,尤其是2018年6月至8月,問題平臺的數量也超過了400家。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課題組對兩次問題平臺的集中爆發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第一次問題平臺的集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非法金融活動導致的,即金融詐騙和平臺自融,而第二次爆發的原因則比較複雜,這裡面既有宏觀經濟下行和去槓桿的外部因素,也有平臺剛性兌付以及借款人惡意逃廢債等內部原因,具體的分析我們在本期奉獻給了大家。

從2016年4月開始,監管部門發佈了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方案和網貸機構管理辦法為主的一系列行業監管和發展規則,網貸行業走上了一條漫長但是健康發展的道路。網貸行業在改善了我國金融業供給側的同時,兩次問題平臺的集中爆發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教訓。網貸行業目前進入了深度調整期,我們認為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監管和引導:一是建立明確的行業進入門檻,二是進一步加強網貸平臺信息披露,三是堅決打破剛性兌付,四是加快建立和健全個人信用體系,五是加強投資者風險意識教育和金融普及教育,六是逐步建立網貸投資者的分級制度。

網貸行業正在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對它的發展充滿信心和希望!

廖理:網絡借貸風險防範與規範發展|清華金融評論速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