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事變為何東北軍一敗塗地?

雲中遊l




張少帥可曾打過什麼勝仗?

老張英雄,小張敗家。

張作霖從一介收保護費的“草寇”發展成為控扼東北、執掌北京政府的“東北王”,小張卻從坐擁東北淪落為階下囚“東北亡”,老張如果知道小張竟然這麼廢還不知道怎麼痛心疾首呢!



老張能夠在東北崛起,應該可以說離不開楊宇霆,但是小張繼承父業後卻設計殺了楊宇霆,楊在老張死後居功自傲,視小張為“小孩子”,認為小張“少不更事”,在處理事務時也多有越權行為,這應該是小張決心殺楊的原因。當然,早在1925年楊宇霆先斬後奏地殺了郭松齡後,兩人便已經結下了樑子,小張曾稱“我就是郭茂宸,郭茂宸就是我”,由此便可知郭松齡在小張心中是什麼地位了。

楊宇霆是張作霖的左膀右臂,也是東北軍的左膀右臂。

郭松齡是張學良的左膀右臂,張學良在軍中的地位便是郭幫他打下來的。如果郭松齡沒反奉的話,應該會是未來張學良時代的東北軍的左膀右臂。

郭松齡反奉身死,小張如同斷臂。

1928年張作霖喪命於皇姑屯事件後,東北進行了一場短暫的權力交鋒,雖然小張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卻與以楊宇霆為首的張作霖時代的老臣加深了矛盾,楊宇霆不僅不服小張,甚至試圖架空小張。加上日本人的添油加醋,小張最終決定剷除楊宇霆。1929年1月,小張設了一場“鴻門宴”殺了楊宇霆,或許既有剷除威脅的原因,也有為郭松齡報仇的原因。

楊宇霆一死,東北之軍政雖盡歸於小張,但是小張卻缺乏總攬全局的本事,也沒有能夠輔佐他總攬全局的人才,所以東北到了小張的手裡,局勢必然只會越來越糟糕。最終,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中,小張棄東北而逃!



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後,因為小張奉行“不抵抗政策”,所以日軍得以在短短半年時間裡佔領東三省,拿著溥儀弄了個偽滿洲國,小張對偽滿的成立實是“功不可沒”。日本為了擴張勢力地盤,又宣稱熱河省屬於偽滿版圖,於是打著偽滿的旗號發動以侵佔熱河為目的的熱河戰役,即熱河事變。

熱河當時是張學良的地盤,所以在熱河抵抗日軍的主力理所當然是東北軍。當時熱河省政府主席是湯玉麟,他也是不服小張的,所以實際上也是擁兵自重的軍閥。日軍想要拉攏他,湯也不是沒有這個意思,所以張學良和宋子文充滿趕去熱河做湯的工作,最後張學良、張作霖、湯玉麟、宋哲元等東北軍將領聯名發出了抗日通電。

可是,通電雖然發了,卻不代表他們就會認認真真、真心實意地去抗日,比如湯玉麟,在日軍發起進攻的第三天,他便帶著人逃跑了,軍隊在這樣的將領的帶領下怎麼打勝仗?別說勝仗了,戰也沒法打呀!

再看當時駐守古北口的王以哲,明明沒什麼損失,可是愣是被日軍嚇破了膽,小張更是急令關麟徵帶著25師去接替王以哲部在古北口的防務。等關麟徵和張靈甫帶著25師到古北口時直接愣了,王以哲一個堂堂東北軍67軍軍長竟然在和自己手下的師長為誰先撤退而爭吵,卻將最重要的防務放在一邊。看到關麟徵後,更是臭不要臉地催促關麟徵趕緊接替防務頂到一線陣地去,好讓自己“逃跑”!



東北軍在熱河戰役中的表現,反不如“東陵大盜”孫殿英!

不管是熱河戰役,還是長城抗戰,東北軍都是要麼望風而逃,要麼是沒來得及逃而被日軍打得滿地找牙。

小張沒什麼能力,唯一能拿的出手的也只有“西安事變”,當上了“東北王”,最後又成了“東北王”,在他的領導下,東北軍將領也很“張學良”,東北軍在這樣的將領的帶領下,又怎能打硬仗、打勝仗?


吾與吾國


先說清楚,熱河戰役,張學良是真要打的。

熱河東北軍老大是張作霖的拜把兄弟湯玉麟,是少帥的叔叔輩。九一八事變是個多米諾骨牌的起點,湯玉麟對張學良放棄奉天老窩非常不滿,已經不大聽少帥的招呼了。



關東軍兵力不足,又需要消化東北的戰果,整整一年多無力對熱河發動進攻,但是與湯玉麟的秘密接觸一直進行,湯玉麟老朽,又對張學良不滿,已經只為自己的生命和財產了。所以這兩年湯玉麟在熱河大肆搜刮,種植和販賣鴉片,熱河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抵抗日軍的群眾基礎首先就不在了。

對湯玉麟的不聽招呼和有投敵的企圖,張學良也是急火攻心,1933年初當日軍已有進攻苗頭時,張學良請八叔張作相出山,任第二集團軍司令,湯玉麟為副司令,並嚴令湯玉麟堅決抵抗不得投敵,結果湯對張作相的任命更為不滿,東北軍內部實在亂七八糟。



1933年2月初,日偽軍十萬人開始進攻熱河,並特地任命張作霖的另外一個把兄弟張景惠為偽“滿洲國討熱軍總司令”,利用其東北軍元老的身份使民族戰爭貌似內部掐架,開展宣傳和誘降攻勢,湯部軍無鬥志,一觸即潰。

唯一跟鬼子死磕的居然是孫殿英,沒錯,就是東陵大盜和後來做了偽軍的孫殿英,他不但在赤峰全力抵抗,甚至組織夜間逆襲打到了日軍第8師團部,他的四十一軍是熱河抗戰表現最頑強的隊伍,歷史,有時候挺搞笑的。



孫殿英死戰不退,日軍就用炮火轟城,赤峰縣長及各界牛逼人物為城市免於戰火,居然跪求孫殿英撤軍,赤峰失陷。張作相聞聽赤峰失守,立即將司令部從承德撤往古北口,令湯玉麟防守承德,老湯心說你跑我也跑,在沒有看見日軍的情況下,徵調卡車滿載物資和鴉片,直開天津租界。

是年3月4日,128名日軍騎兵率先進入承德,張學良高喊的熱河抗戰,十天即宣告失敗。

東北軍,是真不行,組織混亂,兵無鬥志,可惜了全套的好裝備。


度度狼gg


有網友問:熱河事變為何東北軍一敗塗地? 正如大家所說的熱河戰役是東北軍洗刷918恥辱的最佳機會。為什麼還會被128個日本騎兵就佔領了承德呢?

當時在熱河的部隊,是東北軍湯玉麟所部,4個步兵旅,3個騎兵旅為主力。就在河東朝陽、開魯間,及凌源、赤峰附近和承德周圍地區。另外在附近的河北和平津地區,張學良還有22個步兵師,4個騎兵師的龐大兵力。

其實從1932年開始,張學良就已經開始在熱河構築陣地,但由於天寒地凍、土質堅硬,開掘困難,且材料器具缺乏,工事構築進展十分緩慢。

與此同時,東北軍在熱河的主要將領湯玉麟,心懷二志,派遣代表去參加了所謂的滿洲國建國會議。開戰以後,問題就出在了東北軍第5軍團湯玉麟這裡,第5軍團一線部隊一觸即潰。

部分部隊帶頭投降,其餘部隊一路逃跑,湯玉麟不僅沒有組織防禦,反而下令赤峰附近所屬部隊撤向半截塔,自己率承德地區的部隊撤向灤平、豐寧地區。導致,4日11時50分,日軍先頭分隊騎兵第8聯隊128人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承德。

由於熱河失守太快,日軍很快就兵臨長城腳下。此時,北上部隊只能連夜急行軍向長城趕去。長城抗戰爆發,嫡系部隊關麟徵,杜聿明,徐庭瑤,蕭之楚,還有西北軍第29軍等各個部隊首先急行軍趕到長城與日軍爆發激戰。

東北軍在熱河表現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二個,第一個就是主帥,就因為天氣冷,土地硬,不好挖工事這麼一個簡單的原因,5個月時間,遲遲無法修築好陣地。第2個就是,東北軍第5軍團司令湯玉麟心懷二志,有投敵傾向。


深度軍事


呃…事實上,除了東北軍在東北自發的抵抗,東北軍在少帥的統帥下,就從未取得過勝利,熱河事變只是其中之一罷了,失敗很正常,勝利了才比較神奇吧。

九一八事變之後,慾壑難填的日本,並不滿足於佔據東北三省,將東三省消化之後,日寇得隴望蜀,又開始對位於華北和東北之間的熱河省產生覬覦之心,並不斷對熱河省採取政治、軍事等試探行為。


1933年元旦,日寇挑釁發動了山海關事件,隨後,1933年2月21日,日寇及偽軍10萬餘人以錦州為基地,兵分三路向熱河進犯。此時,退出東三省在東北軍尚有10萬餘人駐紮在熱河境內。

面對日寇的侵略和全國要求抵抗的輿論,國民政府和張學良被迫開始對日寇的侵略行為進行抵抗,熱河事件爆發。然而諷刺的是,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與日寇作戰的中國軍隊接連戰敗,東北軍幾乎一觸即潰。



反而是雜牌中的雜牌孫殿英部,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對日寇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也給了日寇不小的殺傷。1933年3月21日,日本佔領興隆。至此,除豐寧縣等少數縣城之外,熱河全境淪陷。為什麼熱河事變中東北軍會一敗塗地呢?

第一,防守的東北軍根本沒有做好迎擊來犯之敵的準備。為保存實力,上至張學良,下至東北軍各級軍官,都沒有做好與日寇浴血奮戰的準備。在日寇發動對熱河的侵略戰爭之時,東北軍甚至連部署都沒有完成,防線幾乎處處都是漏洞。


而且,失去了富庶的東北老巢,尤其是去了東北兵工廠之後,東北軍的裝備、訓練乃至於後勤補給都大不如從前。而離開家鄉的東北軍將士士氣普遍低落,戰鬥力自然也大幅衰退。

第二,防守的中國軍隊互不同屬,彼此之間矛盾重重。例如,駐守熱河的東北軍,只有張學良擔任總司令的第一集團軍為東北軍嫡系,第二集團軍既有東北軍,也有自發抗日的義勇軍,還包括湯玉麟部、雜牌軍如孫殿英部等等。張學良也根本沒有理順這些部隊的關係。因此,在抗戰過程中這些部隊幾乎毫無配合,反而互相拉後腿。


第三,熱河事變中,許多部隊及高級將領,並沒有堅決抗戰的決心。雖然有的東北將士面對日寇侵略浴血奮戰,但也有的人在抗戰中三心二意,只顧個人私利,有的人甚至直接投敵當了漢奸。

例如,日軍茂木旅團在從通河進攻開魯的時候,防守的守軍湯玉麟部騎兵旅旅長崔興武,根本沒有抵抗,直接率部逃往了林東,後來甚至當了漢奸。

而當時擔任熱河省主席的湯玉麟,先是兩邊下注,與日寇眉來眼去。當熱河守軍節節敗退之後,驚慌失措的湯玉麟首先想到的是保護自己的家產,他甚至直接扣留了前線的200多輛軍車,讓這些軍車給自己往天津租界運送家產。在這樣的統帥指揮之下,東北軍焉能不敗?



第四,當時的日軍裝備先進,訓練有素,戰鬥力遠強於東北軍。此時的日寇主力都是經過嚴酷訓練的精銳,而經濟尚未崩潰的日本,也可以為日軍提供足夠的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再加上熟悉當地情況的漢奸幫助,有飛機大炮掩護的日寇在進攻熱河的過程中幾乎勢如破竹,以微小的代價就佔據了整個熱河省。


鳶飛九天2018


“熱河事變”可能不是誰都知道,先來了解一下。

1933年2月21日,也就是“九一八事變”一年半以後,日本關東軍和偽軍集中10餘萬人馬,以錦州為後方基地,大舉進攻熱河省。

“熱河省”,現在已經沒了,是哪兒呢?

北洋軍閥時期,於1914年設立熱河特別區;1928年蔣介石統一全國後,正式設熱河省,省會定在承德;新中國成立後,於1955年撤銷該省,所屬區域一分為三,分別劃給內蒙、河北和遼寧。

4月21日,日軍佔領興隆,僅僅兩個月就基本攻佔熱河省全境。這,就是“熱河事變”。

如果說東三省淪陷還能把鍋甩給老蔣,不能怪東北軍無能,這一次呢?

要說責任,“熱河事變”有個人是繞不過去的——熱河守將、熱河省主席、張作霖的結拜兄弟湯玉麟。

這位湯主席最擅長的不是打仗,而是“理財”。老湯家裡資產不少,他和兩個兒子並稱湯家三虎,打仗能力一般,搜刮地皮和積累財富的能力倒是很強。日本人打過來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該怎麼抵抗鬼子,保住熱河,而是怎麼運走家產,不讓自己受到經濟上的損失。湯玉麟用大批軍車運送自己的物資和錢財,終於趕在日本佔領熱河以前,把這些寶貝都轉移走了。

1933年3月4日,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出現了:日軍一個128人的偵察小分隊,居然佔領了熱河省會承德,十幾萬東北軍被打得潰不成軍。

追究責任,熱河省主席湯玉麟罪在不赦。如果不是因為他一心搜刮錢財,戰時無心打仗,即便熱河最後淪陷,也會給鬼子造成巨大殺傷,絕對不可能出現一百多人就佔領熱河省會這樣的醜聞。

除了湯玉麟,另一個名人也難辭其咎——張學良,他的罪過甚至比湯玉麟更大。

何出此言?

第一,因為地盤的原因,小張拒不接受6個師的中央軍增援熱河戰場(擔心對方來搶自己地盤);

第二,明知湯玉麟無能,小張卻拒絕蔣介石要他撤換湯玉麟,另換良將守備熱河的計劃。

說白了,這一切都是私心作祟。中央軍進來了,那東北軍怎麼辦?少帥早把北方看成是自己的地盤,老蔣不能染指。湯玉麟是他爹張作霖的老兄弟,他得喊“伯父”。湯雖然無能,但對少帥還是忠心耿耿的。如果貿然撤掉,換一個人,就未必這麼忠誠了。小張考慮這些因素過多,對戰場上的因素,反而基本沒怎麼考慮。

熱河恥辱淪陷,除了湯和張兩個人的因素,還有一個原因——東北軍已經不行了。

30年代初期的東北軍,早就不是老帥手裡那支敢和直軍拼刺刀,血戰九門口和三道關的奉軍了。奉軍老一輩除了張作相,其他人都腐朽了;中生代楊宇霆、郭松齡、李景林、姜登選這些名將,死的死退的退,只剩下一個獨木難支的韓麟春。這支奉軍看似強大,其實早已就是一隻紙老虎。尤其是“九一八事變”一槍不放丟了老家,東北軍的家沒了,魂也沒了。小張指望這麼一支“無士氣、無良將、無靈魂”的三無軍隊去抵抗強大的日軍,簡直就是開玩笑。

綜上所述,湯玉麟無能,張學良自私,東北軍腐化,這三個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熱河省迅速淪陷。

範克明:《張學良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熱河戰場的失敗並不是東北軍戰鬥力的問題,而是某些人的問題。

熱河還沒有發生戰爭之前,行政院院長宋子文發表聲明“熱河和東三省一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絕不會和日本人做城下之盟”,中華民國海陸空軍副總司令張學良發表聲明“忍無可忍,捨身奮鬥,救亡圖存”。兩個人的聲明一發表,全國輿論沸騰,多少人都覺得“不抵抗將軍”這一次應該會在熱河一雪前恥。

1933年2月底,日本關東軍第六,第八師團外加第十四混成旅團和一部分偽軍向熱河進發。當時駐紮在熱河的主要是東北軍湯玉麟部,輔帥張作相名義上的指揮。

戰爭開始的前一天湯玉麟派兵把自己家裡的好東西全部用卡車裝走,這一個舉動暗示著他根本沒有想和“熱河共存亡”。

當駐紮在開魯的第五軍團騎兵旅碰到日軍的前方部隊以後,立刻不戰而降,萬福麟的第四軍團負責凌源一帶聞風潰逃,朝陽失守,日軍如入無人之境。“東陵大盜”孫殿英帶去的人馬本來是作為援助之用,沒想法後來反而成了主力部隊,整個熱河也就他和日寇打了七天,最後無奈之下只能撤退

。宋慶齡女士在國民禦侮自救大會上憤怒譴責“誰是防守熱河的,鴉片將軍湯玉麟,他就是開門放日軍進中國的”。

熱河失守僅僅用了七天,這不是東北軍戰鬥力的問題,因為東北軍根本沒有戰鬥,最重要的在於統帥!湯玉麟自認為自己是張學良的長輩,不肯聽從張的指揮,輔帥張作相手上沒有兵權,指揮不動湯玉麟,各部隊看到長官如此更是無準備,無信心,無決心!


歷史十二郎


熱河抗戰失敗責任全在張學良保存實力卻懦,首鼠倆端錯誤戰略所致。九、一八後,日軍進逼熱河,察哈爾,張學良東北軍近三十萬駐守京津冀熱察廣大地域且富庶繁華,張少帥為保住此地盤,徹底投靠蔣介石,接受蔣對日綏靖政策。當時國民政府寧粵合流,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主戰日本,老蔣不便公開反對,讓汪北上找張少帥商討,汪對張雲:,此時國家政府人民的籲求不得不對日一戰!而張學良索要幾千元軍費,對部屬生命的關切,並嘲諷汪管得寬,他只聽蔣軍事委員長軍令。汪氣憤而回,後辭職聲明鬧劇一場。而此時關東軍已開始向熱河進攻,張學良傖促委張作相為熱河軍總司令,部隊開拔後一,二天,而守承德城湯玉林部棄城而逃,日軍127騎戰領承德,東北軍倚長城一線防守。熱河失敗不久,張學良成了蔣的替罪羊,引咎辭職,出國考察。


呂向正539


熱河戰役是東北軍元老湯玉麟領軍坐鎮。湯玉麟資歷深厚,但已老朽,沒有準備應對日軍的進攻。而張學良根本把手伸不進去。

日軍發動進攻,雙槍兵的湯玉麟部毫無抵抗意志,主帥張作相率先乘汽車逃往古北口。湯玉麟率5000餘保護省政府機關人員撤出熱河。但土匪出身的孫殿英卻率部與日軍浴血奮戰七天七夜殲敵四五百人,打出中國軍人的威風,受到全國人民的好評(十年後,這位抗日將軍,也是發丘中郎將的孫殿英卻投降日本人)。

不過,湯玉麟最終還是拒絕投降日本。偽滿洲國乘機派代表約見湯玉麟兒子湯佐榮,以湯玉麟出任滿州國參議府副議長兼熱河省省長為誘餌勸湯玉麟投降日滿。同年3月國民政府偵知此舉,認為湯玉麟有叛國之意則下令通緝湯玉麟。但湯玉麟沒有賣國,拒絕接受偽職,維護了最後尊嚴。1949年2月病死天津。


四川達州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熱河事變

。這件事是指: 在1933年2月21日,日本關東軍、加上偽滿軍10餘萬人,從錦州出發兵分三路進犯熱河。(今天的轄區分佈在現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遼寧省的部分地區)北路由日軍第六師領兵;中路由日軍第八師團領兵;南路由日軍第十四領兵。2月22日,熱河戰事全面展開。3月4日,日軍先頭部隊僅以128騎佔領熱河省會承德。4月21日,日軍佔領興隆。熱河全境淪陷。熱河省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奇恥大辱啊。東北軍最後一次挽回自己榮譽軍隊機會就此喪失。

為何不戰而逃,湯玉麟逃的時候還知道帶上自己的全部家產,“真是從容不迫。大將風範”日軍在準備佔領熱河之前,秘密地和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交涉了一年多。湯玉麟,字閣臣,綽號二虎(一說“大虎”,在張學良和王化一的相關回憶史料中均稱其綽號為“湯大虎”),奉天(今遼寧)義縣人。貧苦人家。後落草為寇,稱霸一時。偶然巧合之下救了張作霖一命,1871年生於遼寧義縣一個貧苦人家。少年時湯玉麟給人扛小活,因趕車拉腳遭搶劫,結為生死之交,頗得張作霖重用。1928年被國民黨任命為熱河省主席但自當熱河省主席以後,那真是石頭裡都想榨出油來,地方百姓無不切齒痛恨貪贓搜刮,販賣鴉片熱河真是天高三尺。日本關東軍的行為引起國民黨的的警惕,行政院院長宋子文與當時在在北平的張學良、宋哲元等人多次聲明武力保衛熱河。作為東北軍的最高統帥,不抵抗的張學良對於熱河他是真的想打。一洗恥辱,但由於放棄東北,他所能調動的東北軍已經不多。地方實權派也已經不聽張學良了,

湯玉麟更是瞧不起這個只會吸毒,沒有任何本事的膏粱子弟,張學良後來請八叔張作相出山,並嚴令湯玉麟堅決抵抗不得投敵,結果湯更是反感,你把東北都放棄了,為何讓我抵抗日本。但必須指出的是,湯玉麟只是不抵抗,臨戰而逃,但沒有當漢奸。日軍3月四日戰領承德。湯玉麟驚慌失措,帶著200餘輛汽車的家財逃亡往天津,真是慌慌如漏網之魚。

晚年的張學良曾言,他主政東北最大的錯誤就是錯殺楊宇霆。28年,沒有撤換湯玉麟,在我看來,這不過是張學良的託詞和藉口,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是,28年的時候,湯玉麟已經徹底掌控熱河,他就算撤了湯玉麟,也未必能如願,如此也可見,張學良的能力有多差

,再就是怕湯玉麟狗急跳牆投敵,那就徹底完了。而熱河不戰而失陷全國輿論譁然,各界要求嚴懲湯玉麟。在3月8日國民黨下令,褫奪湯玉麟各職,湯玉麟只有投奔馮玉祥。但湯玉麟暗中與日軍接洽準備投降,後被宋哲元架空。部隊被被改編。從此解除了軍權,湯玉麟後來辭職迴天津,1949年病故。

其實湯玉麟也不是不想抵抗。

玉麟的部隊很少。湯玉麟直屬的有6個旅、2個直屬團、2個直屬營、1個特務隊,防區卻很大,每個地方的駐軍都不多。6個旅裡面,有3個是騎兵旅,但騎兵幾無用,而日本和偽軍卻有十多萬,湯玉麟的友軍,萬福麟、馮佔海的兩支部隊也在熱河退入熱河,湯玉麟希望三人聯合抗日,但日軍到來之後來犯,由萬、馮二人位望風而逃,導致防線全面潰敗。局面已經是難以收拾。再就是張學良讓湯玉麟抗日,自己卻不給熱任何援助,口惠而心不實。讓湯玉麟認為張學良在利用他,而熱河主帥是張作相。湯玉麟是副職,二人將帥不和,

如此一來,各部隊也是彼此對立,各部隊也對戰事無信心、無決心、無準備,無能力,無條件,戰事一起,守軍不是投降就是潰逃,但意外的是,東陵大盜孫殿英帶領部隊在赤峰阻擊日軍七天,有時候。人啊,真的很難說。而三軍主帥張作相不思戰事也無抵禦之策。率先乘汽車逃走。三軍無主失敗就是必然的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在少帥掌控東北軍後,可以說東北軍的幾次作戰都是一觸即潰,中東路事件對蘇作戰慘敗、九一八之後迅速丟了東北、熱河事變慘敗、長城抗戰慘敗。東北軍真正有戰果,要到了抗戰中,因國仇家恨與日軍血戰。

1、中東路事件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死,張學良成為東北軍的負責人。在改旗易幟後,張學良成了東北邊防軍司令,所部三十餘萬人。

(中東路事件)

或許是為了立威,或許是響應革命外交。少帥在對蘇問題上逐步強硬,最後要武力解決。

到了真衝突的時候,加侖指揮蘇軍全面擊敗東北軍,被迫籤《伯力協定》。興兵是君,停戰也是君。

2、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瀋陽。之後日軍向全東北開進,在東北各地的十幾萬部隊,潰的潰,降的降。

(日軍佔領東北)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國民政府要求張學良死守錦州,可錦州一槍未放就放棄了。按理說日軍也不想大打,十幾萬東北軍精銳在遼西走廊對戰日軍一個、半個師團應該是還佔有優勢的。

可以放棄遼西走廊,直接退守山海關。兩年後的榆關事件就和這時候的選擇有關。

3、熱河抗戰

在熱河問題上,湯玉麟要承擔一半責任。在改旗易幟後的五年裡,他任人唯親,販賣煙土,軍備廢弛,毫無抵抗力。


(熱河抗戰)

但作為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的少帥也要承擔一半責任,指揮、部署不力,開戰十天就丟了省會。

4、長城抗戰

佔領熱河後,日軍並沒有罷兵的意思,日軍繼續南進,逐步向長城逼近。少帥指揮十幾萬東北軍、以及華北的西北軍、晉綏軍、雜牌軍、中央軍共計四十萬人對日作戰。

結果是長城各口除了中央軍防禦不錯外,其他表現一般,東北軍尤其差。

古北口方面,東北軍精銳攻擊前進,卻一觸即潰。等中央軍接管後,這裡反而成了最堅固的陣地。

(長城抗戰)

東北軍是一支軍閥軍隊,並沒有太多信仰,當兵吃糧,自然在戰爭中屢戰屢敗。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