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苦難言的 “丈母孃經濟”,農村小夥“助力”去庫存

有苦難言的 “丈母孃經濟”,農村小夥“助力”去庫存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這句流行語在一些地方“丈母孃經濟”蔓延背景下越來越難以適用。

在一些縣城,農村婚房正成為“去庫存”不可忽視的力量,而這種由於結婚成家等動因而產生的購房熱情背後有著更深刻的文化根源。在個別地區,“一動不動”、“萬紫千紅”、“三斤三兩”等彩禮套路也讓眾多農村青年成為有苦難言的恐婚一族。

買房成標配

農村小夥“助力”去庫存

山東沂蒙山區的農村小夥劉喜勝在父母的強烈反對下把村裡正在蓋的三層小樓停工了。“過去幾年家裡種蜜桃、蘋果掙了點錢,本想讓父母和弟弟搬出山窪窪裡的老土房,剛打下地基父母就不讓蓋了。”劉喜勝說。

原來,劉喜勝的父母算了一筆經濟賬:兒子已經28歲到了適婚年齡,如果把家裡小樓建好、裝修好前前後後至少要花二三十萬,家裡積蓄就不足以在縣城給兒子買婚房了。

“現在買房基本上成了小夥子們談婚論嫁的標配,不能不提前打算好。”劉喜勝的父親劉宗憲說。

在濟南的郊縣,開發商去庫存也早已瞄準了城鎮居民以外的人群,平陰縣一家樓盤銷售經理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將50%的房子賣給了農村人,婚房、教育、回鄉成為這裡住房庫存消化的最主要力量。

有苦難言的 “丈母孃經濟”,農村小夥“助力”去庫存

媒婆成“村紅”

“一動不動”好相親

記者調查發現,在個別地區,城裡有房不僅成為結婚的要件,更成為個別落後農村地區相親的門檻。越來越現實起來的婚嫁關係,讓媒婆也變成一門火熱的鄉村生意。

在魯西南某縣,67歲的王懷西是村裡紅白理事會的“明白人”,像他這種在村裡有威望的老人是村裡張羅婚喪嫁娶的中間人。他介紹,近幾年村裡當媒婆的越來越多了。

“現在村裡女孩子太搶手了,過去說媒拉縴多是出於個人愛好,基本由親戚朋友代勞,報酬也就是幾套時新的鞋帽,而且得為男女雙方負責,介紹得不合適都抬不起頭來,現在可好了,媒婆已經變成一個職業。”

多位山東農村紅白理事會負責人向記者反映,“一動不動”(一處縣城裡的不動產和一輛機動車)在多地成為相親的門檻和條件,這其中媒婆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有苦難言的 “丈母孃經濟”,農村小夥“助力”去庫存

嫁女成“賣女”?

丈母孃經濟“傷不起”

記者瞭解到,在小縣城尤其是農村婚姻中,由於女方家庭過高“索價”(以婚房為主)及一路飆升的婚禮花銷,“恐婚”的人不在少數,很多人大呼結婚買房“傷不起”,由此產生的花費被人戲稱為“丈母孃經濟”。

在臨沂市打工的農村女孩馬琳琳打趣地說,有些農村適婚女孩的擇偶三觀已經變成“看臉看秤看餘額”。農村彩禮隨著婚房要求也膨脹起來。

在山東曹縣,一位村民接受採訪時說,魯西南地區的年輕男女戀愛,基本確定關係是要搞一次“小 見面”,這時候主要是男女雙方父母見面,同時,男方七大姑八大姨也都來見面、圖個熱鬧。按當地一般行情,此時男方要給女方準備20條煙、20箱酒、200 公斤瓜子、200公斤茶葉、200公斤糖果等,同時作為重頭的要給女方四金一鑽(金項鍊、金手鐲、金耳環、金戒指和鑽戒)。

記者調查發現,“天價彩禮”不僅多發,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更是變本加厲。一位常年在村裡做 行政工作的李姓老人認為,這種誇張的彩禮就是典型打腫臉充胖子。在魯西南落後地區,有的家庭把女兒出嫁當成難得的一次致富機會,甚至有“賣女兒”的嫌疑, 要求男方重金娶走,經濟情況一般的農戶又喜愛攀比,致使禮金居高不下。“現在的‘行情’就是這樣,男方家庭困難一些的,女方會多要點錢;男方經濟狀況好一 些的,女方則可以少要兩三萬元。”

有苦難言的 “丈母孃經濟”,農村小夥“助力”去庫存

也有縣城適婚青年認為,這種壓力不僅僅在農村存在,城市裡其實更嚴重。

山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說,“丈母孃經濟”畢竟是家庭財富的一次性集中釋放,對於縣域城鎮的地產業來說,還有多大潛力可挖,能夠起到多大的支撐作用,都需要量化研究。

有房地產業內人士認為,農村男女比例失調,對縣域房地產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