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對外開放危機並存 本土銀行將直面三大沖擊

隨著監管制度的不斷完善,金融業對外開放得到有力保障。 自今年4月份以來,銀保監會先後出臺了一系列加快落實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的舉措,目前已有多項外資銀行、保險機構的市場準入獲得批准。

本土銀行直面

三大沖擊

“擴大銀行業對外開放,是我國金融開放的重要縮影。一方面,可以進一步豐富我國金融產品種類,提升資金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會倒逼國內銀行在經營管理上更加註重自我提升,從而促進行業獲利。”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葛壽淨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未來開放程度的持續加大,對於本土銀行來說,勢必會面臨新的挑戰。

葛壽淨進一步解釋稱,首先,在業務方面,本土銀行近年來在投行業務、金融衍生領域的收入佔比有所提升,但整體仍然是利息淨收入佔比最高,業務模式較為單一。外資銀行引入,會促使本土銀行更加積極謀求轉型,創新產品與服務,拓展業務收入多元化;在交易結構方面,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加速,會使未來銀行業務交易結構更加複雜,跨國別、跨市場等特點更加突出,這也考量著本土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

事實上,作為我國所有金融行業類別中開放程度最高、競爭最充分的行業,銀行業對外開放速度、幅度和深度自2017年以來不斷提升。然而,這對我國現有的銀行體系來說,機遇與挑戰並存。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持續深化,除了對我國現有銀行體系形成衝擊、加劇行業競爭壓力之外,更深層次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本土銀行經營理念、模式及規則這三方面的衝擊。所以,不管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本土銀行對國際規則和標準的接軌及適應都顯得越來越重要。

基於此,吳琦建議,在金融業開放步伐明顯加快的背景下,監管機構更應該加強制度建設,確保開放程度與監管能力相匹配。與此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包括交易商品、交易規則、市場交易厚度等,形成安全可控的金融系統。

合資壽險持股比放寬

安聯保險或首吃“螃蟹”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除了銀行業開放程度持續加大外,外資保險巨頭搶灘中國市場更是頻頻獲得政策鬆綁。

具體來看,外資保險公司在合資壽險中的持股比例上限從原來的50%放寬至51%,且三年後不再對持股比例設限;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與中資機構一致;2018年年底前,全面取消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要求。

值得關注的是,銀保監會於今年11月25日發佈消息稱,批准德國安聯保險集團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若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籌建順利,其將成為我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

昨日,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員趙亞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銀保監會批准外資保險機構的設立申請,顯示出中國兌現“持續放開市場準入”的承諾,對進一步吸引外資投資中國市場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也體現出政策的連續性及一致性。

事實上,此前安聯保險集團曾明確表示,十分看好中國市場的未來發展前景,預計中國將繼續引領全球保險市場的增長。

而據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保險行業總資產17.78萬億元,淨資產1.94萬億元,較年初分別增長6.16%和3.12%;資金運用餘額15.79萬億元,較年初增長5.84%。

“無論是從數據上還是各家境外金融機構對中國保險市場的表態來看,無疑不證明我國保險行業市場發展潛力巨大。”趙亞贇預計,在金融業尤其是保險行業繼續深化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外資保險機構對於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同時,也將倒逼我國保險機構提高管理水平特別是風險管理水平,積極開展業務創新,提高服務質量與投資水平。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