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泰國家族的綿綿中國情

在紀念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電視連續劇《海棠依舊》中,有很大的篇幅講述周恩來總理和一對泰國小兄妹的故事。這對小兄妹就是來自泰國帕他諾泰家族的彎威(中文名常懷)和西林(中文名常媛)。

常媛的父親桑·帕他諾泰是時任泰國總理披汶·頌堪的首席顧問和密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曾為中泰兩國友好作出過重要貢獻。1956年8月,12歲的常懷與8歲的常媛一起來到北京學習和生活。對桑·帕他諾泰的這一雙兒女,周恩來總理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在1975年中泰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的過程中,常媛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日後,常媛的兒子常念周也像母親一樣從小來中國學習生活,長大後親歷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日前,應常念周的邀請,記者來到了這個與中國有著不解情緣的泰國家族。

甫一進門,已年近古稀的常媛女士便步履輕盈地來到一樓,與記者攀談起來,她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談起中國的話題更是神采奕奕。走進客廳,屋內的每一個角落都錯落有致地裝飾著與中國相關的器物。穿過客廳側門,主樓旁的一間屋子便是常家的“泰中友誼之家”家庭博物館,一張張珍貴的歷史圖片、一段段翔實的歷史記載,向人們講述著這個泰國家族與中國的綿綿情緣。

一個泰國家族的綿綿中國情

常念周、常頌周(4歲)、常恩周(7歲)、常媛在家中合影,牆上的兩張照片分別為不同時期周恩來總理和常媛

親歷中國改革開放

在眾多照片中,有一張照片十分溫情。照片中,鄧穎超奶奶深情親吻著一個抱在懷中的小男孩,他就是常念周。這一年是1978年,兩歲的常念周第一次來到北京。這一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這個名字寄託著帕他諾泰家族對周總理深切思念的男孩,也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曆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1985年至1987年,常念周在北京實驗二小上學。“學校當時在手帕衚衕,正在建新樓,我們在臨時校舍上學。記得冬天教室裡沒有暖氣,中間生著一個大爐子”。常念周向記者憶起當年的往事,“中國一直在不斷改變和進步中。你能想象得到嗎,在那個年代,學校就配置了幾臺電腦。”實驗二小的學習經歷也為常念周後來考入牛津和劍橋攻讀數學專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學畢業後,常念周先是進入國際投行工作,2001年,他創立了泰國戰略六么三公司並擔任總裁,為外國公司進入亞洲特別是中國和泰國,以及中國和泰國企業走向世界提供戰略諮詢服務。在20餘年的職業生涯中,常念周親身參與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常念周和他的公司曾為不少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持。自2007年起,中國工商銀行一直尋求機會收購泰國ACL銀行,但由於架構和估值問題及收購49%非困境銀行股權難以獲得政府批准等原因一直未能成功。2009年,戰略六么三代表泰國政府參與了該項目。數月內,中國工商銀行向所有ACL銀行股東發出公開自願收購要約,摺合總價超過5.5億美元。2010年4月,所有審批順利通過,交易順利達成。如今,工銀泰國發展得很好,其總裁不久前剛剛當選泰國中國企業總商會會長。中國的改革開放無疑使常念周和戰略六么三受益匪淺。“我們是小公司,但我們的收費並不比美林、高盛等大型投行少。因為我們瞭解中泰兩國國情,能啃硬骨頭。”常念周自豪地說。

萬客隆是零售行業的國際大品牌。它在中國的成功發展也與常念周有關。萬客隆是第一家在華獲得零售經營許可證的外資零售商,但是進入中國前7年的時間裡萬客隆持續虧損。2004年,戰略六么三受僱於萬客隆的母公司SHV集團,幫助萬客隆調整經營策略,重新設定經營重點,協助萬客隆實現扭虧為盈,2006年下半年實現盈利。

在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常念周總是想方設法回饋中國社會。他常年致力於扶貧事業,自2004年起,成立常愛兒童基金會,定點幫扶雲南省德宏縣的幾個貧困村莊。常念周對那裡的扶貧進步有切身的感受。“當地的基礎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2004年,第一次從芒市到瑞麗,需要兩個半小時,現在只需要1個小時。路修好了,東西可以賣得出去。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除幫助當地修建淨水池等硬件設施,常念周和他的團隊還發揮自身優勢,教當地農民算賬,培養理財觀念。5年後,當地人均收入提高了240%。“中國農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儘管西方社會對中國有這樣那樣的批評,但我接觸到的普通老百姓都告訴我,日子比以前好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常念周十分嚴肅地說。

和新中國的秘密交往

新中國成立後,泰國披汶政府在外交上追隨美國,在國內實行反共排華政策,中泰關係一直在低谷徘徊。“朝鮮戰爭爆發後,泰國是第二個跟美國參戰的國家。那時沒有人和中國打交道。”常媛回憶說。常媛的父親桑·帕他諾泰是時任泰國總理披汶·頌堪的首席顧問和密友。桑認為,在安全和經濟利益方面,泰國離不開美國。但是泰國應該同時與中國溝通交往,這是小國在大國之間的生存之道。他開始積極尋求和中國更多的接觸。

1955年4月召開的萬隆會議給中泰關係帶來轉機。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與泰國外長旺·威泰耶康親王進行了會晤,並邀請他到住所共進晚餐,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中泰兩國政府間的第一次正式接觸。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深深觸動了包括桑在內的泰國朋友。

1955年12月,借披汶訪問緬甸的機會,桑代表泰國政府與中國駐緬甸大使姚柱明舉行秘密會談,簽署一項聯合聲明,表明中泰兩國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友好關係。鑑於當時的特殊情況,這項聯合聲明沒有公開發表。此後,中泰兩國關係得到極大的改善。1956年至1958年,泰國來華訪問的各類代表團多達24個。周總理對桑先生為推動中泰關係所做的努力給予高度評價。家庭博物館裡珍藏著幾封周總理寫給桑先生的親筆信。在1956年11月15日的一封信中,周總理這樣寫道:“這些友好的往來,是同披汶總理促進中泰友好的願望,同你和泰國朋友們的不懈努力分不開的。你們在目前還很困難的處境地下能做出顯著的成績,是非常可貴的。”

備受關懷的北京歲月

雖然泰中關係有所改善,但泰國的官方政策仍是親美反華。桑決定派泰國代表到中國生活和學習,做兩國間的友好使者。1956年8月,12歲的常懷作為披汶政府的總理私人代表,8歲的常媛作為他的陪伴來到北京。對桑先生的這一雙兒女,周總理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每一次寫信給桑先生時,總理都用專門的段落講述兩個孩子的成長情況,讓桑先生和家人放心。在寫於1957年2月25日春節前夕的信中,周總理寫道:“你的孩子們在這裡生活得很好。在我出國之前,我會委託這裡的中國同志們代我接他們回自己的家中歡度春節,使他們得到家庭般的溫暖。”字裡行間,飽含著周總理對兄妹倆的無限關愛。

1972年中美聯合發表上海公報,兩國關係開始了正常化進程。隨著國際形勢向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泰國他儂政府也有意調整對華關係。恰逢1972年9月,亞洲乒乓球錦標賽在北京舉行,泰方想借此派要員到北京和中方接觸。在找不到和北京聯絡渠道的情況下,他儂政府只好求助於帕他諾泰家族。常媛曾對媒體回憶說:“1972年9月,泰國政府派一位議員和常懷飛到倫敦來找我。那時離乒乓球比賽時間不到10天了,他們託我轉交一封信給周總理。用了不到24個小時,北京就送來了周總理的邀請信。”此後的中泰乒乓外交非常成功,1975年中泰兩國終於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開啟了兩國關係的新紀元。“這是周總理簽署的第101份建交文件,也是周總理簽署的最後一份建交文件。”博物館裡的這一段文字飽含對周恩來總理的深切懷念。

培養下一代的中國情結

如今,帕他諾泰家族幾代人仍活躍在推動泰中關係發展的一線。年近七十的常媛仍然每月造訪中國,或公務或訪親問友。常念周則幾乎每週都去中國,已經走遍了中國所有省份。作為致力於推動泰中友好的帕他諾泰家族第三代代表,常念周現在是泰國最有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其有關中國經濟的分析常常受到泰國政府、商界和媒體的重視。

而培養下一代的中國情結現在成為這個家族的頭等大事。博物館中有這樣一張照片,家族第四代小恩周和弟弟常頌周抱在一起,後面則是一面照片牆。常念周對記者說:“這是兩年前,我領著兩個兒子重返實驗二小,他們在我和弟弟念廖的照片前合影。每年我會帶他們去中國兩三次,待一個月左右。我們努力為孩子打下語言、文化和友誼的基礎。在這個家庭裡,奶奶和他們說中文,我也和他們說中文,小哥倆之間有時也說中文。”

“我認為要在潛移默化中,給他們灌輸一種責任感:那就是這個家族與中國有著漫長的情誼。”常念周談道,“我從小就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有責任成為溝通中泰的橋樑。當然,具體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他們長大了可以自己決定。再過兩年,我準備將兩個孩子送到北京上學,像奶奶當年那樣,當個地道的中國人。”

(本報曼谷12月22日電 本報駐曼谷記者 付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