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大師筆下的歷史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大師溘然長逝,想念94歲。我這一輩人幾乎沒有什麼人沒讀過金大俠的作品。就算是沒讀過,恐怕也對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牽腸掛肚、耳熟能詳。

金庸大師筆下的歷史

(金庸先生)

金庸的武俠小說主要依託的是具體、真實的歷史背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再加上後期的藝術加工,展現了一幅幅氣勢宏大、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我記得我在剛開始讀武俠小說時常常分不清,究竟哪些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而又有哪些是不存在,以至於我一直以為郭靖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後來才明白,這才叫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就拿書劍恩仇錄來說,我一直以為陳家洛是一個真實的人物,實際上後來才知道是金大俠杜撰的。可是陳家洛的父親陳閣老確實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海寧陳家確實也存在。這就牽扯出一幢歷史懸案,狸貓換太子。書劍恩仇錄也以此為一條主線,娓娓道來。其實乾隆是不是海寧陳家的人,現在也沒有什麼鐵一般的事實。主要是江湖傳言,乾隆四次都住在海寧陳家,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得到的殊榮。而且說什麼乾隆在宮中喜歡轉漢服,不喜歡穿滿服是因為知道自己是漢人,所以刻意為之。其實不然,不知乾隆在宮中穿漢服,連他爺爺和他爸爸都喜歡穿漢服天天招搖過市,宮中也留存有很多幅這爺三穿漢服的畫像。而且陳閣老是當朝重臣,乾隆去海寧

視察工作,再興建“別野”,一個是來不及,二是勞民傷財不能體現皇上體恤民情(其實乾隆也不節儉),在臣子家住幾日也屬正常。

金庸大師筆下的歷史

(乾隆帝)

更有甚者說是陳閣老生的兒子與胤禛的女兒是同時出生,胤禛想要個兒子。叫陳閣老把兒子抱來瞧瞧,等抱回來一看是閨女了。這種事也是很奇葩,先不說可操作性有多大,制度上也不允許。皇子要是生了孩子,馬上要上報到宗人府備案,將生辰八字之類的都要報上。這孩子都出生一個月了,早就報宗人府我生了個閨女,然後您再跑到宗人府說這一個月我都看錯了,應該是個兒子,這些都是不可能的。而且胤禛在弘曆之前已經生了四個兒子,雖然三個夭折,但是第四個兒子弘時很健康,在弘曆出生後不久,胤禛又得了一個兒子弘晝,胤禛迫切想要兒子的想法應該是不成立的。

在金庸的小說,這樣的例子也是有很多,我在讀的過程中長了不少知識。比如“碧血劍”,就寫的令我看了五遍都不知足(寫完這句話我又開始想看了)。其實,這部作品金大俠是要寫袁崇煥的,以描寫袁承志為引子,為的是描寫袁崇煥的忠義節烈。這個與歷史的差距並不大,袁崇煥確實是含冤而死。袁崇煥真是拼了老命守山海關呀,努爾哈赤到死也沒能攻下來。皇太極一看明得不成就用暗得吧,使用反間計令多疑的崇禎帝對袁崇煥痛下殺手。金大俠只通過這本書表達了對一代民族英烈的敬仰之情。也讓我在小小年紀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忠義。

金庸大師筆下的歷史

(袁崇煥)

後來,我看了射鵰英雄傳,最重要的就記住了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句話應該同金大俠的切身體會有關係。金大俠最崇敬的便是自己的祖父,查文清。查文清是查家最後的一個進士。在江蘇丹陽縣擔任縣令期間,發生了“丹陽教案”。當地民眾發現教會埋了很多收留的嬰幼兒屍體,闖進教堂裡一看,全是死嬰,沒有活著的孩子,於是場面失控,放火燒燬了教堂,殺了傳教士。這一下事大了。把鬧事的老百姓抓起來以後,兩江總督劉坤一要求嚴辦此案,可是查文清卻悄悄的把人一放,自己掛官而去。大家不要想不就是離職了麼?在那個時代,學而優則仕是一種天經地義的思想,十年寒窗苦就是為了出仕這一天。金大俠的祖父寧可把自己幾十年的努力毀掉,也不願傷害平民百姓,這就可以稱之為“俠義”,我想金庸先生寫“射鵰”時,心中也經常會浮現此事吧。

金庸大師筆下的歷史

(查文清)

從小學到現在,金庸先生的這十幾部武俠小說看了不下十幾遍。像“笑傲江湖”、神鵰俠侶”、碧血劍“看過的次數都不下5遍了。我最早的歷史觀、世界觀就是在那時奠定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句話初時並不是很懂,現在來看,內心不由得肅然起敬。以歷史為依託,基本上忠實於史實(乾隆除外,個人感覺金庸先生對乾隆不是很感冒),在可以選擇的條件下塑造了那一個個令人神往、拍案叫絕的人物形象,真的是令人欽佩不已。

再見了,金大俠,希望您的作品可以長盛不衰,在令每一位讀者身心愉悅的同時,都可以找到自己內心的美麗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