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更愿意把钱放支付宝,而非银行?

半个月前,小胖抽空去银行办理了一张银行卡,发现其服务态度对比很多年前来说,有了很大的改观,甚至让小胖体会到了客户至上的感觉。

其实,银行提升服务态度,这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第三方平台如春笋般出现,让银行流失了很多的客户。

如果再如往年那般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的话,怕是除了办卡业务以外,很少有人愿意再跑银行了吧。

即便是其服务态度越来越好,但时下的年轻人更愿意将钱放在支付宝这种平台里,也不愿意将钱存银行,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大家更愿意把钱放支付宝,而非银行?

01

传统行业与科技新兴行业的较量

在小胖的印象中,银行于我来讲,似乎只有开卡、存钱、取钱的功能。

虽然现在银行逐渐的开发了许多其它的功能,诸如理财、保险、股票、黄金等等,但似乎对小胖的吸引并不是很大。

而支付宝类平台却大不一样,尤其是在阿里刚推出支付宝的时候,频繁的撒红包、让利、摇一摇等,逐渐的让人意识到,原来还有余额宝这个东西,而这个东西似乎还可以让我们赚点利息。

在利息这一块来讲,放一笔钱在银行里,只会默认为活期,而一年到头,也不过几块钱收益,甚至连余额转入转出都要费好大的劲。

如此操作,对年轻人来讲,效率太慢,且收益太低,远不如支付宝类平台方便。

为什么大家更愿意把钱放支付宝,而非银行?

02

广告公关效应及真正的实惠

还记得前段时间支付宝推出了锦鲤活动,号称集全球宠爱于一身,更是许下承诺,以后出国旅游等等,都可以有一定的免费次数。

而不光如此,其奖品清单着实让人吓了一跳,高档护肤品、机票、支付免单、手机等等,让人羡慕的同时,也都在疯狂的转发。

为什么大家更愿意把钱放支付宝,而非银行?

而短时间内,竟然让其这条微博高达250多万转发,更有80多万评论。

这还不是最刺激的,最终幸运儿“信小呆”只是在微博里发了一句话,便从默默无闻变成了80万粉丝的大V。

这一切不得不让人感叹支付宝的广告公关强,其实他们没有付出什么,全都是供应商或者说合作商家自愿出的一些奖品。

不过,如此动不动的搞一些活动,可以有效的留住及增加一些新客户。

再加上前段时间的双12瓜分15个亿的活动,只要是新用户,扫码红包都是几十块,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让人继续使用支付宝?

而反观银行,在这方面的广告似乎就太少太少了,甚至连公关等等行为都很少,或许是因为平台比较大的原因,所以不在乎吧。

但越是这种不在乎,越会流失很多的客户,加上支付宝类平台的广告效应及让利,只会让这种平台用户量越来越多。

而用户增多,那其相应的理财类产品,还怕没人买吗?

为什么大家更愿意把钱放支付宝,而非银行?

03

赔与不赔,人心自有公论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新闻端或者电视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大妈大爷因为年轻时在银行存了钱,但被银行经理修改成了相应的保险等等其它业务,最终一分钱都取不出来。

或者说能够取出来,但远不是自己预计的那么多。

而银行方面的态度是如何呢?直接将问题推到曾经的客户经理说,一句已经离职了就可以直接打发,留下大妈大爷那无奈的眼神。

而支付宝在这方面来说,就做得比银行好太多太多。

小胖记得曾经有一个新闻,某用户只是在支付宝微博下留言说自己账户被盗,钱被盗刷,支付宝调查后发现情况属实,立马将钱赔给了该用户,然后自己去追这笔钱。

不光如此,前段时间支付宝更是在发布会上承诺“你敢扫我就敢赔”,怕是银行不敢有这种承诺吧?

为什么大家更愿意把钱放支付宝,而非银行?

04

门槛高低,客户从被动变成主动

大家都知道,之前银行办理一些理财业务是有门槛的,最低也是5万元起步,而且上不封顶,这让很多的普通人不得已选择活期及部分定期功能,但其收益率却低得吓人。

虽然前段时间银行发新规,理财门槛由5万变成1万,再到最后变为0门槛,但人们固有的思维已经形成,即便是门槛降低,也不太愿意将钱存银行。

从这方面来讲,客户永远是被动的。

而支付宝这种平台却不是如此,不论是一开始主打的货币基金,还是后面的其它理财门槛,支付宝一直打着亲民的招牌,并且都是最大化的让用户享受其利率与收益。

用户选择多了,门槛也低,由被动理财到主动理财,钱都放支付宝内也就不稀奇了。

虽说最终马云先生还是败给了一纸A4文书,收益率从往年的6%降到了目前的3%不到。即便如此,用户却很少有埋怨支付宝的,为什么?

一是因为其已经深入人心了,二是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也就心照不宣了。

为什么大家更愿意把钱放支付宝,而非银行?

老实说,都要忍受其白眼的时代了现在时代已经变了,理财方式也多样化,再也不是多年前到银行存钱。

或许因为自己是大平台,所以银行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但用户又不是傻子,其它平台也都有银行的理财业务,而且服务态度更好,为什么还要在你面前装做卑微的样子呢?

所以,从自身发展上来讲,银行意识到危机并提升服务质量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至于提升服务质量后,能够再次挽回多少客户,这就要看市场的反应及自身的运气了。

—— / END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