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企業基金會的責任與使命

“我認為,未來企業基金會的發展,恐怕要更多地用創新的思路,用企業家的精神,包括跟一些投資結合才能打開新的天地。”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朋友圈發起人、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秦朔在“2018第一財經·善商業論壇暨首屆中國企業基金會發展論壇”上表示,企業基金會是落實企業長期戰略的具體工具,要把企業家的創新精神用到基金會的運營中去。

秦朔:企业基金会的责任与使命

以下為秦朔發言實錄,內容整理自現場速記稿,未經本人審定:

今天是我們國家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日子,40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拉開序幕。在今天下午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的大會上,習總書記也發表了重要的講話,在這樣一個時刻舉行商業主題的論壇,我覺得意義非常深遠。

下面藉助這個舞臺,跟大家分享三個方面的思考。

第一個,今天的主題“商業競善時代的企業基金會”,它把企業在處理社會關係中的一種態度非常好地表示出來。

其實,在過去關於CSR的討論中,一直都有人認為企業做CSR是一種類公關行為,是一種響應式的行為。社會有些什麼問題和需求,企業去進行響應,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一陣風,或者這個社會要尊師重教,或者這個社會要大興環保,都一窩蜂往這裡集聚。但是我認為“商業競善”這四個字概括了企業對待社會需求的一個基本立場。

第一財經當年發起CSR系列活動時,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2008年,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經濟下行。當年發生了三聚氰氨這樣的事情,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提出來,中國的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所以從2008年到2012年,中國所有的央企都完整地發佈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今年雖然沒有像三聚氰氨那樣的事件,但也有長生生物這類事件,在今天這樣倡導高質量發展、倡導五大新發展理念的背景下,整個企業界需要從根本上思考自己的價值主張和價值立場。

成立基金會只是總體價值主張中的一個分支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商業競善是戰略性、長期性的,而企業基金會是落實長期戰略的具體工具或者具體措施。我們不僅僅是在探討一個基金會的問題,事實上,我們是在探討整個企業的價值立場。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個觀點是,企業基金會在中國如果要長治久安、生生不息地發展,還有賴於全社會的重視以及公益慈善責任意識的提高。

今年暑假期間,我到斯坦福大學的慈善與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去參加學習,對目前中美兩國在慈善公益方面結構性的支出情況有了一定的瞭解。中國現在基金會的數量,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超過1000家,但是在美國是數倍、數十倍的量級。美國2017年慈善捐贈總量是41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2017年GDP19.39萬億的2.1%;中國在2017年整個慈善公益的捐贈是1600億人民幣,相當於2017年整個國家GDP82.71萬億的0.2%。我們在這方面的支出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假定我們的總量是一樣的,它是2%左右,我們是0.2%。

當然這裡面有具體統計口徑的不同,美國4100億美元的支出裡面,最大的一項是跟宗教相關的,有31%。我們跟宗教方面相關的,俗稱為香火錢,可是我在想,中國的香火錢基本上都是保佑身體健康,保佑子女鯉魚跳龍門,恐怕也很少跟一個社會,跟他人的公益心關聯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本身就不應該被納入這樣一個公益慈善的範疇。

全社會慈善文化的建立還是不夠,我更加吃驚的是什麼呢?在美國4100億美元的捐助裡面,個人和家庭佔了70%,基金會佔了16%,遺產的捐贈佔了9%,公司佔了5%,這裡面所指的公司不是基金會形式而是公司另外的捐助。相比美國,中國目前的慈善公益事業由企業承擔的比重不低,我們的企業走得不慢,但是這個社會真正的長治久安還是有賴於全社會的文化和支持。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三個觀點就是,從我多年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各種各樣的企業基金會,現在有一些新的動向。

上個世紀,以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為標誌,整個公司建立了賺錢需要多大本領和花錢需要多大本領的制度之後,基金會蓬勃發展。但是在最近的十幾年,我們看到了一些新的方向,在專業化、細分化、持續化的歷史演化過程中,現在有一些新的情況。

第一個就是把企業家的創新精神用到基金會的整個運營裡。在這個方面最為典型的案例應該還是今天最大的企業基金會,比爾·蓋茨和梅琳達發起催化式的慈善來整合全球的資源,包括政府、世界銀行、各個國家解決疫苗問題相關的企業,包括很多的發明專利。比如說運疫苗,在這個過程中還以國家的信用為擔保,在世界銀行發行了專門的債券,又能夠集聚比較大的需求,所以在和供應方藥廠談價格的時候可以得到更低的價格。整個過程已經解決了數以億元計的非洲兒童的疫苗問題,事實上,基金會的行為變成了為解決重大問題而集聚全球資源的充分具有創新性的行為。這樣的方向,在我看來是非常有前景的,也是能夠使企業基金會不同於別的類型基金會的重要特徵。

第二個,從運作角度看,現在的企業基金會越來越強調專業化。今年我也去了舊金山洛克菲勒慈善基金會做了一些研究和交流。這個基金會基本上盈虧平衡,主要做的工作是幫助大的企業,幫助一些企業的創始人去建立基金會。它有一套非常專業的定位,實施績效評估等體系,所以我覺得,在某種意義上基金會跟經營企業一整套專業化的工具也越來越接近。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看到一些新的現象。比如說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成立陳·扎克伯格慈善倡議機構,為什麼要註冊這個有限公司?因為他要進行投資,所以一個非常新的現象是慈善基金跟投資的關聯。

那麼為什麼要進行投資?因為他認為很多的落後地區,像印度的農村要解決教育問題,需要有一些特別好的老師,用互聯網工具做成app,然後來進行推廣,投資就能夠幫助他更好地成長。

所以無論是ebay創始人做的工作,還是這樣的組織所做的工作,又把基金會跟商業化的力量結合在一起。但是商業化的初心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幫助弱勢群體去達成他們過去做不到的事情。

我認為,未來企業基金會的發展,恐怕要更多地用創新的思路,用企業家的精神,包括跟一些投資結合才能打開新的天地。

我們的社會土壤更有利於基金會的發展,但是我們的企業能不能把它當成自己戰略性的使命,能不能用創新的精神去驅動更多的社會資源來真正解決社會的問題,還有很多挑戰。在機會和挑戰並存的背景下,像第一財經這樣媒體背景的公益基金會,也可以發揮更進一步的作用。雖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但社會沿著商業競善的目標一定會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