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憶金庸:不是武俠作家而是小說家 無學者之名卻有學者之實

據香港媒體報道,當代知名武俠小說家金庸昨日逝世,享年94歲。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採訪了幾位金庸的研究者與資深讀者,聊了聊他們眼中的金庸其人其作。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和孔慶東都對金庸在小說藝術上的成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他們看來,金庸的作品不應該被限定在武俠小說的框架裡,他是一個小說家,而不僅僅是一個武俠小說家,作為小說家的金庸還未得到學界足夠的重視,其作品的文學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徐岱則指出,金庸之所以能寫出這麼多出色的文學作品,是源於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他雖然沒有學者的名分,卻有學者的身份,他對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可與李白、杜甫比肩。資深金迷、公眾號“六神磊磊讀金庸”的作者王曉磊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悲憫是金庸作品的底色,金庸對他筆下包括東方不敗、遊坦之在內的每個人物都懷有一顆悲憫之心,這一家國情懷和悲憫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價值觀。

陳平原:金庸作為小說家的面向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主要從兩個方面評價了金庸作品的意義。首先是在通俗文學的意義上,金庸武俠小說的讀者之多超乎人們的想象。“2016年香港舉辦了一個‘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收到的投稿有將近一萬篇,是全世界各地的金迷寫的。作為評委,我很驚訝,我才知道有這麼多人熱愛金庸,談起金庸來他們熱情洋溢。投稿者來自各行各業,有政府官員,也有普通工人,最後獲得一等獎的是一個盲人,他通過聽金庸的小說走出了生活的陰影,所以最後我們把一等獎頒給了他。這足以說明,全球範圍內有多少華人喜愛金庸的小說,這是出乎我意料的。”

众说纷纭忆金庸:不是武侠作家而是小说家 无学者之名却有学者之实

第二個方面是金庸的作品作為小說的意義。陳平原指出,金庸再三說他不喜歡被稱為武俠小說家,他說自己是個小說家,因為一說武俠小說家,就很容易把金庸“限制在某個類型裡,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晚清以後,中國的小說家更強調向西洋小說學習,而金庸更多地接受了中國的寫作傳統和趣味。金庸曾說:“很多人用中文寫外國小說,我是用中文寫中國小說。”因此,在小說藝術的探索方面,金庸值得我們認真審視與思考。陳平原說,“換句話講,我們不能把金庸的作品簡單地當做大眾文化。雖然在大眾文化層面他特別成功,發行量大、有大量的電影電視演繹,也因此在華語世界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可我更希望人們把他當做一個小說家來看待,更多地來探討從傳統中國土壤中走出來的金庸意義何在,這一點,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予以足夠的關注。雖然現在金庸的作品發行量越來越大,國外也開始翻譯他的作品,有關他作品的學術會議也開了好多個,但金庸作為小說家這個面向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孔慶東:二人心有靈犀,《金庸評傳》最受金庸本人肯定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著有《金庸評傳》)在接受界面文化採訪時表示,他和金庸先生的私交併不多,就是一起開會一些會,參加過若干活動。“但我所撰寫的《金庸評傳》在各種金庸研究的著作中,是金庸先生本人最為首肯的。”孔慶東講到,“雖然年紀差很多,但我們算是心有靈犀,互相非常理解。”

孔慶東回憶說,他最後一次見金庸先生已經是至少五年之前,“他年事高了之後,就不再出門,我也不再打擾他。但我本來還打算,在明年,也就是他95歲的時候,在北大再開一次金庸小說研究課。我已經跟學生宣佈了,沒想到他今年就去世了,對我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難過的事情。”

众说纷纭忆金庸:不是武侠作家而是小说家 无学者之名却有学者之实

關於對金庸小說的評價,孔慶東表示,簡單地說,金庸的作品不能用武俠小說來概括,其小說的意義絕不限於武俠小說,放在人類所有的文學創作中來看,金庸也是當之無愧的一流的文學大師。在他看來,“金庸作品的意義還沒有被充分地挖掘出來,還會在以後的歲月中不斷地被人們關注到,他的文學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真正的瑰寶。”

另外,孔慶東還談到,金庸和北大有著很深的淵源:一方面他是北大名譽法學教授;另一方面他也是在北大中文系讀的博士,算是北大的校友,後續北大應該會舉辦相關的紀念活動。

徐岱:金庸對中國文化貢獻巨大,可與李白杜甫比肩

徐岱是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著有《俠士道:金庸小說與中國精神》一書,在金庸擔任浙大的兼職教授和院長期間與他有過較多交往,在金庸辭去院長之職後,兩人也保持了不錯的私交。徐岱最近一次見金庸是在前年,當時金庸的身體並沒有太大問題,“能吃能睡,但是整個精神狀態已經不太好了。”在此之前的一次見面是2014年,當時已90歲高齡的金庸仍在讀書,並有著一份寫作計劃。

众说纷纭忆金庸:不是武侠作家而是小说家 无学者之名却有学者之实

在徐岱眼中,金庸是一個善良而優秀的人,“他能寫出這麼好的作品是源於他對人文歷史有很深刻的研究,因此他雖然沒有學者的名分,但卻有學者的身份。他既是一名偉大的作家,也是一名傑出的學者。”此外,從金庸的談吐、對歷史人物的評點以及對弱勢群體的關切中,徐岱也感到,他是一個有大智慧和難得的正義感的人,不然也寫不出這麼好的小說來。在徐岱看來,金庸是能與李白、杜甫比肩的當代文化英雄,是對中國文化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六神磊磊:悲憫是金庸的底色,他奠定了我的三觀

在得知金庸去世的消息後,六神磊磊在自己的公眾號“六神磊磊讀金庸”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再也沒有後臺了》的文章,回憶他閱讀、瞭解、追隨金庸並最終一再錯過、沒能見面的心路歷程,文章閱讀量很快突破10萬。在接受界面文化採訪時,六神磊磊談到,他第一次接觸金庸的作品不是通過閱讀原著,而是看連環畫和電視劇,看完《天龍八部》和《射鵰英雄傳》都不知道作者叫做金庸,只知道很好看、很精彩。他讀的第一本金庸小說是《神鵰俠侶》,“當時在英語老師家裡補習,同學在看,我就把它拿過來了,那種感覺就是——世界上有這麼好看的小說!(讀進去的感覺)就比談戀愛時想念對方的感覺還要強烈,晚上通宵睡不著,輾轉反側,想爬起來把書看完,但月光又不夠亮,第二天才能看,太痛苦了。而後來慢慢成長,閱歷增加,每次回去翻看金庸的書,都會恍然大悟,哦,原來還有這樣我沒看出來的地方,每次重讀都有新的體會。”

众说纷纭忆金庸:不是武侠作家而是小说家 无学者之名却有学者之实

談到為什麼會開“六神磊磊讀金庸”這個公眾號,他說當初做微信號是為了好玩,想到可以有幾百個金庸迷一起看,一起討論金庸書裡的小細節就很開心。“最初這個公眾號的簡介還叫‘帶你去看書裡的小細節’,後來寫著寫著,因為自己也是記者,關心的事情比較多,看見什麼都想說幾句。但是我的號又叫‘讀金庸’,就只能往金庸上靠,就形成了這種(借金庸故事書寫現實的)風格,並非有意為之。”

談及金庸對自己的影響,六神磊磊表示,可以說是金庸奠定了自己三觀的底色,這一底色來自他書中的兩句話——一句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講的是家國;第二句是明教教歌裡的一句話,“憐我世人,憂患實多,”講的是人道,是他對世人的一種悲憫,“一個了不起的作家才會有這種悲憫。”在六神磊磊看來,金庸對他筆下的所有人物都懷有一種悲憫,不光是被秒殺的小人物,不光是戰亂中被荼毒殘害的民眾,而是對每一個人。無論是被複仇扭曲的人,比如林平之、遊坦之,是被愛情扭曲的人,比如何紅藥和阿紫,還是被權力扭曲的人,比如任我行、東方不敗……金庸對他們都是心懷悲憫,這是他的底色。

六神磊磊最後表示,自己與金庸在現實中素不相識,“他也不認識我,我也無緣看見他,說什麼都顯得臉皮很厚,我們之間真正的關係就他是養活我的關係。另外,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他的學生,用武俠的話說算不算他的傳人。很想問一問他,但是永遠沒有答案。”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