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大規模“拉黑”承包商,這種類型石油企業要小心了

油價持續上漲,石油行業已經回暖了嗎?目前看來,這一過程似乎並不顯得那麼一帆風順。


文 | 石油Link

(更多深度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石油Link)


10月30日,中石油對外宣佈,為降低生產經營作業的安全風險,在近日開展了大規模外部承包商清理工作,被清退的企業達到了225家。

中石油方面還表示,與以往外部承包商清理多集中於工程建設領域不同,本次清理範圍擴大至工程技術服務、檢維修等各類集團公司系統外的在用承包商及隊伍,以及納入企業承包商准入庫中的各類外部承包商及其隊伍。

中石油這一舉動儼然釋放出信號,儘管油田的作業量在增加,廣大油田服務企業仍舊不可懈怠。因為一方面,未來市場對服務商能力和管理的要求在持續提高,另一方面,油田服務市場可能仍舊存在難以緩解的產能過剩。

◆◆◆

低端企業面臨淘汰風險


在2018年,全球油田服務市場呈現明顯回暖跡象。

在中國國內,中油油服在今年前8個月,鑽井尺數近2000萬米,比2016年增長了近33%,且連續3個月鑽機動用率達到97%。而今年上半年,中石化油服國內鑽井工作量增長170%,實現4年來首次扭虧為盈。

在國際範圍內,斯倫貝謝今年前三個季度淨利潤達到31億美元,哈里伯頓今年前三個季度淨利潤則達到9.89億美元,均創了近年來最好水平。

儘管越來越多樂觀情況出現,但油服市場仍舊有諸多因素值得警惕。

首先,技術和管理能力較弱的企業,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中石油此番大規模清退不合格承包商,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這一點。

在過去幾年時間中,為了實現成本降低和運營升級,不少石油公司加速了市場化建設進程,引入了越來越多外部承包商和隊伍。中石油發佈的數據顯示,其外部承包商作業人員已達到63萬人。

而與此同時,石油公司對承包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在安全管理方面,中石油除了清退不合格承包商,從10月1日起,還正式施行了新出臺的措施,強化對外部承包商的管理,其標準更高,監管更嚴。

同樣,油氣公司在對服務商作業能力方面,要求也在提高。

從中國陸地範圍內看,目前油氣上產最迅速、產量最大的地區,主要為四川、新疆及鄂爾多斯盆地。

這些地區的油氣開採項目,多涉及到超深井鑽探、緻密油氣藏開發,這對相關服務商的管理水平和技術能力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並且在近年來,越來越多油田為了實現生產效率的提高,大力發展油田數字化等新興建設,這對很多傳統服務項目將形成替代。

所以面對這一趨勢,油田服務加速自身產能升級是極為必要的。

◆◆◆

警惕油服產能過剩


不難發現,中石油加強對承包商的安全質量管理是中石油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之一。這也預示著,油田服務市場的產能過剩局面短期內恐怕還難以緩解。

在2018年,中石油、中石化、中國海油紛紛提出要推動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中石油已明確將在“業務發展”“發展動力”“發展基礎”“運營水平”四個方面實現高質量,其中“發展基礎”主要指安全環保方面。

這意味著,三桶油將更注重業務質量的提升,而不會因為油價的回升而一味追求規模化擴張。所以油田服務市場難以跟隨油價回升而完全復甦。

實際上,不僅僅在中國,全球範圍內來看油服市場的將來亦是如此。

能源研究機構Rystad Energy在今年8月發佈的研究結果顯示,要到2024年,全球油服市場的規模才可迴歸到2014年水平。

有研究數據表明,目前主要石油公司生產成本之所以下降,有60%貢獻來自鑽機日費、原材料及油服供應等費用的下降,這正是油服產能過剩的體現

為了應對這一局勢,在2018年,全球主流的大型油服公司,不僅沒有大幅擴張業務,反而選擇剝離了一部分業務,以追求更穩健的業務發展。

例如世界第一大油服公司斯倫貝謝,就在2018年1月宣佈退出海上及陸地地震採集市場,並將旗下WesternGeco產品系列轉型為一項輕資產業務。分析人士指出,斯倫貝謝退出這一市場,和競爭激烈、利潤空間低有莫大關係。

另一家大型國際油服公司威德福(Weatherford),近來也出售了不少非核心業務。在10月,威德福宣佈以2.5億美元價格出售了旗下實驗室業務;在今年7月以2.88億美元價格出售了其在中東的陸地鑽機業務;此外在2017年底,這家公司還以4.3億美元出售了其與斯倫貝謝的壓裂合資項目。

這些國際大型油服公司尚且在業務瘦身,並聚焦於提升核心業務能力。對其他的油服公司而言,警惕低端產能過剩,注重核心競爭優勢的提升則更是勢在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