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決不讓一湖清水在我們這代人手裡失去

雲南:決不讓一湖清水在我們這代人手裡失去

蒼洱風光

8月2日,雲南省委書記、總河長、撫仙湖省級湖長陳豪率隊深入撫仙湖保護區,檢查保護治理及區域規劃建設等工作。陳豪一行一路走一路看,詳細瞭解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土地流轉休耕輪作、撫仙湖一級保護區內企事業單位退出及生態修復等情況。

這是作為省級湖長的陳豪第3次來到撫仙湖,對這裡的生態保護工作望聞問切,開出對症的良方,併力促落地。他強調,決不讓一湖清水在我們這代人手裡失去,而且要薪火相傳,把這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雲南省省長阮成發以省級副總河長和洱海省級湖長身份,先後3次到洱海巡湖指導,研究部署洱海搶救性治理保護工作,督促屬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大工作力度。他要求,要千方百計、爭分奪秒抓好洱海保護治理。

從2017年4月雲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雲南省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實施意見》以來,全省河長制工作深入展開。雲南省委、省政府以主要負責人帶頭履行河長職責的實際行動,號令全省各級各部門切實扛起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按照“保護第一、治理為要、科學規劃、綠色發展”的總體思路,深入推進以高原湖泊為重點的水環境綜合治理,不斷增加良好生態帶給百姓幸福生活的獲得感。

健全體系促進履責

為高原江河湖泊撐起保護傘

2017年年底,雲南全省7127條河流、41個湖泊、7 103座水庫、7 992座塘壩、4 549條渠道全部設立了河長,比中央要求的時間提前一年,並且河長制6項配套制度全部出臺。

雲南大力度、高速度推進河長制工作,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雲南“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必然選擇,也是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雲南境內有長江、珠江、紅河、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和牛欄江,以及滇池、洱海、撫仙湖、程海、瀘沽湖、杞麓湖、星雲湖、陽宗海、異龍湖等九大高原湖泊,雲南的好山好水不僅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更是雲南各族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

“生態環境是雲南的寶貴財富,也是全國的寶貴財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護好。”牢記總書記的囑託,雲南省委、省政府把全面推行河(湖)長製作為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重要抓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和建設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舉措來抓,先後9次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常務會會議,以及全省全面推行河長制電視電話會議、省河(湖)長制領導小組暨省總河(湖)長會議等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和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工作。

短短几個月,雲南河長制工作全面落地。省、州(市)、縣、鄉四級河長制工作方案,以及省、州(市)、縣、鄉鎮、村五級河長體系全面構建。同時,以省、州(市)、縣黨委副書記擔任總督察,人大、政協主要負責人擔任副總督察的三級督察體系全面建立。

雲南河長制工作最明顯的亮點在於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不僅擔任總河長,還親自擔任河長。“省委書記陳豪是撫仙湖的湖長,省長阮成發是洱海的湖長,這兩個湖在雲南屬保護治理任務最重的河湖。”雲南省水利廳河長(湖長)制工作處處長李伯根介紹說,雲南共有16名省級河長。

“行之以躬,不言而引”。領導幹部帶頭履行河長職責,引領全省上下樹立了一面生態大旗,凝聚了各級各部門的力量,以堅定的決心、先進的理念、明晰的規劃、高效的舉措,投入河湖生態保護工作,讓彩雲之南的山更綠、水更清。

記者從雲南省河長辦提供的一份資料中瞭解到:全省67 928個河(湖)長全面開展巡河、巡湖,已成常態,截至9月底各級河長巡河、巡湖共計80.5萬人次,其中省級河(湖)長巡河、巡湖48人次。

雲南:決不讓一湖清水在我們這代人手裡失去

聯合執法打擊非法捕撈

堅持責任導向

推動從“要我治理”走向“我要治理”

“2018年是河長制湖長制見行動、見成效的關鍵一年,我們按照目標倒逼、問題倒逼、責任倒逼的思路,採取一系列措施,全面增強打好水汙染防治、水生態保護攻堅戰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深入抓好雲南河長制湖長制工作。” 省水利廳廳長、省河長辦主任劉剛對雲南河長制工作充滿信心。

作為推動河長制工作的重要舉措,雲南省凝聚全社會的力量積極加入,其中各級人大、政協的督察督辦便是一項重要措施。

今年5月3日,雲南省委督查室向省河(湖)長制領導小組提供了《關於撫仙湖保護治理有關工作推進情況的督察報告》,反映水質保護和項目推進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建立保護治理長效機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等建議,得到相關領導和部門的高度重視,為下一步撫仙湖的保護治理工作提供了參考。

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是河長制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省人大監督為主。“人大是立法機構和監督機構,九大高原湖泊都已出臺保護條例,但過去落實並不到位。由人大承擔督察責任,有利於推進依法治水。”李伯根介紹說,這樣的安排不僅是基於河長制工作的需要,人大通過督察,未來對於法律與現實的對接將更加有力。

督察無疑能夠壓實河長的責任。在雲南,督察督辦工作與河長制工作幾乎同步,有的還聯合媒體明察暗訪。據統計,2017年,全省共進行督導檢查4 522次。今年又加大督察督辦力度,省人大、省政協每月督察一湖一河,各級人大、政協也開展同級督察督辦。各地還聘請“學生河長”“市民河長”等義務監督員,落實社會監督。

建立健全各級河(湖)長述職、問責制度,不斷推動河(湖)長責任制的落實。“對河長制工作不僅有要求、有部署,還要有回應。述職結果向社會發布,接受群眾監督。” 李伯根說道,通過述職,可以清晰地展現河長制工作到底做得怎麼樣,無形中會激發各地保護生態的自覺,落實各項舉措。

“誰汙染,誰治理;誰汙染,誰補償。”隨著生態補償金繳納越來越高,昆明通過“扣錢”方式,倒逼各相關區和管委會加大出入滇池河道的汙染治理力度,遏制跨界水汙染。

入滇河道水質好了,滇池水才會變清。但不容忽視的是,在上下游間,水質汙染成了一本“糊塗賬”,上游向下遊排汙的跨界汙染成了河道治理“頑疾”。

2017年4月份,昆明啟動實施了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制度,即昆明以各區和管委會之間河道交界斷面及入湖(庫)口斷面作為考核斷面,以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三項汙染物作為考核指標,超標的,按照具體的標準繳納生態補償金;考核斷面出現非自然斷流的,按照每個斷面每月30萬元繳納生態補償金;未完成年度汙水治理任務的,按年度未完成投資額的20%繳納生態補償金。

上游汙染下游,上游就要付出代價,這一合情合理的措施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2017年4至12月,滇池流域相關區和管委會共向市政府繳納生態補償金4.29億元,這筆鉅額資金將用於62個滇池保護治理項目。

河長要盡責,機制來保障。督察督導、年度述職、生態補償,以及考核問責等機制,推動地方黨委、政府和相關單位從“要我治理”向“我要治理”轉變,為河湖生態保護提供了正能量。

以目標為遵循

倒逼保護治理措施加快實施

實行河長制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汙染、修復水生態,最終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最直接、最見成效的途徑就是河湖治理。

早在實行河長制初期,雲南各地就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瞭如火如荼的“雲南清水行動”,帶來了看得見的河湖生態環境變化。

陽宗海流域開展了清河專項行動,清理垃圾8 025噸、河道清淤3.824萬噸。在水汙染防治方面,全面清查沿河固體廢棄物堆放貯存、傾倒和填埋點,嚴肅查處違規傾倒廢菜葉等行為,完成19個沿河堵口截汙工作。

杞麓湖流域推進汙染源頭治理行動,關停28家地條鋼企業、7座小水泥窯及34家小造紙廠,搬遷企業54戶。湖泊周邊18個村莊生活汙水和垃圾集中處置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建成規範化養殖小區5個,依法取締禁養區內的404個畜禽養殖點。杞麓湖水質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入湖汙染物總量基本得到控制,主要汙染物指標呈穩中有降的態勢。

今年7月17日,雲南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提出“努力把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目標,對河長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把雲南建成中國最美麗省份,全省水利系統將堅持目標導向,紮實推進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劉剛說道。

省水利廳制定的《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三年行動計劃》中,明確了撫仙湖、瀘沽湖水質穩定保持Ⅰ類,洱海、程海、陽宗海水質保持穩中向好,滇池、星雲湖、杞麓湖、異龍湖富營養化水平持續降低的總體目標。未來將“一湖一策”,分類治理。

為此,雲南省將推進湖泊水域空間管控,劃定湖泊水域功能空間,嚴格管控湖區各類活動,規範涉湖項目管理,推進湖泊岸線管理,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加大農業農村面源汙染治理,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確保2020年,九大高原湖泊水質達到國家考核要求。

8月3日,雲南省委書記陳豪簽發第3號總河長令,在全省範圍內部署開展“清四亂”專項行動。其目標是全面摸清和清理整治河湖管理範圍內亂佔、亂採、亂堆、亂建等“四亂”突出問題,發現一處,清理一處,銷號一處。在專項行動基礎上,不斷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護長效機制。

按照時間節點要求,“清四亂”專項行動要在2018年年底見到明顯成效,2019年7月1日前全面完成任務,河湖面貌明顯改善。目前,雲南省各地正在按照總河長令要求,加快實施各項保護治理措施。

河長制,河長治。有67 928個河(湖)長守護,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必將持續普惠萬民、蔭及子孫。七彩雲南,也必將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歷史使命,交出一份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的時代答卷。

雲南:決不讓一湖清水在我們這代人手裡失去

開展清河行動

來源:中國水利報2018年10月3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