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看見自己:24個問題兒童,24種與孩子相處的方法

文 | 餘力

首發 | 松雀童書



為什麼我們經常忽略發生在孩子和自己身上的、大大小小的問題?而且還認為這些問題與自己無關?除非孩子的問題已經嚴重到阻礙正常的人際關係了,我們大人才去尋找解決辦法。這樣做,有時候已經晚了。如果大人早點認識到自己,認識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就不會讓孩子受到那麼多折磨了。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24個問題兒童,24種與孩子相處的方法

有很多心理學和養育小孩的圖書都會很多地談論如何正常地養育孩子。會提及兒童每個成長階段的主要特徵,要注意什麼,出現問題了如何面對等。還有一種圖書是完全針對“問題兒童”而出現,比如我手邊這本《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它不是普及育兒知識,而是讓養育孩子的成人發現在“問題兒童”身上發現和反思自己,進而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本書作者布拉夫曼(A.H.Brafman)是英國的一位醫學博士,也是一位心理諮詢師。50多年來,他一直負責五歲以下幼兒及其家長的每週見面會。每週見面,給有需要的兒童和家庭提供具體而有效的指導。他特別倡導:良好而親密的家庭關係是讓孩子成長的重要保障。出版作品還有《圖畫的語言:心理諮詢新發現》《打開心結:如何與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

這本書一共收錄了24個“問題兒童”的案例,並配有“問題兒童”自己畫的圖畫,以此來探索“問題兒童”的“問題”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每個“問題”在父母那裡都會被聚焦、被放大,然後“問題”真的變成問題了。布拉夫曼通過自己作為心理諮詢師的實踐,很多“問題”在他那裡迎刃而解。他通過觀察“問題兒童”的圖畫讓孩子們打開心扉,有時候甚至只是幾句交談,都能起到不可思議的效果。

丹尼爾:十三個月,見人就咬。【對父母的真實期望感到困擾】

傑里米:三歲半,便秘。【爸爸媽媽不同的態度,給孩子帶來了情緒困擾】

安德魯:八九歲,大便失禁。【常看到父母激烈爭吵,擔心父母離婚】

亞歷克斯:十歲,夢遊,顫抖,夜裡驚醒。【從照顧者那裡習得,希望被照顧者理解】

曼迪:十二歲,持續九年的髖部疼痛。【敏感的髖部來自父母的焦慮,需採取更積極的方式回應】

其他問題詳見《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


一、孩子的焦慮到底是什麼?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24個問題兒童,24種與孩子相處的方法

孩子的焦慮,他們往往會通過在大人看來很不理解的、甚至是怪異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自閉、暴躁、咬人、嘔吐、尿床、夢遊等。這些現象都被人們視為問題。可是要探究其原因,往往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些問題在成人看來是一種病,一種自己無法面對和處理的問題。他們首先會尋求醫生的幫助,以為是身體的疾病,可是往往適得其反,尋醫問診不僅沒有減輕孩子的症狀,反而加重了他們的負擔。

孩子到底焦慮和恐懼什麼呢?孩子的心思和想法是否被允許表達?孩子的表達是否被輕視甚至忽略?作為父母、老師和醫生的大人是否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這些“問題”?大人是否也反思過自己的情感、行為和習慣對孩子的影響?

當我們不停地回顧過去,不停地去反問自己,不斷地去找到孩子出現“問題”的原點時,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問題都是可以找到原因的。

丹尼爾,十三個月,見人就咬。因為父母對待咬人這件事的態度不統一。父親覺得千萬不能讓孩子認為這個世界的規則就是投降和順從,而母親覺孩子應該控制自己的慾望,並且承認別人也有實現願望的權利。因此丹尼爾的咬人行為在母親那裡被認為是一種個人攻擊,這種攻擊侵犯了別人的權利。可是父親則相信,既然他的兒子沒有其他可利用的武器,那麼咬人就是一種自我保護和自我主張的手段。這種矛盾的教育在孩子那裡看來,根本無所適從。因此他只能通過“咬人”這種很怪異的方式表達出來。

傑里米,3歲半,便秘。父母和醫生的解讀這種現象是一種心靈創傷,因為孩子的爸爸在異地工作,所以孩子希望通過不排便來引起大人的注意。可是布拉夫曼接觸後發現,雖然傑里米講話不很清楚,但是他能通過畫畫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要。他畫了一個怪獸,中間畫了一些曲線表示怪獸的“肚子”,最下面是一個門,不讓任何東西出來。傑里米通過畫畫的方式,把自己的困惑和害怕表達出來了。而且這種表達得到了布拉夫曼的正確解讀。傑里米的“問題”得到了解釋,他之後上廁所完全沒有問題了。

可以看到,孩子的焦慮往往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家庭的氛圍和無知的大人造成的。孩子分擔或“繼承”了大人的焦慮,可是大人卻不知道,或者不願意提及。可是一旦成為嚴重的“問題”時,大人還是需要放下自己的姿態,去與孩子一起尋找焦慮的源頭。


二、如何與孩子聊他們的焦慮?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24個問題兒童,24種與孩子相處的方法

孩子的困惑和焦慮需要得到合適的宣洩,而作為他們身旁的大人,也要做好協助工作。最忌諱的事情是一旦出現問題就大驚小怪,把原本不是很嚴重的事情變得真的嚴重起來了。

與孩子聊他們出現的各種困惑、焦慮甚至恐懼時,大人需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傾聽者和觀察者的位置。如果能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裡話,這樣的親子關係就會讓很多問題消失在萌芽狀態。

書中提到快滿九歲的安德魯,他大便失禁差不多三年時間了。這個“問題”在兒科醫生、治療師和父母那裡都被視為一個難題。布拉夫曼通過與安德魯的媽媽聊天發現,這位媽媽其實對孩子的自我感覺一點都不瞭解。而且安德魯的爸爸習慣於發號施令,對孩子的說話和反應總是插入他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

安德魯真正在意的是自己三年前就去世的爺爺。爺爺是安德魯的偶像。他總是把很多時間傾注在安德魯身上,而且他們都很喜歡飛機模型。直到爺爺去世前的最後一週,安德魯還在跟爺爺一起製造飛機模型。當問及安德魯對爺爺去世有什麼感覺時,安德魯說:“悲傷,非常悲傷。”當他看到震驚的父母時,他又補充道:“我沒有表現出來……我只是在自己的房間裡才悲傷。”而且安德魯的父母沒有讓安德魯去參加爺爺的葬禮和火化。

這些事情加劇了安德魯的悲傷,只是他沒辦法,甚至是沒機會用語言把這種悲傷表達出來。如果安德魯被允許去參加火化和葬禮,那麼他對爺爺去世這件事就能坦然接受。隨著安德魯畫完這幅畫,聽完布拉夫曼的解釋,他似乎如釋重負。儘管他的父母覺得這種解釋不可思議,他的爸爸還懷疑地問:“你真的這麼認為?”可是安德魯很確信地回答:“是的。”

如果不是布拉夫曼去創造讓安德魯表達自我的機會,創造讓安德魯路的父母去回首往事的機會,安德魯的父母根本就無法知曉“問題”到底是什麼?“問題”的原因到底在哪裡?他們可能覺得這就是一種病,一種他們都不願意談及的病。更嚴重的是,他們從來不給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機會,以致於大便失禁了三年。


三、大人自己的問題怎麼辦?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24個問題兒童,24種與孩子相處的方法

在布拉夫曼24個“問題兒童”案例中,都是與大人的忽略和焦慮有關。

如果一個孩子常常看到父母激烈爭吵,他怎能沒有焦慮呢?如果是一個離異家庭,孩子無論跟著哪一方,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如果父母一方再婚,婚姻中問題重重的話,孩子在這樣環境中的成長必然會有很多情緒和心理上的困惑。

如果父母一方有暴飲暴食的現象,如果家裡有親人去世或者患病,如果父母過度保護或者過度焦慮,如果父母期望過高……

這麼多“如果”並不是沒有發生,而是該書作者布拉夫曼真實遇到的案例。每個身處案例中的孩子都成為了“問題兒童”。儘管這些“問題”解決起來看上去不是那麼難,孩子畫一畫,跟孩子聊一聊,可是哪怕這麼容易的事情,在很多父母那裡變成了一種負擔、一個難題、一個嚴重的問題,甚至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

比如,十歲的亞歷克斯經常夜裡驚醒,還有夢遊和顫抖的現象。亞歷克斯的父母離婚了,他的媽媽跟新伴侶一起生活,而且又生了一個孩子。亞歷克斯經常回去外公外婆家待上幾天。亞歷克斯的爸爸獨自生活,有過許多女朋友,他跟亞歷克斯的關係並不怎麼親密。

亞歷克斯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對自己症狀的時間和地點記得清清楚楚。比如他全身肌肉顫抖時,他去找爸爸,可是他爸爸的臥室的門鎖起來了,他不敢敲門也不敢叫醒爸爸。他在外公外婆家時出現了夢遊,他會走出臥室,在過道里走來走去。不過,外公小時候也有夢遊和顫抖的經歷,他擔心亞歷克斯遺傳了這些疾病。

亞歷克斯真的陷入了一種被“疾病”包裹的環境中,他甚至相信自己真的出現了什麼問題。當他們聽從布拉夫曼的建議後,把這些“焦慮”變成一種積極的激勵行為後,亞歷克斯每天晚上都能好好地睡在自己的床上。

面對這些不可迴避的問題,布拉夫曼在序言中對大人的態度給了很多建議,而且都是容易操作的:

治療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和父母明白他們陷入了怎樣的困境以及為什麼會深陷其中。許多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得了某種嚴重的生理疾病,所以一直等到這種誤解徹底消除,他們才能幫助孩子去認識自己恐懼的原因,並且知道自己的症狀正是源於這種恐懼。孩子的身體症狀是其內在情感困擾的外在表現。因為孩子無法克服自己的焦慮,於是通過外部症狀來尋求幫助。

布拉夫曼特別提到,要真正消除這些“問題”,孩子和大人之間的關係非做一些改變不可。除了孩子自己要意識到自己焦慮的原因,大人要給孩子機會去表達自己的焦慮,並儘可能地與孩子一起去積極地面對這些“問題”。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24個問題兒童,24種與孩子相處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