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月餅起源於何時?

中秋節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月餅起源於何時?

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月餅起源於何時?

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們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而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話之一,演繹著農業時代人們把月亮作為一種神對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

傳說到了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舶來品而叫做胡月餅餅,是楊貴妃中秋吃胡餅看到月亮時,心血來潮說就把胡餅叫做月餅吧,於是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楊貴妃了。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月餅起源於何時?

我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並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圓的象徵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

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民國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可以想見,在歲月的更迭變遷之中,月餅已經普及得相當廣泛了。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月餅起源於何時?

今天,中秋節總是與國慶長假不期而遇,是家人團圓的好時機,所以人們愈加重視,設宴賞月,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