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知興:這一批中國老闆,為什麼慌成這樣?

點擊題目下方泰山管理學院 訂閱小而美管理雜誌

肖知兴:这一批中国老板,为什么慌成这样?

肖知興,90年代初在中國人民大學,原本抱著“應付”的心態,讀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後來卻在諾基亞的工作中發現管理的樂趣,一步步走上了管理學者之路。

他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博士、西方管理學泰斗明茨伯格的門生。20多年來,不只埋頭企業管理的學問,回國後更是長年與企業家打交道,並於8年前創立了國內最早的私董會之一(領教工坊),如今已是管理諮詢行業公認的“大腕”。

而作為一名管理學者,他不得不像大多數同行一樣,直面一個職業層面的尷尬——經常被老闆們或明或暗地恥笑,“生意都沒做過,你懂什麼管理?”。

對此,肖知興有著清晰的認識,在理論與實踐之間鴻溝上,在東西方文化的隔閡上,持續死磕管理這個“鬼東西”,“人生三萬天,我們只能對準一個方向去做功,才能在這個世界留下點痕跡,證明你曾經來過。”

口 述:肖知興

採 訪:葉正新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以下文字是他對中國老闆人性和權力本質的深刻洞察,我相信,無論是對於企業家朋友還是普通讀者,都會有不少啟發。

從事管理研究和教育行業二十多年,我最大的感觸是,管理作為“西學中的西學”,一般的老闆,真進不了門。

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創業的幾撥老闆,很多都是當時社會的邊緣人群,失業、落魄、沒地方去的,才會去創業。他們的家庭環境、學習底子是很薄弱的。

不僅這個人群對管理認知不夠,甚至一些受過好的教育的精英,也不知道管理到底是什麼。如果沒有深厚的人文修養,一般人是摸不到的管理的大門的。

但是,那個年代,朝天放三槍,就能掉下一隻鳥。你只要膽子大一點,運氣好一點,很多人都創業成功了。不幸的是,被這種成功包圍,他可能就失去看清自己的機會,覺得自己很牛很偉大,結果埋下非常可怕的“失敗種子”,而不自知。

01

中國老闆的3大“怪相”

怪相1:不斷重播的“內心劇場”

很多草根出身的創業者,小時候非常窮,又缺乏愛,被人冷落,而且沒有彼岸宗教和終極關懷,所以他做事情就是為了出人頭地,掙更多的錢來證明自己。

其實,證明自己是一件貌似高大上,實則很低端的事,背後不過是恐懼感在支配。

很多做企業的人,經常處於一種焦灼的狀態。好不容易把企業做到5個億,參加一次同學聚會,發現睡在上鋪的兄弟已經做到10個億,然後急了,哼哧哼哧到10個億,參加一個老鄉會,發現有個你平時最瞧不起的老鄉已經做到20個億……

你到溫州、晉江、汕頭之類的地方去,最偏遠的農村,都是7層樓、8層樓、9層樓,每家每戶都蓋得很高,但是沒人住,為什麼?攀比,是沒有盡頭的,你永遠處於一種煎熬的狀態。

楊絳說,人生這種名利圈,就像“蛇窟遊戲”,裡面有成千上萬條蛇,但只有一隻蛇能探出頭。

最後你會發現,這個遊戲幾乎沒有贏的可能。這是一個很殘酷的現實。

這種現象,有點像時光錯亂。我們很多人怕高考,成年之後一做噩夢就在那兒答題。第一代企業家,他們一做噩夢,就會回到那個極草根、極艱難的時代。這會約束他的行為選項,幾十年下來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其實完全沒必要這麼做。

心理學管它叫“內心劇場”,意思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在反覆上演兩三臺戲,有人一輩子演的是《我要證明給你看》;有人一輩子演的是《我不想被人管》……內心劇場往往源自童年的經歷,每個人上演的戲都不一樣。這是觀察人的蠻重要的一個維度。

怪相2:不是管理的“管理”

管理學,本質上是“西學”,背後是系統方法、法治精神和人文關懷。中國人恰巧在這三個方面比較薄弱,這就給我們真正接受原汁原味的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所以,我們經常會用一些不是管理的手段替代管理,還以為那是真正的管理。打個比方,哥們義氣,弄幾個親信在身邊,靠私人關係這種不是管理的東西。

企業管理,本質上就是比成本。你用這種“哥們義氣”的管理方法,剛開始成本低,但很快會上升到你不能承受的程度。而職業化的管理,剛開始成本看起來挺高,但它是良性的、可持續的。

所以,企業一定要在很小的時候(不到200人),植入真正的職業化管理的種子

中國管理好的企業都是這樣。萬科只有三四千萬年利潤的時候,深圳有塊地,轉手一買可以掙兩千萬,但王石最後放棄了,他覺得,“如果掙這個錢,大家就不會去幹活了”。阿里只有四五十人的時候,幾個明星銷售佔了40%的銷售額,因為違反價值觀,馬雲還是把他們“砍掉”了,把關明生(前阿里巴巴首席人力官)請過來做價值觀管理。

怪相3:迷戀權力的“災民心態”

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普遍有一種“災民心態”,對權力往往有一種非理性的、無節制的攫取的慾望。為什麼有這種心理?源自歷史上我們受過的天災人禍,它已經變成集體無意識,融入我們的血液,這是最可怕的。

打個比方,你帶家裡的老人出來旅遊,去酒店住,吃自助餐,最怕什麼?怕你們老人取餐的時候,取了一座山(的食物)回來,你告訴老人說,不用拿這麼多,吃多少拿多少。他一定給你“搬一座山”回來,然後浪費,被外國人恥笑。

因為這種“災民心態”,一些老闆內心最崇拜的就是權力,為什麼?因為天災人禍的時候,只有靠近權力,才能分到口糧,就這麼簡單。大家如果都走上迷戀權力的路,很多事情就變得非常尷尬、非常被動了。

最近,顧雛軍案、張文忠案、牟其中案等案件先後要平反,傳遞的一個信號就是:在法治的進程當中,中國還需要一步一步地慢慢往前走。

02

企業家自我修煉的3條路徑

我這幾年費了很大工夫去琢磨,怎麼讓老闆認清自己,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麼?後來就找到這三個詞:正念、良知、天命。

1、正念——自我察覺

正念(自我覺察)是情商的基礎,是領導力與組織能力的基礎,也是一輩子的功夫。

《老子》講:“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你覺察它,就可以管理它、控制它。

有的人,為什麼年紀大了,慢慢能控制自己的暴躁脾氣?本質上是他覺察力好,通過長時間的修“正念”,一出現該生氣的事,大腦轉一圈,然後再決定是不是要生氣。

比如任正非,他知道自己脾氣暴躁,不善於說討好人的話,所以他沒做董事長,而是安排一個會討好人的董事長,這不就好了嘛?他就是自我覺察的典型。

相反,自我覺察不好,就很麻煩。我經常舉例子,老闆人群裡頭,最難對付的是“自戀狂”,因為“自戀狂”會進入自我吹噓的狀態,屏蔽外部的所有信息。時間久了,他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所以最後轟然倒下。

2、良知——“目中有人”

良知,解決的是人際關係問題。它的本質在於你對他人的關注,你只有關注他人、欣賞他人、成就他人,才能真正讓大家喜歡和你在一起,才能讓團隊非常有戰鬥力。

有一次,任正非在北京吃飯,餐廳服務水平很低,任正非不僅不生氣,還反覆對陪同人員講,“不要對服務員那麼兇,她也不容易,那麼小的年齡,那麼低的工資,跑到北京來打工。”走的時候,任正非還特意給了她小費。

好統帥沒有不愛兵的,真正的大老闆,永遠“目中有人”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可做起來並不容易。這取決於你內心是否有溫暖的人格,能夠自己發出能量。

我認識這樣一位老闆,公司遇上了重大危機,他死活不願意認錯,總覺得是團隊害了他,說不出一句欣賞他人的話。他一直糾結:“我做製造業這麼成功,現在做一點‘高大上’的東西為什麼就不成功呢?”他不會去想自己的問題。

表象是要面子,本質上他是內心貧乏,沒有那種溫暖的自發能量,沒有那種不管面臨什麼艱難困苦都能繼續發光發熱的東西。

理論上,良知的形成應該是家庭佔一半,博雅教育佔一半。打個比方,很多企業家家境比較好,不是幹部家庭,就是知識分子家庭,他們往往能夠避免第一個瓶頸(原生家庭)。

第二個瓶頸(博雅教育),很多企業家就通過自己博覽群書,慢慢就養成比較好的三觀了。

小時候家境不好,又有閱讀障礙,不愛看書,實在不行的話,愛聽課、愛交朋友也行。如果各個方面都不太下工夫,那就麻煩了。

能夠跨過“良知”這個瓶頸的企業家,都是有智慧的人。這種人確實佔比較小,十個人裡面有一兩個人走出來,就不錯了。草根出身,如果童年有很溫暖的記憶,也有利於他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小時候就痛恨世界,那麼他跨越這個坎的概率就比較小。

3、天命——信仰驅動

天命是你的信仰,上天賦予你的使命。有了天命,你很自然能夠保持對人、對事、對組織的長久熱情。你不會跟別人比,也不會被那些攀比的情緒所困擾。

舉個例子,德魯克90多歲還下決心,每五年要把莎士比亞全集重讀一遍;他只用兩個手指頭打字,噹噹噹,噹噹噹……一生能打出34本書,人家對自我要求嚴格到什麼地步?

天命能讓人產生巨大的主觀能動性,西方各行各業的競爭對手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別人的競爭力到底源自哪兒。

企業家的天命,就是做好自己的企業。我經常打比方,企業和企業家,誰是“老子”,誰是“兒子”?如果你覺得自己是“老子”,企業是“兒子”,這個企業就麻煩了。

我接觸企業二十多年,很多長不大的“武大郎企業”卡在什麼地方?卡在用人上,老闆一米六,它僱的人都是一米五幾,沒一個人超過一把手。這個企業怎麼可能做大?

所以,應該反過來,企業是“老子”,你是“兒子”,你只不過是兄弟姐妹當中年紀最大、責任最重的那個人。當你對事業有了敬畏心,你在自我察覺和管理團隊的時候,就能解決相應的問題。

三者也是相互聯繫、相互支撐的:正念是起點,良知是過程,天命是終點。首先是自我認知,你才談得上接納自己,然後才談得上欣賞他人,然後才談得上發揮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這是一環扣一環的。

03

唯有對事業的熱愛

才能實現內心的自由

企業家最本質的特徵是,他們永遠不滿足於現狀,內心永遠燃燒著一團火,驅動他們冒險、創新、折騰、皮實、堅忍不拔。而這團火,有三種不同的燃料:

1)生存驅動:物質層面,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點;

2)恐懼驅動:社會層面,為了出人頭地,證明自己;

3)熱愛驅動:精神層面,每個企業家都不一樣,有的是工匠精神,有的是家國情懷,有的是宗教信仰。

三種“燃料”對應企業家的三種境界。真正實現內心的自由,前兩個階段一定要跨過去,脫離這種恐懼感。跨不過去,你的格局就小,內心就不充盈,沒有那種源源不斷的能量。

中國商界為什麼大浪淘沙,一撥一撥換得那麼厲害?關鍵就是,這些人沒有跨過第二個階段,他不可能一直堅持做下去,也不可能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命來做

。所以,這些人稍微有點錢,就去移民,就去搞投資,就找風口了。

於是你發現,慢慢地,企業家人群就換了一撥又一撥人。這也是中國企業家“各領風騷三五年”背後很重要的原因。

中國沒有彼岸宗教,缺乏熱愛驅動,這是很多企業家最薄弱的層面。但是,永遠有一少部分精英,他們在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也更容易做出不平凡的事業。

曹德旺把人生當成一場修行,“人生藉由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步驟,最後達到般若,完成人生的輪迴。”

任正非總結,“我一生無愧於祖國,無愧於人民,無愧於事業與員工,無愧於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對不起父母。”

不管是什麼背景,具有一定超越性信念的企業家,一般都會把做好企業視作天命。在這種天命感的支持下,他們才能更進一步,保持那種永不懈怠、永不歇止的創業激情。

最後,給大家分享《小王子》作者聖·埃克蘇佩裡的一句話:

如果你想建造一艘船,先不要發號施令召集人們採集木材,而是要引導大家嚮往浩瀚無邊的大海。”

肖知兴:这一批中国老板,为什么慌成这样?

肖知興:這一批中國老闆,為什麼慌成這樣?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管理是一種實踐,

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更適合民營企業老闆和高管學習的

不是總裁班,而是實戰MBA

因為實戰MBA是系統學習+實用落地

肖知興:這一批中國老闆,為什麼慌成這樣?

實戰MBA摒棄紙上談兵,聚焦民營企業實際經營管理問題,即學即用,邊學邊練,現場生成落地改進方案。

讓學生課上學,課後用;今天學,明天用!

課程試聽報名請點擊閱讀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