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一圖勝千言——《達.芬奇的密碼》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說明:編碼4和5兩字金文與作者的釋文不能刊出,以拼音代,下同)

王德壎

內容提要

3000年前的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長方體、立耳、深腹、圓柱狀直足,紅斑綠鏽。出土於遵義某縣。四個側面都有同樣的人臉浮雕,跟現代的中國人無別。表情端莊嚴肅,顯示出一種女人的神性。釋文:大禾撣(kaobei),大禾即“大和”,亦即日本民族之初名。“撣”字初文的意思就保留了撣族祭祀太陽神的習俗,今緬甸撣族有之。“大禾(和)國”就是“十日之國”之一。戰國時期,羲和的後人渡日本以後,建立了大和國。大和國崇拜的天照大神就是羲和聖母。另外一支則南下東南半島,建立了緬甸撣邦。討論中國、日本、緬甸等國東亞夜郎系原生態7000多年的羲和聖母文化。

關鍵詞:人面 青銅鼎 黔北 大禾 撣 羲和聖母

一、青銅鼎概況

通高12.5公分,上口長23公分,寬18.5公分;鼎底長20.5公分,寬15,5公分(未計人臉浮雕下巴凸出部分);重5.8公斤長方體、立耳、深腹、四足為圓柱狀直足,顏色為典型的紅斑綠鏽。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1)

根據馬承源的青銅器斷代理論,從鼎的長方槽體式和銘文重祭祀先人來看,其啟用時間宜在商末周初,距今已3000年也。四個側面都有同樣的人臉浮雕,臉寬而方,顴骨凸起,雙唇緊閉突出,跟現代的中國人臉無別。表情端莊嚴肅,顯示出一種女人的神性。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2)俯視圖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3)底部圖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4)

二、人面青銅鼎的來源

人面青銅鼎為遵義王先生家傳。“文革”時期,其父任水電工程師,在黔北某地出差,得知一農民在烤煙地附近掘得此鼎,花巨資購藏。由於其父過世多年,王先生不清楚具體出土地點,也不認識上面的銘文,遂出資請我前去考察鑑定。

三、青銅鼎人面的人種和性別

青銅鼎上的人面顯然屬於黃皮膚的蒙古人種,為臉龐寬圓的中國女性。其眉如彎月,雕塑家在上面刻了許多細密的短斜線與薄嘴唇,沒有鬍鬚來表示其性別特徵。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5)

四、人面青銅鼎的紋飾特徵

人面為淺浮雕,其兩邊用雲雷紋打底,有簡化的夔龍紋。鼎耳有三條夔龍。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6)

惜陳鏽重重不甚清晰。龍為稻作文明中祈禱風調雨順的神,為“大禾”立國之要件。鼎足四條環弦上為簡化龍紋。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7)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8)

鼎的四角飾以三齒扉稜。鼎耳側圓上為相對的兩把環首刀圖案,象徵大禾(和)國的武裝力量。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9)

五、人面青銅鼎銘文考釋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10)

銘文編碼如下: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11)

摹寫如下: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12)

摹寫本編碼如下: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13)

銘文考釋:釋文:大禾撣(kaobei)

編碼1為“大”。編碼2為“禾”。《說文》:“禾,嘉穀也。”糧食總稱,含水稻,非後起之義。據日本的紀錄片介紹,日本的皇宮內部至今仍然給天皇家族保留有一塊田土,供天皇和家人勞作,秋收時的收割的第一把禾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預示著全國將五穀豐登。日本皇室所頑強保留的這一太古習俗,完美地詮釋了一個稻作民族的國名:大禾。“禾”通“和”;“和”的聲符就是“禾”。因此,大禾就是大和,亦即日本民族之初名。對此,日本聖德太子(公元 574—622 年)有自己的認識,他在《憲法十七條》中引用了《論語》中的話:“禮之用,和為貴”,說明古代日本的統治者深知“和”的重要性。“和”乃和平、和睦、和諧的意義。日本民族以大和民族自稱。“大和”二字日語讀作“呀馬託(やまと),此係脫離中國大陸年久所發生的音變,不足為奇。 編碼3為“撣”,音shan第四聲。《集韻》唐幹切,平寒定。中國西南遠古“十日之國”之一,位置大致在今貴州、湖南一帶,戰國以後遷至緬甸和日本;遷至緬甸的部族形成了今之緬甸撣邦。《集韻.寒韻》:“撣,西南夷國名。”“緬甸古朱波地,漢通西南夷謂之撣,唐謂之驃,宋元至明則謂之緬。”(毛奇齡《蠻司合志》卷十)但是,“撣”字在隸變過程中已漸失本義。“撣”的本義存在於本器金文編碼3;如圖,上面的箭頭所指不是“口”符,而是圓圈中間有一點即金文“日”。這一點《淮南子.精神訓》稱之為“日中有唆烏”。唐朝著名篆學家兼篆書法家李陽冰解釋這個字符為“古人正圜,象日形,其中一點,象烏。” (李陽冰《刊定說文三十卷》載徐鍇《說文系傳》)在隸變過程中,一點變成為一橫,圓圈變成了長方形,就成了這個不倫不類的“日”字。編碼3下面的箭頭所指的符號“T”,在甲骨文中有祭祀的含義,在此乃祭祀太陽神之祭壇。所以,“撣”字初文的意思就保留了撣族祭祀太陽神的習俗。編編碼3下面的箭頭所指的符號“T”,在甲骨文中有祭祀的含義,在此乃祭祀太陽神之祭壇。所以,“撣”字初文的意思就保留了撣族祭祀太陽神的習俗。編文》也認為:“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口一,象形。”編碼3圓圈中一點的上面的結構象人間的神頭上的王冠。故“撣”字初文就體現了人神和太陽神融為一體的二元結構。編碼4,音kao。《字彙補》苦到切,姓。《字彙補.小部》:“西域姓也。”吾疑《字彙補》之“西域姓”為“西夷姓”之誤。蓋西南夷包括西夷和南夷。故判為器主之姓。編碼5,音bei。同“悖”,《字彙.子部》音bei,與悖同。”此係器主人名。全文的意思是:大禾邦國撣族首領(kaobei)之鼎。

推論

1、大禾邦國撣族(kaobei)之鼎,意味著(kaobei)就是大禾邦國的國王,是凡間的神;人面就是太陽神羲和鰼水聖母,她是天上的神。這就是夜郎系國家的人神二元結構。這樣的二元結構在遠古青銅藝術上是第一次完整地呈現。2、綜上所述,“日”字的本義就是太陽烏。四、五千年前,大西南有“十日之國”①。其中就有大和邦國。“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莊子.齊物論》)“十日代出,流金鑠石。”(《楚辭.招魂》)“羿焉彈日,烏焉解羽。”(《楚辭.天問》)“十日之國”是十個崇拜太陽的邦國,其領導人都是高產的英雄母親太陽神羲和的兒子。;因此,太陽神羲和就是鰼水聖母:“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謂“生十日”,就是她的兒子們分別建立了十個崇拜太陽的邦國,即“十日之國”。“十日之國”所在地的古代民族又被稱為“明夷”:“明夷,日也,日之數十。”(《左傳.昭公五年》)明夷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太陽民族,或曰“太陽蠻”。這就是以後出現的諸如開明王朝、明陽郡(今遵義市)、綏陽縣等名稱的由來。“太陽蠻”之名開始出現於中古。我們認為,“大禾(和)國”就是“十日之國”之一,是開明王朝的盟邦。戰國後期,隨著秦滅開明王朝,大禾(和)國也被牽連,四處逃散,羲和的後人渡日本以後,建立了大和國。大和國崇拜的天照大神就是羲和聖母,其另外一支則南下東南半島,建立了緬甸撣邦。 在遠古以鼎立國,以禮治天下的時代,大禾撣(kaobei)青銅鼎是大禾(和)國存在的有力證據。

六、論東亞夜郎系原生態聖母文化

我們發現了7000年前的乳房神,並將她定位位羲和聖母①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14龍泉村花耳崖石棺巖刻圖)

貴州習水縣坭壩鄉崖墓巖刻同樣有一個乳房神。證明遠古乳房神崇拜具有普遍性。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15,貴州習水縣坭壩鄉崖墓巖刻,取自網絡)

2016年10月14日, 由重慶市綦江博物館、道真自治縣文聯、桐梓夜郎歷史文化研究會、貴州省社科院貴州佛教研究院、重慶巴渝文化研究院、道真自治縣民間文藝家協會、貴州文化與教育合作研究院、柳州市藝術品鑑賞學會、柳州市甌駱文化研究會、西南大學傳統音樂學教育基地等單位發起,舉行了首屆僚人吃新文化節。活動當天,在綦江郭扶高廟文化廣場,各方嘉賓紛紛前往王德壎發現乳房神的郭扶鎮高廟,祭祀七千年前的乳房神(祭祀主神)中華羲和天母大神。由當地政府官員和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梁滿倉教授主祭。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16)

如果7000年前羲和天母大神還帶有原始簡筆畫的特點的話,那麼,3000年前的遵義人面青銅鼎就完全是寫實的描繪了。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圖17)

東亞中國、日本、緬甸等國夜郎系原生態羲和天母大神文化概述如下:葉渭渠《日本文化史》引述了日本皇室公元8世紀成書的國史《古事記》:“神代之初,天地始分,生成高天原的諸神。首先是天之御中主神,代表宇宙的根本;其次是高御產巢日神和神產巢日神,代表宇宙的生成力。這三位天神都是造化神。然後天神敕令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男女二神從高天原下降世間(這被稱為“天孫降臨”),他們不僅生產了日本諸島、山川草木等眾多的神,還生下了支配這些島嶼和天地萬物的天照大神——太陽女神。這就是歷史傳說中日本大和民族以太陽神為開始祖,是太陽民族的由來。”天照大神的時代也在三位造化神之前,她是7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領袖和大祭師。她善於巫舞;巫歌則繞樑三日,能夠從中預知未來;她勤於採摘,百草之仙;她子孫最多,被部落的人們稱為“最美麗的媽媽”“胞波”是中緬兩國國家關係和民間外交關係中佔據第一位的形容詞。緬語bāobō[compatriots;relatives]意為“一奶同胞”。胞波是緬甸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的親切稱呼。由緬語音譯而來,是對中國人的親切稱呼。從《華人蒞緬各地記》這一史料記載中來看,緬甸方面認為中國與緬甸皇帝都是出自太陽神的後裔,是上天之國,也是佛佑之國,中國與緬甸是盟友關係。《華人蒞緬各地記》第3節中寫道:“據說當時住在地下一由旬處守護四尊佛祖所用金盃的名為伽拉之龍有一女。該龍女米松蒂來到南島玩耍,遇天帝釋之孫、太陽神之子,因前世姻緣,結為伉儷。懷胎足月,生下三隻蛋來。一隻蛋在眾神護送下到達妙香國中國生出一女,成為皇后。一隻蛋在出生之處破碎,成了紅寶石。一隻蛋(後生出一個男孩成為緬甸的開國皇帝驃紹蒂)順伊洛瓦底江漂走。”

太陽女神像比較表

日本、緬甸民族起源的銅證——人面“大禾撣(kaobei)”青銅鼎

又比如說日本的創世神話及人類起源神話。產生於公元8世紀,作為日本皇、室編纂的第一部國史的《古事記》記述說:神代之初,天地始分,生成高天原諸神。包括代表宇宙根本的主神,次為高御產巢日神和神產巢日神,這三位天神都為造化神。後來天神敕命伊耶那岐和伊耶那美男女二神從高天原下降世間(即天孫降臨),他們生產了日本諸島、山川草木等眾多神祗,還生下了支配這些島及天地萬物的天照大神、太陽女神。這是日本的創世神話,也是日本民族奉太陽神為始祖,認為其民族是天孫後代,因而崇拜“天皇”的由來。天皇就是太陽神的御子孫。這不但使我們聯想到夜郎人自然崇拜中對太陽的崇拜,也使我們聯想到對夜郎國君的稱謂。無論是開創了夜郎國的夜郎朵,還是“開闢了新天”,同漢朝結好,將夜郎國推進到第五度強盛時期的多同彌,在《夜郎史傳》中都被稱為“天之子”。這大概不是一種偶然的巧合。另一本《日本書紀》所記載的創世神話裡,說是古時天地未判,陰陽不分,混沌如雞子。及其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淹滯而為地。精妙之合搏易,重濁之凝場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然後神聖生其中焉……這簡直就是“盤古開天闢地說”的翻版。其清濁二氣的觀念,也與夜郎夷人《宇宙人文論》中的哲學觀如出一轍。令人驚訝的是日本民族的人類起源神話中也有洪水氾濫、兄妹開親的說法。《古事記》及《日本書紀》中都說,伊耶那岐與伊耶那美是兩兄妹,其時大地為洪水衝得漂流不定,天神便派他倆下來治理洪水。天神告訴他們,要想辦法將漂流在海上的大地固定。還把具有長柄、前端具有兩面刀刃、以寶珠裝飾的“沼矛”授給他們。兩人來到天浮橋上,將矛伸進海中攪拌。提起時,矛前端滴下的水滴凝聚成島,這就是今天的日本島。兄妹倆後來舉行了婚禮。“伊耶那岐和伊耶那美自天庭降臨島上,在島上豎起一根天之御柱,建造八尋殿。伊耶那岐對伊耶那美說:‘那麼我倆就相約在天柱所在之處見面吧!並在那兒成婚。’約定之後,伊耶那岐又說:‘你從右邊繞過來,我從左邊繞過去相會。’當他們在約定的天柱相會時,伊耶那美開口道:‘你是個英俊的男人!’伊耶那岐接著說:‘你是個很美的女人!’他們婚後所生的孩子是水蛭子,他們把它放在以蘆葦編成的船上,讓它在海上漂流”。

這個傳說與夜郎民族的洪水神話多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一是源於早期人類血緣婚制的兄妹開親,二是洪水氾濫的背景,三是兄妹婚後都生下怪胎,四是與柱、樹、竹有關。日本洪水神話中是兄妹繞“御柱”轉;夜郎神話中或者是洪水退後,兄妹乘坐的葫蘆停靠在樹旁,或者懸掛在竹上;在越系民族及苗瑤族系的傳說中,還有兄妹繞著樹奔跑追逐作為能否成婚條件的情節,有的則是繞著山旋轉。其實柱、樹、竹、山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至於兄妹各自向相反方向旋轉的細節,則是性交情形、陰陽交合的象徵性說法了。不同之處是日本神話中沒有兄妹滾磨子相合,或穿針引線等測試能否成婚的說法;比之夜郎神話顯得十分率真:伊耶那岐問他的妹妹伊耶那美:“你的身體是怎樣長成的?”她回答說:“我的身體已經完全長成了,只有一處沒有合在一起。”伊耶那岐說道:“我的身體也都長成了,但是一處多餘。我想把我的多餘處,塞進你的未合處,生產國土,你看怎樣?”伊耶那美回答說:“這樣做很好。”伊耶那岐接著說:“我和你圍著這根天之御柱走,在相遇的地方結合。這樣約定之後,又說:“你從右邊走,我從左邊走,繞著相遇。”當繞著柱子走時,伊邪那莢先說:“哎呀,真是好男子!”伊耶那岐接著說:“哎呀,真是好女子!”……交合之後,便生了孩子。神話最能體現原型。特別是原始部落的古老傳說往往跟原型有關。夜郎竹王的傳說正是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Gustavjung)在《集體無意識的原型》中所論述的神話原型。即“在歷史進程中反覆出現的、積澱著民族原始經驗或表現出人類基本文化形態的形象。”(陳建憲《試論神話的定義和形態》黃淮學刊)

王德壎:1950-漢族,語文全科畢業、西南師範大學畢業,雙學位。貴州民族大學研究員,貴州文史研究館特聘專家、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貴州省收藏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易學與國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特聘專家,貴州省桐梓縣夜郎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重慶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