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氣候變化迫使魚群進入新水域 漁業被重塑

美媒稱,魚群遷移,整個漁業也在變化。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2月22日報道,美國聯邦漁業生物學家說,隨著海水溫度升高、北極冰川消融,魚群似乎為了避開溫暖的海水而向北遊移,導致捕撈成本增加。

在“斯坦利K”號與“奧拉克爾”號這兩艘漁船上,巴克·勞基蒂斯和船員們在白令海上追逐捕撈大比目魚——上岸後它可以賣到1磅(約合0.454千克)5美元。剛剛過去的這個秋季,“奧拉克爾”號漁船兩次從美國阿留申群島的荷蘭港出發,向北航行800英里(約合1287千米)才發現了大比目魚群,而十年前大比目魚的生存地比這要近幾百英里。現在每次出海捕魚,不僅航程長了一倍,捕魚量也只有先前的一半。

勞基蒂斯說:“我晚上睡不著,凌晨三點就醒。睡不著時我就在想魚兒都跑哪兒去了。”

報道稱,在羅得島附近,隨著水溫升高,黑海鱸已遷移而至。黑海鱸一度生活在北卡羅來納州以南700英里的海域。現在,黑海鱸成為羅得島朱迪思角的主要捕撈魚類,同時捕撈的還有鰈魚,這種魚也已經開始出沒此地。

在朱迪思角擁有一艘拖網漁船的阿倫·格維爾茨說:“大家並不都是全球變暖的輸家。有些物種實際上喜歡氣候變暖。黑海鱸就是其中一員。”

格維爾茨是位“刺網捕魚者”,利用專門抓住魚腮或魚鰭的捕魚器具捕撈。他獲得了美國聯邦的許可,利用漁業變化能捕撈各種有鰭魚類:鱈魚、黑線鱈、美洲擬鰈(冬季比目魚)、安康魚、尖口鯛、鰩魚、黑海鱸。他說,幾十年前“刺網捕魚者”只捕一種魚。今天,“我們儘量多樣化,什麼魚都捕”。

報道稱,氣候變化的影響確有代價,對於海港漁船船主來說,這意味著要跟著魚群走。全球魚群北移破壞了部分漁場,同時也催生了另外一些漁場,漁業正在努力適應變化。

氣溫對海洋的影響也大小不一,科學家說最近幾十年,隨著氣溫變暖,海洋吸收的熱量也不均衡,造成可持續數月的海洋熱點。海水溫度上升對漁業的影響要視洋流、海洋深度和海底地形的變化而變化。

報道稱,水溫升高意味著海水含氧量減少,同時又因為加快了新陳代謝速度而導致魚的需氧量增加。溫暖的海水或許還有利於獵食者,或是趕走了人工養殖商品魚賴以生存的物種。海洋科學家說,總之,海洋溫度變暖正在促使數以百計的海洋物種逃離傳統範圍。

2016年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在葡萄牙沿海,漁民所捕撈的魚類十多年前還只生存在非洲沿海。冰島和挪威的海洋生物學家說,2011年鮁魚首次出現在格陵蘭沿海。

冰島海洋和淡水研究所海上研究船隊負責人比基爾·鮑扎爾松說:“我們發現鮁魚的捕食區擴大到冰島的水域,這對冰島漁業非常重要。”

報道稱,氣候變化導致阿拉斯加與羅得島的漁民的命運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變化。在白令海,大比目魚、青鱈和鱈魚都在逃離。在羅得島沿海,新近增多的魚類不僅包括黑海鱸,還有魷魚和北黃道蟹。在美國規模最大的野生海產捕撈地阿拉斯加,漁業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美國聯邦漁業專家最為擔心的就是海水溫度升高對青鱈的影響。按產量計算,青鱈在美國是單價最高的魚類。

漁民及研究阿拉斯加漁業的海洋科學家習慣了海洋環流模式的自然變化。但是,美國聯邦氣象記錄顯示,從2000年起,暖流和寒流持續的時間都在延長。海水溫度升至紀錄高點,低至更加嚴寒。

2016年,白令海的聖保羅島記載了有史以來最溫暖的一年,比平均氣溫高4.9華氏度(約為2.7攝氏度)。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北極年度報告》和阿拉斯加大學的阿拉斯加氣候研究中心統計,去年北極春季和夏季氣溫普遍較低,但地表年平均溫度為史上第二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