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回顾1937年京津沦陷,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1937年7月30日,日军相继攻陷北平、天津,让我们一起用影像来回顾这段历史。其实在七七事变之后,我29军虽已与日军展开激烈交战,但日本方面并没有下定发起全面战争的决心,中国方面在“不失寸土”的原则下也在进行最后的外交斡旋。图为29军守卫卢沟桥。

但形势在11日这一天急转直下。当日,日本参谋本部将派兵5个师团的方案首先提交五相会议讨论,以便之后在内阁会议上提交,随后,以陆相杉山元与海相米内光政为首的主战派压制了近卫内阁,通过决议,暂停退役,决定发动战争。图为29军守卫卢沟桥。

日本方面为了争取部署时间,开始采用谈判战术迷惑中国方面。图为1937年7月19日,对“七七事变”抱和平解决幻想的29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由天津返回北平,尽管有何应钦的提醒,宋哲元还是中了谈判的圈套,谈判未果,大军却已压境。


和平无望,蒋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讲话,“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图为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

双方的僵持并没有持续多久,至24日,日军在平津地区已增至6万人,足可以击溃29军,于是在26日夜间日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29军在27日中午前退出北平,宋哲元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日军在27日开始了全面进攻。图为日军突破卢沟桥。

图为日军在“卢沟晓月”碑前合影。

图为日军在卢沟桥设立的纪念碑。

图为日军在卢沟晓月碑前庆祝胜利。

7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1万人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图为1937年7月28日,北平南苑,准备进攻北平的日军坦克部队。

图为1937年7月28日,北平南苑,日军德川部队军官在查看空袭报告。

图为日军轰炸北平。

28日南苑失守,其余几路日军的进攻也没能抵挡住。当日,10万日军集体进攻,关东军由热河向北平北侧进攻;由朝鲜调集的川岸师团向南侧进攻;河边旅团向东侧进攻;还有第5师团配合海军,向天津进攻。29日凌晨,北平失守。图为1937年7月29日,日军士兵驻守北平城墙。

7月29日早晨,从凌晨3点开始,北平的电话已经无人接听,宋哲元部全部撤退。图为日军进入北平朝阳门。

图为1937年8月8日,日军举行占领北平的入城仪式。

图为1937年8月8日,日军在北平举行大军入城式后,穿过朝阳门的萱岛部队登上朝阳门城楼,得意忘形。

图为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后,一个日本军人登上紫禁城,骑在一尊石狮上面, 耀武扬威。

图为日军登上北平永定门城楼。

图为日军士兵在天坛合影。

图为1937年8月27日,日军占领八达岭。

北平失陷后,天安门城楼上贴出了“建设东亚新秩序”的标语。

图为北平前线,29军著名的大刀队。

图为北平前线,29军机枪班。

与此同时,天津方面仍在激战。图为1937年,天津郊外行军的日本兵。

日军在进攻北平的同时,又进攻天津,29日,第二十九军驻天津的第三十八师曾夺回火车站,包围东局子的日本军用机场,但30日奉命撤回天津。同日,天津沦陷。日军对天津市区狂轰滥炸,到处纵火,使数十万难民无家可归。图为1937年天津东站的日军士兵。

图为1937年,日军在天津的炮兵阵地。

图为1937年,天津市内日军的炮兵。

图为1937年8月,占领天津的日军。

图为1937年,天津沦陷后,接受检阅的日本兵。

图为1937年,天津西湖村附近,日军搜查中国路人。

1937年8月21日,法国《画报》关于“七七事变”的报道。一队全副武装的日军正攻入天津城。

图为停泊在天津港口的日军炮艇。

图为1937年,日军的“军旗祭”仪式。

8年之后,在付出了无数的鲜血与泪水之后,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图为1945年,中国军人站立在卢沟晓月石碑前,战争的起点变成了终点,但这段历史,应该牢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