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搖錢樹” 苗寨拔“窮根”——昌寧縣更戛鄉打造苗族地區產業示範園紀實

如何調整產業發展結構,補齊邊遠山區苗族貧困群眾產業發展短板,增加收入,如期實現整鄉整族脫貧摘帽,真正做到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貧困地區落伍?昌寧縣更戛鄉堅持農業規模化發展理念,結合當地自然稟賦,化劣勢為優勢,向大山要財富,多方籌措資金,傾力打造苗族地區產業示範園,闖出了一條既有地方特色,又可複製、可推廣的苗山打贏脫貧攻堅戰新“路子”。

高標準規劃 力促產業調整

被稱為龍舌蘭生長的地方(傣語)的更戛鄉地處昌寧縣南部,距縣城79千米,是該縣綠色經濟強鄉、南部開放的前沿陣地,轄11個村(社區)151個村民小組,共有7582戶25636人,國土面積達547平方千米。由於多方原因導致全鄉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54戶9183人。而至今未脫貧1026戶4119人,綜合貧困發生率達16.7%。全鄉共有苗族人口301戶137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5戶900人,至今未脫貧142戶66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4.7%。當地群眾收入來源僅靠種植玉米、甘蔗等傳統作物,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極低。

“我們應發揮各苗寨群眾山地多,有的村人均佔有山地10餘畝,且生態環境好的優勢,將自然稟賦轉變為貧困群眾脫貧的財富!”2018年3月,回鄉任職的鄉黨委書記魯智強在班子會議上談了回鄉後極力想為家鄉做點實事,且思慮多時的想法。

如何改變傳統種植模式,調整產業發展,讓當地貧困群眾尤其是苗族貧困群眾不斷增加收入,按期脫貧出列,且持續穩定增收不返貧,可以說是該鄉黨委政府班子成員近年來思考得最多的問題。

心動不如行動。有了發展思路,就需確定所要發展的產業項目,因為當地貧困群眾脫貧出列等不了,也不能等。該鄉領導班子成員經過多次外出“取經”、多方考察市場需求、聯合各級相關涉農部門多次實地調研後,最終決定在該鄉苗族聚集的打瓦村、西桂村、大沙壩村委會流轉土地590畝,打造苗族地區產業示範園,通過發展連片種植產業,帶動當地苗族兄弟增收脫貧致富。項目建成後,可覆蓋3個村委會的上打麼、大水塘、幹龍溝、獨水井、刺壩林、苗家寨6個苗族村民小組301戶137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5戶900人。

“我們更戛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海拔介於630至2400米之間,平均氣溫15.9攝氏度,最高氣溫可達38.5攝氏度,年降雨量1380毫米,是典型的立體型氣候,且土層深厚,土壤疏鬆肥沃,通透性良好,為何不因地制宜發展水果產業呢?”鄉農業服務中心小李提出自己的想法後,大家不謀而合。

夜晚,更戛鄉一片寂靜,勞作一天的群眾已酣然入睡。鄉政府會議室卻每晚燈火通明,大家把白天諮詢、調研考察的結果進行彙總,為群眾脫貧想辦法、出點子,各抒己見,討論異常熱烈。經多次討論研究,最終大家達成了共識。依據氣候、海拔等有利條件,將分別在打瓦村流轉土地260畝、大沙壩村流轉土地100畝,共計360畝,打造澳洲堅果套種反季芒果產業發展示範園。同時,在西桂村流轉土地230畝種植九葉青花椒,項目預算投資302.67萬元。

高位推進 力促項目落地

思想統一了,發展方向明確了。如何使項目儘快落地,早日讓困難群眾享受產業調整帶來的“紅利”,增收脫貧致富?該鄉根據工作實際進行精細分工,各司其職地跑項目、做群眾思想工作、流轉土地、聯繫種苗、尋找技術幫助……

該鄉打造苗族地區產業示範園項目得到了昌寧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4月26日,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2018年第八次會議暨苗族特困人口脫貧攻堅現場推進會在該鄉的打瓦村召開,會議決定對苗族特困人口脫貧攻堅住房保障、收入保障、政策兜底、扶志與扶智、金融扶持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更讓大家高興的是,全鄉301戶苗族家庭將獲每戶1萬元標準的鄉鎮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共計可獲扶持資金301萬元。項目資金必須實行專戶管理和縣級報賬制度,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封閉運行。

項目資金解決了,大家心頭的一塊石頭落地了,幹勁更足了。

“大爹,我們打造苗族地區產業示範園的目的是讓你們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大哥,示範園建成後,你就不必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了,既可以照顧家裡的老小,又可以在家門口就賺到錢,多好呀!”……鄉政府領導、駐村扶貧工作隊、鄉政府工作人員等齊上陣,多次到項目涉及各村召開村民大會,徵求意見建議。走家串戶不厭其煩地做苗族群眾土地流轉思想工作,給大家算“收入賬”。

“我們不會吃虧的,既得到土地流轉和青苗補助的一筆收入,而且園區見效益後還可以分紅,還可以到示範園裡打工又得一份收入!”在達瓦村已任黨支部書記20餘年的李桂斌極力勸說村民。“黨委政府是關心我們的,看看現在我們住的新房,喝的自來水,走的水泥路就知道跟著黨委政府、產業示範園幹準沒錯!”現已76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熊世珍老人逢人就笑嘻嘻地說。經過大家的辛苦努力,所有苗族群眾實現了由不支持到積極參與的思想轉變,而且熱情高漲,土地流轉問題迎刃而解。

“鄉長,反季節芒果、堅果種苗在臨滄市的永德聯繫到了,我建議用大苗,因為見效快。”“花椒苗也聯繫到了,到時他們還到實地提供技術服務呢!”……園區所有種苗都由鄉政府依據選種選材標準進行統一採購,經檢驗合格、造冊登記和公示後,在相關技術人員培訓和指導下方可植入示範園。

據瞭解,當前產業示範園所有流傳的土地基本已移栽結束。已建成澳洲堅果套種反季芒果產業發展示範園360畝(打瓦村260畝、大沙壩村100畝),西桂村九葉青花椒產業發展示範園230畝。其中,共流轉土地590畝,新建和修繕機耕路6公里,實施坡改梯260畝,建成10立方米水池5個,架設灌溉管網共42.4公里。實現總投資306.76萬元(籌工籌勞5.76萬元),其中打瓦村投資222.64萬元,大沙壩村投資45.1萬元,西桂村投資39.02萬元。

科學管理 力促群眾獲益

“如何管好用好示範園,讓它發揮效益,讓老百姓增加收入是關鍵,既是我們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最終的落腳點,大家一定要想方設法科學管理好示範園!”更戛鄉鄉長周強茂就園區建成後的管理工作再三叮囑鄉項目辦工作人員。

為逐步打破當地苗族貧困群眾封閉狀態,改變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現狀,提高其商品意識、競爭意識、發展意識和創新意識,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該鄉將大家的利益和產業示範園的發展綁在一起,力求抱團謀發展,共享成果。下一步,建成的示範園將採取“專業合作社+村集體+基地+農戶”的利益蒂聯管理模式。把向上爭取到的301萬元鄉鎮產業發展資金作為當地每戶苗族家庭入股合作社1萬元股金,覆蓋全鄉所有苗族家庭;土地流轉按每畝每年200至300元不等租賃,外加一定的青苗補償;示範園用工優先選用當地苗族群眾,尤其苗族建檔立卡貧困戶,工資男工每天100元,女工每天90元。值得一提的是,示範園前期建設中已僱傭當地苗族群眾務工共計576個工,實現了當地群眾工資收入共計5萬多元;為加強幼苗管理,降低管護成本,示範園將在提供技術服務的基礎上,免費讓當地苗族群眾在示範園地塊中套種烤煙和苦蕎作物,不但園區幼苗得到了管護,同時群眾也有了相應的收成,當地苗族群眾的積極性將進一步得於激發;示範園見效益後,專業合作社將獲40%的紅利作為管理、僱工、運作經費。全鄉301戶苗族家庭將獲40%的紅利分配。項目涉及村將獲20%的紅利作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三方將實現共贏。

“真得感謝各級黨委政府對我們少數民族群眾的關心,先前解決了我們居住、飲水、教育、出行、醫療等問題,現在又想著法子讓我們增收脫貧致富,這是以前做夢都不可能想到的事,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地幹呢?”談及示範園時,當地苗族群眾感同身受。

“自示範園建成後,苗寨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吃酒耍錢、遛畫眉鳥的人少了,大家茶餘飯後談論最多的是如何當好示範園的主人,管理好示範園,正鉚足勁爭當脫貧戶呢!”當地苗族群眾楊文連感慨地說。

“預計到2020年,我鄉打造的澳洲堅果套種反季芒果產業示範園和九葉青花椒產業示範園,每年將實現新增農業產值200餘萬元,年戶均可增收6877元,當地苗族困難群眾脫貧不再是問題了!”魯智強看著茁壯成長的“搖錢樹”信心十足地說。

微風拂過苗寨,新置的產業示範園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扶貧效益正逐漸彌散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