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在前段時間完結,很多人看第8集《風味之旅》,一開始會有點兒摸不著頭腦,本來是好好地聊中外美食,又轉到說攝製組去世界各地拍攝美食的故事了。其實,最後一集是劇組的幕後花絮,也算是美食紀錄片的紀錄片罷。
從技術上來看,《風味人間》最大的亮點要數顯微攝影的運用。攝製組與專業的顯微攝影團隊合作,把許多食物風味轉化與發酵的細節直觀地表現出來,令人眼前一亮。此外,無論是宏大風景還是生活場景的拍攝,節目依然是高質量的水準,每一幀的畫面都是壁紙級別的攝影,勾起了屏幕前觀眾的食慾,讓人對各種美食無限遐想。
相較於前兩部《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不僅將視野關注於國內,也突出了世界其他地方的美食與中國美食的對比與關聯。皖南鄉村過年宰豬製作的火腿,與幾千公里之外的西班牙窖藏火腿有什麼區別?阜陽街頭大叔售賣的大饃,與伊朗小鎮爐子裡的烤薄餅有哪些共通之處?宗教、民族、地域讓人類有了不同的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但是人們對美食風味的理解、運用、敬畏之情是一樣的。
說說幾個劇中我比較關注的美食。
火腿。皖南人家做火腿的場景有種平淡日子裡的煙火氣。前年過年後去宏村,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或多或少掛著香腸、雞、鴨、魚等臘味,而火腿又是臘味中的壓軸之作,粗壯結實,紅白相間,是年味,也是生活之味。
火腿在很多菜品裡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年底做臘八豆腐,把老豆腐在鹽水裡煮一下,撈出暴曬,變得又黑又硬,形似豆乾,將臘八豆腐用水泡軟切絲,搭配火腿絲、香菇絲和木耳絲放在一起炒,堪稱一絕;南方溼潤的空氣造就了火腿,也促成了冬筍和火腿的搭配,一鍋冬筍煨火腿,掀蓋之後芳香撲鼻,陳年火腿降服了冬筍的青澀,爽脆的冬筍又提升了火腿的鮮美;還有蕨菜,揀菜、淖水,放入大蒜和火腿片一起爆炒,山野氣息和油脂香味在皖南的山林裡氤氳。
螃蟹。蟹釀橙是南宋名菜,《風味人間》裡,劇組花了五天時間,拍攝了杭州名廚製作這道菜的過程。其實中國人食蟹的歷史悠久,早在周朝,古人就會做螃蟹醬了,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載了幾種保存螃蟹的方法,其中之一是用糖、鹽、薑末等醃製螃蟹。關於蟹釀橙的記載源於《山家清供》:“橙大者,截頂,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內。仍以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加苦酒入鹽供,既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
從前我們吃蟹比較「兇狠」,現在稍顯「溫和」。美食家、也是《風味人間》顧問之一的沈宏非,每年都會在北京、上海、杭州推廣三次蟹宴,品嚐各地的螃蟹。老沈說,原來我們從整隻醉蟹吃起,到整隻大閘蟹收尾,再到蟹粉獅子頭、蟹黃湯包、蟹膏粉皮,吃到撐;而現在,蒸、炒、煎、焗、釀,各種手法都有。吃螃蟹,首推清水螃蟹蘸姜醋,然後是蟹粉,在蟹粉基礎上升級的蟹釀橙和禿黃油皆是人間至味。
《風味人間》是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之後的第一部代表作品。頂著《舌尖》前兩部的光環,身為總導演,策劃拍攝《風味人間》實屬不易。我最初瞭解陳曉卿,是多年前看王小峰的博客「不許聯想」,他常常八卦圈中好友,說陳導就職央視紀錄片頻道,卻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婚紗攝影系;每次用相機拍陳導,總要把曝光補償增兩檔,因為陳導皮膚黝黑。《讀庫》主編老六時常張羅飯局,飯局常客有王小峰、陳曉卿、柴靜、全勇先、羅永浩、馮唐、牟森等人。飯店的選擇不是難事,據說陳曉卿有一個手機,裡面存了幾百個味道絕佳的餐館的名字和電話,後來那個電話丟了,陳導還為此難過了好一陣子。
陳曉卿出了一本關於美食的書《至味在人間》,據說一開始起名叫「最好吃的是人」,後來被出版社pass,改成現在這個名字。書裡的幾十篇文章是陳曉卿十多年來在報刊發表的美食文章的結集,陳曉卿是安徽靈璧人,離我的家鄉不過百十公里,我從很多文章裡,讀到了自己童年裡的記憶與味道。比如「醬豆」,裝在罈子裡帶著汁水,塗在剛出鍋的饅頭上,或是放一顆雞蛋和醬豆一起炒,就饅頭和米飯絕佳;早晨的一碗湯,用雞骨架吊成滾燙的湯底澆在打散的雞蛋上,蛋花散開,浮在碗裡,上面的胡椒和沉底的麥仁提香,童年的味覺記憶在剎那間歸來。
沈宏非說陳曉卿:「為什麼他的嘴裡常含口水,因為他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吃喝有道,寫字有氣,陳曉卿的氣是「地氣」,是沉浸於淮河兩岸的氣。這大概和阿城說的蛋白酶是一個意思,思鄉是吃了異鄉的食物,不好消化,於是開始鬧情緒。這麼說來,人的口味在童年時代或許已經確定,我們成長時經歷的種種、吃過的食物,好似舞臺劇上一幕幕的粉墨登場,燈光熄滅,幕布關闔,剩下的不過是留存於人們腦海中的深刻記憶。《風味人間》裡那些勞作的人們、江湖的夜雨、廚藝的傳承,一定也是這樣。
閱讀更多 蝦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