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時毛主席選定的首都,不是北京,也不是六大古都

1948年3月下旬,毛澤東率領黨中央機關東渡黃河,進入晉綏解放區時,就已經開始考慮建國和定都的問題了。考慮到哈爾濱是當時全國最安全的大城市,與蘇聯最近,便於取得蘇聯的支援和幫助,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特地批准其為“特別市”,準備在那裡宣佈建立新中國。

而就在這時,東北戰局發生了劇變,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瘋狂地向東北增兵,搶佔了交通要道。面對此種情況,毛澤東果斷決定,黨中央不再遷往東北。

早時毛主席選定的首都,不是北京,也不是六大古都

1949年1月,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赴西柏坡參加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並去看望了毛澤東。毛澤東說:“我們很快要取得全國的勝利了,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們的政府定都在何處?”

“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王稼祥的神情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依我看,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雖然自稱虎踞龍盤,地理險要,但只要翻開歷史就會知道,凡建都金陵王朝,包括國民黨政府都是短命的。這樣講,帶有歷史宿命論的色彩,我們當然不相信這一套。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南京離東南沿海太近,從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缺陷,我們定都最好不選在南京。”

王稼祥接著說:“再看西安,它的缺陷是太偏西,西安在地理上已不再具有中心的特點,選西安為都也不合適。”

毛澤東點點頭。王稼祥又說:“黃河沿岸的開封、洛陽等古都經濟落後…加之交通以及黃河的水患等問題,也不適合。”毛澤東笑著問道:“那麼,哪裡可以定都呢?”

早時毛主席選定的首都,不是北京,也不是六大古都

王稼祥沉思了一下,說:“我認為我國首都最理想的地點應選在北平。北平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謂今日中國的命脈之所在。同時,它又鄰近蘇聯和蒙古,無戰爭之憂,雖然離海較近,但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從戰略上看也比較安全,一旦國際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師震動。此外,北平是明清兩代的帝都,從人民群眾的心理上也樂於接受。考慮到這些有利條件,我認為首都應定在北平。”

毛澤東聽了,連聲稱:“有道理,有道理。”毛澤東笑著說:“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平,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3月中旬,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從西柏坡遷往北平。

9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召開了新中國的第一次盛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議討論審議了關於擬定國都的意見後,開始表決,全體代表一致舉手通過,確定新中國的首都設在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