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碎片化學習」,騙了多久?

你被「碎片化學習」,騙了多久?

你有沒有計算過,你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有多少?

小米之前做過一個調查,發現超過三成小米手機用戶使用手機時間超過5.5小時。佔據了我們清醒時間的三分之一,比例非常驚人。

我們發現自己有好多東西要學,但是哪些對我們有價值呢?哪些投資回報率不高呢?我們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以為自己學了很多,但當別人讓我們說說,卻什麼也講不出來!

你被「碎片化學習」,騙了多久?

不得不承認,現在我們的時間被切割得越來越碎。試想一下你每天的時間:上下班的路上,公交地鐵上,工作時,一條微信,一個跳出的郵件,旁邊同事一句“知道嗎?白百何出軌了”或許也會引得你去微博溜一圈……這些事情,都會把你的整段時間切割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碎片。所以才有那麼多人倡導,你要充分利用你的碎片化時間學點東西!誰說不是呢?

然而,你或許也發現了,在上下班的路上聽聽喜馬拉雅和得到,希望獲取一些新觀點;公交地鐵上,翻看微信文章,期望得到一些新的思維方法;睡前再翻看一下床頭的書……當真的有人問你:“嗨,你今天學到了什麼?”現在就回想一下,今天你利用碎片化時間都學到了什麼?也許能讓你記住的還是“白百何出軌18線男模”的最新進展吧?

你被「碎片化學習」,騙了多久?

你再看看那些知識管理專家們,他們知道——即使你拿回來一百萬個知識的砂礫,也只是沙漠,人們愛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組織的知識才是核心競爭力。他們一般專注於一個小領域,以熱點為關鍵詞,搜索他們自己專業領域的內容;然後通過新的知識結構表達出來。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你沒有預期想要得到什麼知識點,並且,有計劃的去尋找這些點,然後將他們串起來,那麼很快,你前一秒看到的觀點,下一秒就會被另一個代替。

我們該怎樣利用碎片化時間去系統的學習知識呢?

▌1、從問題出發

你現在不可能像學校裡一樣,系統的學完一門知識,然後坐在教室等著不超過知識點的考試。大部分時間,生活會先給你一個考試,然後你根據問題,自己找出關鍵詞,開始學習。

所以,學習的起點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曬的一本書、推薦的一個微信文、或者這個行業的一個經典教材引發你的焦慮,而應該是你真實遇到的一個問題:

比如,我突然覺得每天刷微信文章,聽喜馬拉雅、得到,不能讓我獲得明顯成長,我該怎麼有效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學習呢?

你被「碎片化學習」,騙了多久?

▌2、尋找資源

找學習資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資源,第一反應是上網,或買本書。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為網絡是個無底洞,這裡翻翻那裡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來。要把書裡面的內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還是你選對了書。

信息爆炸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篩選和刪除信息。

所以其實最好的方式是:

1. 從有經驗的人開始,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給你清晰的建議、方向和邊界;

2. 找到行業對標,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

3. 進一步用網絡搜索資料和書的總結和評論,最後才是系統的看書。

▌3、輸出倒逼輸入

如何能保證讓自己思考有體系?

我看過、試過很多方法,最後最有效的只有一個,就是用輸出倒逼輸入。

你可以寫文章、講課、做PPT、做讀書筆記、導圖……只有一個要求——你的輸出有結構。

很多人會說,我不會寫該怎麼辦?

研究新建構主義的王竹立老師有一個觀點——把知識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積件式寫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邏輯的文字。

第二步,進入個性化改寫階段,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寫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側重點——現在網絡上大部分的寫作和講課都是此類。

第三步,創造性重構,在持續的前兩步積累下,創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你被「碎片化學習」,騙了多久?

舉個例子,就拿“如何有效利用碎片時間學習知識?”這個問題來說。

1. 提取關鍵詞:從這個問題出發,你要提取關鍵詞“碎片化學習、知識管理、系統化學習”

2. 搜索:找這個小領域的牛人提問,然後將關鍵詞輸入百度、知乎、微信,尋找答案

3. 整合資源:將你搜到的內容,整理出對你有用的內容,甚至,你可以將這篇整理的內容寫成一篇可讀性強的文章,投放到簡書,或者其他公眾號上。

這樣下來,你就對“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瞭解。你還可以把你掌握的方法,講給你身邊的朋友聽。

最後借用李笑來老師說過一段話:

“誰見過撿硬幣撿成富翁的?不要在沒有系統的地方尋找系統。”希望你也能將撿到的沙礫組成一座金字塔。

END

關注公眾號【生涯研習社】回覆“霍蘭德”測一測你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 有哪些職業與你最匹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