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导演付出生命代价去坚持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满洲里的马戏团有一只大象,它他妈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儿,很多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人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胡波《大象席地而坐》
让青年导演付出生命代价去坚持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手中握着一本《大裂》,我坐在影院中,静静等待今年电影节属于我的最后一场电影,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

最后一场上映当天(10月12日)正好是胡波去世一周年,我以自己的方式向他致敬。

《大裂》是胡波以“胡迁”为笔名写就的一本电影小说集,《大象席地而坐》是其中一个短篇。2016年,他凭借中篇小说《大裂》获得台湾 BenQ 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趁着这股东风出版了同名的中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牛蛙》。尚未成为梦寐以求的电影导演,胡波先卖弄文采当了回作家,好歹领到2万块稿费补贴生活。

我手中的《大裂》是去年四月在南京机场买的。我并没有厉害到在胡波还名不见经传时就发现了他,只是当时想要买本书打发时间,于是翻翻捡捡从一堆鸡汤、传记和营销读物中挑出这本,读到第一个故事便被深深地吸引住。

让青年导演付出生命代价去坚持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小说创作是我缓解焦虑的方式,生活里并没有什么好事情,除了文学和电影外,很少再有能让自己感到轻松和满足的事情。”

——胡波,《大裂》后记

再一次看到“胡波”这个名字时,却是因为公众号上铺天盖地关于他的死讯。许多不知内情的人不过读了一两篇揭露年轻导演困窘生存状态的文章,便亢奋地加入了声援的队伍,他们大多没读过胡波的文字,不了解这个年轻人为自己所认定的东西赔上了所有。

这部久久未能上映的《大象席地而坐》,因为胡波坚持完整保留长镜头和四个小时的时长而与制片方(冬春影业)陷入僵局,他以卵击石打了一场似乎是注定的败仗,最终被夺去除剧本署名权之外的电影著作权、收益权和所有权等其他全部权利。

于是,2017年10月12日,胡波在住所16层的楼梯间扶手上系了一根白色长绳,与这个令人失望的人间诀别。

让青年导演付出生命代价去坚持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完成这部电影用了一整年时间,而最终,没有一帧画面属于我,我也无法保护它。它被外力消解掉了。”

——胡波,《牛蛙》后记

《大象席地而坐》的电影是在小说故事基础上的扩展和进一步创作,这个剧本入围FIRST青年影展创投会,因此得到了“冬春影业”的注意。胡波以“大象”故事为线索,让四个被生活冷漠对待、麻木度日的主要人物被一桩桩琐事牵连在一起。这些伍尔夫笔下彼此相邻又汇聚成波涛的小事,在胡波眼中却是一节节烂绳索,它们相互缠绕,乱作一团,最终在某一天纠结成一方万丈深渊。

如此,到这一日尽头之时,麻烦缠身的几个人想要逃离却没有方向,最终决定结伴去满洲里的马戏团,看看那头大象为何席地而坐。

电影并未给出大象席地而坐的原因,却能在书中故事的结尾处找到——它断了后腿,只能坐在地上哀嚎。

让青年导演付出生命代价去坚持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让青年导演付出生命代价去坚持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我忍不住将胡波与毕赣相比较,两人都是八零后年轻导演,都喜欢写作,首部电影都大量使用长镜头并获得了欧洲电影节奖项,然而两人处女作的风格迥然不同,看得出性格上的诧异,认死理的和随和的,因而际遇也走到了两个极端:一个失去电影所有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路越走越宽广,有足够的资金和空间来运作第二部电影。

没看《大象席地而坐》之前,我很享受毕赣在电影中营造出来的梦境;然而看完胡波的作品后,我发现自己更喜欢这样残忍的真实,以及直面生活阴暗处的惨烈。

几位主要演员也都表现得不错,让我相信了电影中人物角色的处境,有所共鸣。尤其是彭昱畅,他诠释出一个阴郁又叛逆的少年,从压抑到爆发再到沉默,很难跟《快把我哥带走》里滑稽好笑的时分联系起来。

让青年导演付出生命代价去坚持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不喜欢《大象席地而坐》的人觉得情节过于压抑,没有一个人物是快乐的,为了“丧”而“丧”。我却觉得那些陷在生活困境里的人们或多或少能从几个主要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与父亲不合、被同学霸凌的高中生韦布,贪图温暖而与教导主任有私情的女孩黄玲,以及被女儿女婿以孙女需要学区房为由逼去养老院的老金。仅仅一天的时间,三个人原本消极却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一件件小事交错叠加着最终累积成厄运。

是呀,许多不幸的际遇都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然后在人们觉得已经很糟糕的时候继续变得更糟。

让青年导演付出生命代价去坚持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台湾作家黄丽群在《大裂》序言中道出了胡波小说和电影的本质,他的作品“都怀抱同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

也许一些人认为胡波的电影和小说过于悲观,不符合主流,令人不安。但这样的群体、这样的生活状态并非不存在,只是距离我们整日刷朋友圈、追看新剧的日子太遥远。然而电影创作本身难道不是用来打破打破常规的吗?任何一种存在都值得被关注和关怀。所以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影片的质量从不用票房或人们的喜好来衡量。

让青年导演付出生命代价去坚持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从2013年开始,我去除了语言的修饰,又剥离了美化和塑造,将写作看作直面生活最有力的方式。于是从其中得到某种力量,以对抗世界的灰暗。”

——胡波,《大裂》后记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自己惨烈的青春期,也曾有恨得想要毁灭世界和难过得快要死去的时刻。然而时间最终模糊了一切,我戴着规规矩矩的面具没有走到鱼死网破的境地,然后这面具也逐渐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再也摘不掉。虽然有时回忆起往事仍觉得惊心动魄,但我终于可以在从噩梦中惊醒后拍着胸口安慰自己,一切已经过去。

是的,一切已经过去。

让青年导演付出生命代价去坚持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胡波,假如你没有那一念之差,如今恐怕也会这样想,然后像毕赣一样陷入如何指导下一部电影作品的纠结。人生不就是如此循环往复么,但你总得有点憧憬,才能安然度过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寒冬。

《大象席地而坐》纵有不足和粗糙之处,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在温哥华国际电影节上的两场皆满座,近四个小时的放映过程中无人中途离开。结束后,观众们纷纷鼓掌致敬,当看到大荧幕上你的遗照时,都报以遗憾的叹息。

还有,这部电影的版权如今归你父母所有。

愿你安息。

《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最佳处女作奖特别提及

入围第55届金马影展最佳剧情长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6个奖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