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當我們在定義市場的時候,有必要說下市場總監的價值。別把商務、品牌,甚至是公關總監當成是市場總監,因為他們完全不同,又都被市場囊括。

你的市場總監可能是

1、一個公關達人

曾經的媒體人,轉型做市場傳播方向。

每天的工作就是與媒體搞關係,約稿、改稿、寫稿、發稿、刪稿,總之就是各種稿(含social)。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偶爾做兩場發佈會,將企業平淡無奇的經營內容,轉換為高大上的名詞,懂得塑造(偷換)概念,懂得揚長避短,給別人塑造企業很牛X的假象。

然後邀請已經搞好關係的媒體,去一個高大上的場地,觀看一場由企業高管現場表演的相聲。結束後,繼續寫稿、出稿、發稿、刪稿。

不斷往復上述內容。

2、一個渠道專家

曾經不知道幹嘛的,可能是幹銷售的,對各種渠道耳熟能詳。

能隨口說出各種渠道各種產品用戶獲取的單價,對ASO、應用商店等渠道流量質量如數家珍。

知道渠道的訴求,能夠將自身利益與渠道訴求掛鉤,創造雙贏局面。懂得與人溝通,有一套了解渠道需求,瞭解渠道負責人喜好的方法論。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對數據極其敏感,不會在無效果的渠道上投入太多精力,數學很好,熟知各種交互與產品之間的轉化率,自身人脈很廣,可以刷臉混資源。

每天就是換量,用自身流量換,用錢換,用自身產品價值換,用刷臉換,用XXX換,各種換,一直換。

3、一個策略高手

曾經可能是搞諮詢的,或者是幹策劃的,又或者是學經管的。

在他們眼裡,市場無非是四象限與BCG、GE等各種商業模型,以及各種思維導圖,他們具備看透實物本質的特性,邏輯性較強。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他們每天做的是,市場調研、定性或定量分析,小規模實驗獲取數據,再次進行數據分析,然後找出最大價值點,加大投入力量。

他們的戰略眼光較高,看待事件能看到未來的走向,就像是圍棋高手,自己出一顆棋子後,他可以算出對方接下來近百種出棋方案。

然後針對每種方案進行分析和抉擇,選出成本、風險最小,利益最大的方案。他們的眼裡對手的舉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套策略。

4、一個產品經理

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產品可以自己傳播,是他們的口頭禪。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他們善於研究人性,認為產品自身具備傳播基因,自身就是一個媒介,只要利用好就能爆發,他們喜歡用快速迭代和數據分析來衡量營銷。

如果產品自己不能說話,他們就會進行無數次調整,直到讓產品自己說話。

他們每天做的就是設計各種互動小遊戲,與用戶一起玩起來,變相的打折與促銷,雖然他們自己不認為這是促銷,但本質就是促銷。

在他們定義裡,用戶所有的行為,都是動機為導向,且大都是利益導向,所以與其投廣告、做營銷、做渠道,還不如把錢直接給用戶。

5、一個XXX

他還可以是個運營天才,亦或者是程序員、廣告人、保潔阿姨、保安,或者是財務、客服等等,他可以從多種維度來做市場,理解市場。

總之我們的市場總監千千萬,做出來的市場也千姿百態,有的壓根就沒有形成所謂的市場,有的乾脆就領份工資聽老闆安排。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而這些,可能都不能稱之為市場總監,或者是一個優秀的市場總監。

市場總監該做些什麼

如果上面每個角色都是孤立的,那應該都不是一個好的市場總監,市場總監的眼光絕對是凌駕於上述所有角色之上的。

先來看看什麼是一個市場,作為企業市場部門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前面我們已經定義過,市場是基於消費者需求(或動機、慾望)形成的,且有產品或服務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且消費者有能力支付利益。

也就是一個市場的形成有三個因素,消費者需求、產品或服務、購買力

而我們市場部門要做的是,激發消費者慾望、不斷與消費者溝通,敦促產品部門改進產品,從而滿足消費者需求產品價值交換,以及與對手展開競爭。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最重要的是,持續與消費者發生“關係”。

“關係”由企業經營內容定義,通常為賣貨、持續使用等,沒有達到這個目的的市場行為都是自嗨和空談,不能賣貨就是扯淡。

具體怎麼做?

我們將持續與消費者發生關係拆分為四個環節,分別是“引”、“轉”、“留”、“存”,每個環節對應不同的指標與方向。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第一步,引

這個層面相對容易理解,也就是推廣。

推廣我們主要看知名度和認知度,也就是受眾聽沒聽過我,和知不知道我。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無論是偏向效果的DSP、CPS、或者是保證ROI的渠道,還是偏向品牌的活動、互動與傳播(廣告+PR),都屬於引的範疇。

這個層面最重要的是,如何將預算髮揮最大價值,同樣是100萬,同樣是擴大知名度的目的,不同市場總監操作出來的效果會不一樣。

就像是神州與易到,同樣的500萬,神州靠與Uber撕逼,市場份額快速崛起,而易到打法相對分散與保守,市場都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

又或者是優信二手車與瓜子二手車,也是同樣的問題,優信打法集中,市場凝聚力生效,市場規模快速攀升。而瓜子二手車則相對保守,增長緩慢。

核心在於眼界,有的市場總監懂得玩法很多,可以根據玩法快速組合策略,而有的市場總監懂得玩法有限。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譬如上述的各種達人,所以他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領域做到最好,但這個最好只是相對的,與對手相比可能只是一般的。

第二步,轉

如果推廣不保證轉化,那就像是耍流氓。

同樣的受眾,可能因為你的文案和他的需求不一樣,就不會產生行動。也有可能因為你的引導不足,所以也不會行動。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所以我們需要針對不同入口的受眾,選擇他們需要的轉化方式(溝通方式),與他們進行互動與溝通,讓他們接受並使用我們的產品。

就像是神州與易到,對於沒有使用過專車的受眾,他們就要更偏向情懷和功能導向,對於使用過專車的用戶,他們就應該直接採用差異性和利益輸出。

譬如這兩家都在做的“充值送”,這對於壓根沒坐過專車的人而言,這毫無價值,因為受眾更關心的是,這個產品本身的價值是什麼。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而對於已經在使用產品,以及無忠誠度的受眾,我們想通過服務差異化來吸引對手的用戶,只能靠廣告加補貼吸引受眾,來感受我們的服務差異化。

常見的轉化率就是廣告點擊、點擊到註冊、註冊到交易、交易到二次交易,二次交易到留存等,根據行業不同定義不同。

第三步,留

沒有留存的市場行為,也是耍流氓。

沒有留存通常是兩個原因,用戶推廣不夠精準,都是過客類用戶(好奇心體驗或薅羊毛的一次性用戶),以及體驗問題所致。

前者還容易解決,只要文案清晰,投放渠道精準就好。至於後者則會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產品使用體驗不好,一個是心理感受不好。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作為市場部門的老大,我們需要了解產品使用體驗的問題,辨別問題的真偽,將用戶真實感受(問題),形成文本反饋給產品部門。

很多人以為這是產品部門的事情,然而事實上,產品經理所能觸及的用戶,可能只是已有用戶的反饋,而對於潛在用戶、競爭對手用戶是一無所知。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除此之外,就是建立忠誠度,也就是提升心理感受,讓用戶有歸屬感、讓產品有附加利益導向,初級為金錢利益,高級為情感利益。

譬如常見的會員體系、積分體系、論壇、互動活動、情感廣告、粉絲、落地活動等等,讓用戶成為你的粉絲,用心理訴求抓住用戶。

第四步,優

除了上述這些工作,市場總監還要乾的一件事,就是優化市場。

也就是根據市場競爭系統,協助公司調整戰略、調整產品策略、調整受眾方向等等,譬如之前文章提到的電話會議產品轉型家庭聯絡工具的案例。


你們的市場總監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市場總監」嗎?

這主要體現在產品的不同階段,市場總監所決策的不同策略。

如產品導入階段,我們就需要挖掘與打造產品本身的賣點,以及市場行為層級的廣告加渠道密集轟炸。

產品成熟階段,我們就需要協助產品部門完善與強化競爭優勢,市場行為層面則主打差異化與利益收割。

產品衰退階段,我們就需要協助產品部門研發新品、挖掘新市場。

然而這都是與產品本身關聯,可以看出市場並不是孤立的市場行為,而是貫穿產品設計、企業經營、產品推廣的全部市場。

結語

可以看出市場總監,並不是抖機靈的人才,也不只是一個推廣的業務高手,而是一個具備全局觀、競爭觀的綜合人才。

他不僅要關注推廣業務層面本身,更要關注市場上下游的轉化與留存,還要關注市場的未來。就像是打造“用戶生態鏈”一樣,一切圍繞滿足用戶開展。

那麼,你的市場總監真的是一個市場總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