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大幕的開啟,一種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鄉鎮企業。這種企業多數由鄉鎮、村集體或農民合作出資經營,紮根農村,增加了農民收入,壯大了集體的力量。鄉鎮企業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為農村致富和逐步實現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路。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
央廣中國鄉村之聲
慶祝改革開放40年系列報道
《於無聲處聽驚雷》
回顧40年來那些默默地改變中國農村故事
▼
今天聚焦
《時代浪潮鍛造出的“鋼鐵之軀”》
上世紀80-9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曾經湧現了許多家喻戶曉的明星企業和明星企業家。如今,鄉鎮企業多數已經改制成為股份制企業或者私營企業,產權明晰之後繼續發展壯大,繼續煥發著生機和活力。
江蘇省張家港市沙洲鋼鐵廠就是這樣一家鄉鎮企業,改革開放之初,從45萬元自籌資金建廠開始,到如今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鋼鐵廠、世界500強企業,江蘇沙鋼集團的成長曆程生動展現了我國鄉鎮企業從“異軍突起”到“逐鹿世界”的發展之路。
從棉花加工到鋼窗料生產
沙鋼掘得第一桶金
身處20平方公里的綠色鋼鐵新城,很難想象在40多年前,它曾經是一個“四不像”的小作坊。在這裡,我們見到了它的“掌舵人”——江蘇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說起沙鋼的成長史,沈文榮說,
它的每一步都踏在改革開放的土壤上。江蘇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 沈文榮:主要是有改革開放的土壤,有這個氛圍,從上至下有這樣的推動,離開了改革開放,即使有做鋼鐵的思想也沒有用,沒有改革開放之前,你是不可能搞鋼鐵的。
上世紀50年代起,蘇南地區陸續出現了社隊企業。1968年,中專畢業的沈文榮進入沙鋼的前身——錦豐軋花剝絨廠,當了一名普通的鉗工。1975年,沙洲縣財政貸款20萬元,加上軋花廠攢的25萬元,沙洲縣軋鋼廠正式成立了。
江蘇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 沈文榮:
就是在沒有電,也沒有技術人才的基礎上搞了一個小的軋鋼車間,用當時1225匹的柴油機作為動力拖動軋機生產,通過籌集45萬人民幣起步搞軋鋼廠。原料哪裡來?周圍的大鋼廠生產出來邊角廢料,切頭切尾,買回來再重新軋製。
1984年,中央4號文件正式提出發展鄉鎮企業的概念後,江蘇以及全國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增長。時任軋鋼廠廠長的沈文榮敏銳地發現,“以鋼代木”的趨勢不可逆轉,於是選擇大鋼廠不願生產,小鋼廠又生產不了的鋼窗料作為拳頭產品。
江蘇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 沈文榮:當時,我們一年能掙5000-6000萬。每天有100多輛車排隊,車間裡的鋼窗料還沒生產出來就等著要提貨,所以鋼窗料是我們沙鋼的第一桶金,通過生產鋼窗料我們還積累了未來鋼鐵廠發展的思維和模式,就是專業化生產的經驗、集約化生產的經驗、讓利用戶的經驗。
從國外引進設備到股份制改造
沙鋼迅速發展壯大
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同志為鄉鎮企業“一錘定音”,稱它們“異軍突起”。彼時在張家港,當所有人都在為沙鋼的成功喝彩時,沈文榮卻注意到,沙鋼的技術裝備還非常落後。1988年,他頂著壓力和爭議從英國比茲頓鋼廠全套引進年產25萬噸螺紋鋼的電爐鍊鋼、連鑄、連軋一體化生產線。1991年這條生產線順利出鋼,讓沙鋼的產能翻番,並與國際先進水平一下子縮短了20年。
江蘇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 沈文榮:當時成為中國鋼鐵行業的一次革命載入史冊,唯一一條短流程完整的生產線,就在我們張家港,當時每噸螺紋鋼賣到4000-5000元,出口的時候賣到8000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技術進步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所在。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為鄉鎮企業加快改革發展帶來了強勁東風。然而隨著多種經濟成分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加上亞洲金融危機衝擊,鄉鎮企業發展速度明顯回落。一場以所有制調整和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新一輪改革迅速展開。
到2000年左右,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逐漸完成,逐步轉變成股份制企業或民營企業。僅以江蘇省為例,隨著絕大部分鄉村集體企業的轉制,新千年江蘇民營經濟迅速壯大,在經濟中所佔比重目前已達54%。
江蘇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 沈文榮:改革開放允許實行股份制,允許金融家持股。股份制改造,我們江蘇蘇州張家港改得比較早,由鄉鎮企業改制成股份制企業,讓金融家持股,我們也是在這個浪潮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
40年,沙鋼闖出改革的通途
中央給民營企業吃下了“定心丸”
鄉鎮企業的出現和發展,深刻地改變了農村經濟單純依靠農業發展的格局,增加了農民收入,為推進中國特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1978年,社隊企業總產值只相當於當年農業總產值的37%左右。到1987年,鄉鎮企業產值合計增加到4854億元,這相當於農業總產值的104%,首次超過了農業總產值。到2007年,鄉鎮企業增加值已佔農村社會增加值的68.68%,成為支撐農村經濟最堅實的支柱。
鄉鎮企業的出現和發展開創了農民在農村就近就業的新路子。到2007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15090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9.13%。2007年鄉鎮企業支付職工工資達13700億元,農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收入142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8%,大大加快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1月1日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他強調,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這次講話給民營企業吃下了“定心丸”。
江蘇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 沈文榮:
作為我們民營企業來講,感受到了來自中央對我們民營企業的關心和關愛。一個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標,根據國家的發展戰略,國家的大政方針,根據我們企業的實際情況,五年規劃,十年框架,我們走到今天,我們不斷地總結自己,不斷確立新的目標,不斷圍繞這個目標認真去抓好落實,認真加堅持,也就是恆心。
沉舟側畔千帆過。伴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完善、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實施、產業層次的不斷提升,一大批脫胎於鄉鎮企業的現代企業,正昂首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本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
記者:季盈盈、張家港臺吳克 // 編輯:李沛 // 責編:白晨 // 監製:曹暢
閱讀更多 中國鄉村之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