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下)




原名李純,唐朝第十二位皇帝,順宗長子。憲宗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歷朝實錄,每讀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是很晚才退朝。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

初名宥,憲宗第三子。即位後,耽於宴遊,不以國事為意。親信佞庸,疏遠忠臣,削弱軍力,法制無章。又加徵兩稅與榷茶,增加百姓負擔。朝中牛李黨爭日熾,朝外幽州、相州、鎮州兵變繼起,朱克融、王庭湊擾亂定、蔚、貝等州。河朔再失,藩鎮割據加劇,府藏盡竭。


穆宗李恆長子。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哥哥。母恭僖太后王氏。李湛在位期間,奢侈荒淫,沉迷擊鞠(古代馬球),喜歡半夜在宮中捉狐狸(打夜狐),史稱"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結權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導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動攻入宮廷的事件。

原名李涵,唐穆宗李恆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唐武宗李炎之兄。母為貞獻皇后蕭氏。在位初年勵精求治,他出宮女三千餘人,放五坊鷹犬,減省冗員。後用寵臣李訓、鄭注等,企圖誅滅宦官。但密謀洩露,李訓等被殺,李昂也在"甘露之變"後被軟禁。

初名李瀍,唐穆宗李恆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異母弟,母為宣懿皇后韋氏。性情沉毅,雄謀勇斷。在位期間,對內打擊藩鎮和毀佛運動,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一度呈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1]

唐憲宗的第十三子,原名李怡,唐穆宗的弟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被宦官擁立,李忱幼時聰明,為了振興李唐,只有奪得皇位,現在勢力最大的是宦官,只有藉助他們才可以登上皇位,於是他裝出一副憨傻的樣子,蒙過了宦官,宦官認為他好被控制,所以將他抬上皇位。

別名李溫,唐宣宗李忱長子,他是唐朝最後一個在長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在他的統治下,唐朝更加風雨飄搖,加速了亡國之路。

唐懿宗第五子,初名儼,12歲即位,是整個唐朝即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懿宗病重彌留之際,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李儇,並於懿宗死後柩前即位。

姓李諱傑,即位後改名為曄,然後又改名為敏。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

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曄第九子。在位期間,並無實權,一切政事由朱全忠決策。李柷在位3年後被廢,次年被鴆殺,葬於溫陵,終年17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