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著名學者龔自珍之子龔橙:引英軍燒了圓明園?

龔自珍死後,龔橙讀父親的文章,讀到他認為不對的地方,動不動就隨意改動幾筆,且將其父的木主置於案前,每改動一字,都用竹鞭敲擊木主道:某句不通,某字不通。因為你是我的父親,我才為你改正,使你不致欺矇後人等。

龔橙是清代著名學者、思想家龔自珍的長子,在晚清學界被人稱之為“狂士”,他初名珍,後改名橙,字公襄,又字孝拱,以字行。據《圓明園殘毀考》載“及英兵北犯,龔為響(向)導曰:‘清之精華在圓明園。’及京師陷,故英法兵直趨圓明園”。說的就是龔橙導引英軍燒圓明園的事,可後來有人對此說法表示了質疑,認為根本就沒這樣的事。此事是真還是偽,至今是個謎。都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嚴父親授的龔橙,除了在學問上與父親略有相似之處外,其為人與身為著名思想家、詩人的龔自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史稱龔橙雖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能識滿文、蒙文,還懂外文。和龔自珍一樣精於文學,工於詩句,善書法。他曾撰寫《詩正誼》、《龔橙叢稿》,對元史也有研究,著《元志》五十卷。但他有學問卻無德,目空一切,連自己的父親也不放在眼裡。

晚清著名學者龔自珍之子龔橙:引英軍燒了圓明園?

龔自珍死後,龔橙讀父親的文章,讀到他認為不對的地方,動不動就隨意改動幾筆,且將其父的木主置於案前,每改動一字,都用竹鞭敲擊木主道:某句不通,某字不通。因為你是我的父親,我才為你改正,使你不致欺矇後人等。

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勸勉兒子踏實做學問:“儉腹高譚我用憂,肯肩樸學勝封侯。”“多識前言畜其德,莫拋心力貿才名。”詩中表明瞭對兒子誇誇其談之習的憂慮,又充溢著對兒子的愛護和期望。

對同城而居的結髮妻子,龔橙也冷落到一連十幾年不願見一面,亦不通音問,連兒子親自尋來看望他,也被他斥逐,對待胞弟龔念匏也沒什麼好臉色,形同路人,對朋友的謾罵就更不用說了。被人稱之為“狂放名士”,如此一號人,眼裡究竟還有誰,龔橙的眼裡僅剩了一個小妾。因此有人送他一個綽號叫“半倫”,按照中國傳統社會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即人倫,主要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五倫”。龔橙只對小妾好,勉強算得上略近人情、略懂人性,至多也就剩了半倫,所以他人叫他“半倫”。尤其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龔橙並不覺得可恥,乾脆也以“龔半倫”自稱。

看來破罐子是不會管別人怎麼摔的,即使別人不摔,他自己也會來摔上幾摔,生怕人家不知道他破似的。

晚清著名學者龔自珍之子龔橙:引英軍燒了圓明園?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慕其才,擬擢用,設盛宴款待,並以言試探。想不到他竟說:“以我的地位,公至多給我個監司。你想我豈能居公下者?不要多說,今晚只談風月,請勿及他事。”把曾國藩氣得臉發白,無語可說。

龔橙晚年時流寓江表,窮困潦倒,卻依然狂傲、放誕,沒絲毫改變。當時李鴻章剛好也在上海,憐其才,哀其貧,每月派人送去二百兩銀子,拿這二百兩銀子,龔半倫照樣吃喝嫖賭。

英國公使館參贊威妥瑪延在上海設“招賢館”,龔橙因懂外文,被威氏聘為秘書,受其賞識,行動有護衛跟從,月致萬金。為士人所不恥,目之為漢奸。

晚清著名學者龔自珍之子龔橙:引英軍燒了圓明園?

後來不少人把他和英人焚燒圓明園一事牽扯在一起,說他是導引英國人焚園的罪魁禍首,罵他是漢奸,賣國賊;但也有人認為並無此事。龔橙究竟有沒有導引英軍焚燒圓明園?

龔橙導引英軍焚燒圓明園的說法是由王闓運(字壬秋,號湘綺)的圓明園長詞引起的。其詞自注之二有:“夷人人京至宮闈,……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夷之名,遂先縱火,夷人還,而大掠矣。”“貴族窮者”“奸民”具體指的是誰卻沒有明說。後來劉成禺根據王闓運的殘稿中“有漢奸銷英翁及匏叟書”,寫了《王湘綺筆下兩漢奸》一文,載在劉的《世載堂雜憶》裡。文中說:“龔孝拱,字橙,號匏庵,仁和龔自珍子,英人攻天津、廣州,威妥瑪尊為謀主,多用其策。”龔橙是漢奸,導引英軍焚燒圓明園的說法由此而生。

後來,此事又見於大鶴山人劉叔問的《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一書的跋文:“初有奸人龔孝拱者,遊海上,以狙詐通於夷,聞圓明園多藏三代鼎彝。龔放嗜金石刻,至庚申京師之變,乃乘夷亂,導之入園,縱火肆掠。”

晚清著名學者龔自珍之子龔橙:引英軍燒了圓明園?

再後來,便有了陳文波的《圓明園殘毀考》認定“貴族窮者”就是龔橙。“英軍北犯,龔為嚮導,曰清之精華在圓明園。”(見蔡申之《圓明園之回憶》)1916年,徐珂在其編纂的《清稗類鈔》一書中說:“庚申之役,英人以師船入都焚圓明園,龔實同往,單騎先入,取金石重器以歸,坐是益為人詬病。“(《文苑雜錄》卷下)

龔橙導引英軍焚燒圓明園的說法開始如蒲公英的種子一樣,落滿了中國的各個角落,野史、小說如《清朝野史大觀》、曾樸的《孽海花》等也認為龔橙導引英軍焚燒了圓明園。

晚清著名學者龔自珍之子龔橙:引英軍燒了圓明園?

但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了懷疑,認為龔橙雖佐幕英國人威妥瑪,被認定是個漢奸,人所不恥,且行為怪僻,人畏而惡之。但把導引英軍焚燒圓明園算在他頭上,有些不合理。例如拙庵在《圓明園餘憶》中指出:“夷人到園後,先將三山陳設古玩盡行擄掠一空,後用火焚燒,藉口亂兵燒燬,其實並無奸民導引。”1943年初版的黃浚《花隨人聖盦摭憶》也說:“導至毀圓明園者,相傳為龔定庵(自珍)子龔橙,又傳為李某,蓋不能考實。”蔡申之在《圓明園回憶》中也說“以奸民欲漁利,乃引英法兵大掠,且以半倫實之,嗚呼冤焉。”他還認為“圓明園之富麗,舉世界人恐不知者甚少,何待半倫之言?”並以英軍入園之初迷失道路一事,指出:“英軍既有半倫為之嚮導,何為失道後至,使法軍捷足先登?”否認了龔橙有導引英軍焚燒圓明園之事。

另有作者謝俊美著文說:“筆者查閱當時在京官員的日記,如《翁文恭公日記》、《越縵堂日記》,均見不到這方面的記載。再,奕祈、曾格林沁、瑞常等留京王公大臣在給咸豐帝的奏摺中也從未提到此事。而參加焚園的侵略者回憶錄裡關於這方面可說是無片言隻字。這就使人們對龔橙導引英軍焚燒圓明園的說法不能不產生懷疑。”

史載晚年的龔橙頹唐不振,一切廢棄,最後精神失常,“卒以狂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