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億缺口多年未解!悄悄潛入的為什麼是他們

3萬億缺口多年未解!悄悄潛入的為什麼是他們

3萬億缺口多年未解!悄悄潛入的為什麼是他們

這是《中國經營報》為您分享的第688篇原創文章;我們只發有態度,有乾貨的原創。

本文大約:3000字

閱讀需要:5分鐘

一邊是“三農”金融3萬億元缺口的廣闊空間一邊是7億農民零徵信、農村金融信用體系不完善多重製約,上述兩個現實正在構成工商資本在進入農村市場時的矛盾圖景。

近年來,不同背景的市場參與者紛紛殺入農村金融藍海,包括產業集團、互聯網巨頭、新金融機構在內的多支力量均在尋找適合自身基因的路徑滲透。但從市場規律看,這種滲透應該滿足至少三個前提:首先,服務的是農民比較普遍但未被覆蓋的資金需求;其次,應該對規模化生產和農業轉型升級具有促進價值;最後,不良可控、收入能夠覆蓋成本,商業模式具有可持續性。基於上述前提,相關機構進行了多方探索。

《中國經營報》記者近期通過調研採訪發現,在推動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轉型升級上,創新型的融資租賃模式正在“三農”領域得到實踐,但如果從這一市場的整體規模看,供給短缺依舊明顯,急需進一步強化市場滲透。

融資租賃激活規模化生產

“整個基地只有十幾個人,多虧有了機械化生產,用上了滴灌設備、無人機,智能拖拉機,一畝馬鈴薯的最高產量可以到6噸,現在還在持續擴大規模。” 面對眼前5000畝馬鈴薯耕地,河北沽源宏達農機公司的董事長孟金龍向記者感嘆。

孟金龍的土豆規模化種植得益於融資租賃模式在農村的滲透。4年多來,他的公司融資額超過2500萬元,並通過和超過200多位農民合作,帶領村民快速致富。

此前,農民如果需要一臺拖拉機,最主流的方式是在拖拉機經銷商處採用賒銷方式,但這種方式不僅一次性資金壓力較大,且風險難以預測——一旦收成不好,幾十萬元的農機費用農民就難以負擔。

但通過融資租賃模式,承租人交納一定的首付金(三成左右),就可獨得設備使用權,剩餘租金與利息分期償付,全款付清後獲得所有權。

公開數據顯示,在中國農村目前只有30%的農戶能從銀行獲得信貸服務,40%的農戶存在資金需求但難於從銀行獲得貸款。在銀行貸款無門和賒銷風險巨大的夾縫中,融資租賃的補位正在提供價值。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曾分析認為,農村金融有三類潛在的客戶:

  • 第一類是農村的小微企業,加工業、製造業或者服務業;
  • 第二類是農業生產戶,養牛、養羊、種糧、種水果等;
  • 第三類是農民個人,主要是跟生活相關的需要。這三類客戶基本上覆蓋了2005年聯合國提出來的普惠金融概念涉及的農村群體。

宜信普惠高級副總裁、宜信普惠融資租賃總經理毛芳竹告訴記者,宜信涉農融資租賃業務瞄準的是一些需求廣泛且未被覆蓋的交易場景。“農民除了生病、孩子上學,大的資金支出並不是很多,生產經營買種子、化肥一般三五萬元,這些通過在農村信用社或幾戶聯保可以解決一部分。但如果買幾十萬、近百萬元的農機設備,由於動產銀行無法抵押,通常就只能賒銷。”

“三農”領域融資租賃興起的背景基於農村發展的現狀。聯辦財經研究院專家許善達告訴記者,一家一戶承包耕地的方式會造成生產力的一部分萎縮,已經不適應經濟的發展趨勢。事實上,隨著農村空心化程度加深,土地集中和流轉加速,農業發展正從傳統農戶分散經營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的經營體系轉變。這一過程中,機械化是繞不過的問題。

新金融機構在進入農村市場做普惠金融是世界性難題,這由面對的客群特點所決定的,選擇的服務群體、業務模式和風控手段直接關係其發展存亡。在這方面,新金融機構找到了不少方法論,在毛芳竹看來,融資租賃基於真實的設備,這一模式的成立來自產業鏈上有真實的需求。農戶還款的依據,來自於在整個產業鏈當中分得的利潤。”

在具體的風控和增信手段上,首先,融資的錢專款專用——錢到不了農戶手中,農戶獲得的只有設備,因此確保了錢不會被挪用;其次,當農戶無力還款時作為擔保方的經銷商會啟動回購義務;此外,根據農戶當地設備量和作業量,以及農戶提供的已收到的代耕合同,租賃機構可以提前判斷農民收入情況;而通過產品設計,可以要求農戶在還款過程中只用小部分利潤支付租金,以提高其積極性。

以產品設計為例,“我們計算的是大頭你留著,小頭付租金。假如每月租金是60元,需要保證每月農戶淨利要在120元以上,通過模型測算,如果農戶每個月賺不到120元,這個業務就不會做。”毛芳竹進一步補充道。

據瞭解,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保證對98%的用戶都可以良性還款。在此基礎上,具有一定信用標籤的農戶(獲評宜信租賃誠信之家),在直租結束後,還可以通過售後回租業務進一步獲得發展經營生產的流動性資金。

供給短缺待突破

業內共識在於,這種產融結合的依據是結合市場需求來開展業務。據記者瞭解,在融資租賃的農村業務探索上,市場參與者已經逐漸從最初的農機等動力設備,逐步拓展到涉及農業生產耕、種、管、收、烘乾、儲存和加工全產業鏈的機械化設備。此外金融+科技的定位促使新金融機構的下鄉更傾向進行新模式的嘗試。

據毛芳竹透露,在發現牧場轉型升級中面臨的巨大融資需求後,宜信租賃開始將融租業務滲透到生物活體範疇——牧場把現有的奶牛先賣給融租機構,然後通過回租奶牛形式獲得流動資金擴大經營,幫助家庭牧場轉型升級,實現規模化、現代化養殖提供資金。

但較之傳統機械租賃,活體租賃需要更嚴格精準的風險把控。據瞭解,毛芳竹和團隊曾經用半年時間對全國近200個千頭以上中型及大型奶牛牧場進行調研,根據所採數據建立了風控模型,才決定介入這一市場。而目前,包括分散融資額、保險機制、射頻設備GPS定位監控奶牛狀態等多種手段均以被引入風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提出,支持組建主要服務“三農”的金融租賃公司,鼓勵開展農業機械等方面的金融租賃服務,穩步探索將租賃物範圍擴大到生物資產等新領域。但相較其他領域融資租賃業務的規模和發展,涉及“三農”領域的融資租賃服務供給仍舊不足。

據毛芳竹透露,自己2012年開始進入這個市場,2014年在參加農機展宣傳時很少看到同行,此後逐漸有一些農機公司設立的融資租賃公司進入,但單純的第三方融資租賃公司仍舊有限。在他看來,涉及農村市場的融資租賃處於尷尬夾縫中,銀行系機構青睞低風險、民營系機構追求高利潤,但農村市場利潤低、風控挑戰大,且市場教育推廣艱難。

“很多經銷商、農民都不知道這種業務的存在。”

記者查閱公開信息發現,系統介入“三農”融資租賃業務的除了一些農機廠商的融租公司,僅有哈銀租賃、農銀租賃等極少第三方機構參與。

而涉及生物租賃領域的探索就更加稀有。自2015年國家正式提出生物租賃探索,在宜信之後,還有華魯、豐匯等融資租賃公司進入這一市場,此外也只有輝山乳業曾與盈華融資租賃、廣東粵信等融租機構進行過類似實踐。市場試水者寥寥,究其根源,仍是在價值評估、風險控制等方面還無法達到成熟,也無法控制成本與收益平衡。

但農村融資租賃的市場潛力同樣明顯。據行業測算,我國農機租賃市場容量未來將達到千億級別,農機租賃的範圍也將對接農業產業鏈的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根據《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到2020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左右,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

在許善達看來,工商資本下鄉才能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融結合可以幫助農戶強化全鏈條服務,解決‘增產不增收’,改變農民生存現狀。”

3萬億缺口多年未解!悄悄潛入的為什麼是他們

記者 李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