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島為啥不計入丹麥領土面積?

Wild-Fire


格林蘭島為何不計入丹麥領土面積?

格陵蘭島,位於北美洲東北方,大西洋與北冰洋之間,大部分地區地處北極圈內,被冰原所覆蓋。面積2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島,面積是世界第二大島新幾內亞島的近三倍(新幾內亞島面積78萬平方公里) 。如果與世界各國的領土面積對比,也能排在世界第12位,僅次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面積234萬平方公里),卻比沙特阿拉伯(215萬平方公里)、墨西哥(197萬平方公里)、印度尼西亞(190萬平方公里)要大的多。

而這個世界第一大島卻是屬於歐洲小國丹麥的領地,但在國際通用國家面積計算上,卻從來沒有把面積數百萬平方公里的格林蘭島計入丹麥的領土,所以丹麥也只能是一個歐洲小國,不然丹麥就可能一躍成為世界面積大國,這到底是為何?

具體解析:

(一)格林蘭島與丹麥的歷史回顧。

格陵蘭島被歐洲人發現卻早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是早期的北歐海盜時期,公元982年,移居冰島的挪威人發現格陵蘭島。於是在1261年,格陵蘭島成為挪威的殖民地。1380年,丹麥和挪威組成聯盟王國,格陵蘭島自然成為丹麥和挪威共管的殖民地;1841年,丹麥和挪威分治,格陵蘭島成為丹麥殖民地,但挪威非常不服,與丹麥因為格林蘭問題爭執了不少年;最終在1933年,海牙國際法庭判格陵蘭島歸屬丹麥,丹麥才正式確立對格林蘭島的佔有。

(二)格林蘭不願意和丹麥形成共同體。

1953年,丹麥修改憲法,把格陵蘭島從殖民地變成一個州,在丹麥議會中擁有兩個席位。1973年,格陵蘭島隨著丹麥一起加入歐共體,但格陵蘭島是一個經濟完全依存海洋資源的北美島嶼,與歐共體幾乎很少有交集,沒有必要受歐共體的管理。1979年5月1日,格林蘭從丹麥政府手中獲得內部自主權,格陵蘭島正式變成丹麥一個自治領,已經不屬於丹麥正式國土;格林蘭更是在1985年2月1日舉行全民公投,成功脫離歐洲共同體。

也就是說,格陵蘭島雖然在外交、防務上還歸屬於丹麥,但已經不是和丹麥同屬一個共同體了,到是像丹麥附屬國,自然不會把格陵蘭島的面積計入丹麥的國土面積之中。


大正看世界


格陵蘭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確定就是丹麥的領土,它最早在1261年正式成為丹麥的殖民地,此時距離大航海時代尚有一段時間,又因為當時的航海條件不發達,丹麥人其實很少到格陵蘭島,此時這個島的地位和冰島差不多,只是一些活不下去的歐洲人才會去的地方!當時雖然沒有格陵蘭島的完整準確地圖,但是它216萬平方公里的巨大面積還是讓歐洲人印象深刻的,根據第一個發現格陵蘭島的人“埃裡克”回憶,這個大陸只有南部一塊海岸適宜居住。(大約有80%的面積)


1721年,挪威路德派傳教士漢斯·埃格德經丹麥-挪威聯合王國允許,於今日的戈特霍布附近建立一家貿易公司和信義會傳道會,標誌著格陵蘭開始真正進入殖民時代。

丹麥從14世紀開始在歐洲的政治歸屬一直不穩固,這給格陵蘭島的歸屬問題帶來了第一次挑戰。丹麥不斷和瑞典、挪威之間重組聯合或者解散,領土問題一直都是爭論的重點,尤其是與挪威聯合組成王國之後格陵蘭島這塊殖民地屬於婚前財產,丹麥願意在聯合時分享主權。

(地理上格陵蘭距離挪威更近一些)

但是到1841年兩國正式分家之後挪威提出異議,認為它有權力分享格陵蘭島的主權,這明顯就是離婚綜合症啊!最終歐洲國際法庭的仲裁結果否決了挪威的企圖,意識到危機的丹麥正式將格陵蘭島變成了主權下的神聖領土,算上歐洲部分的4萬平方公里!挪威此時國土面積220萬平方僅次於殖民地豐富的英法俄。


(德國只用一天就佔領丹麥)

二戰期間丹麥被德國人秒殺,但是它的格陵蘭島戰略地位凸顯,美國人像接管了冰島一樣接管了格陵蘭島,並在此建立空軍基地和氣象站參與到大西洋獵潛戰當中。二戰之後格陵蘭歸還丹麥,1953年丹麥憲法修訂認可格陵蘭是該國一個州,至少在此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格陵蘭都是丹麥合法的領土,聯合國是承認的

但是,矛盾總是會有的!畢竟格陵蘭島距離歐洲幾千公里,中間還隔著冰島這個獨立王國!冰島起到很好的代表作用,那就是脫離歐洲獨立好處多多。格陵蘭島人口不過6萬餘人,在寒冷和冰封當中生活艱難,但是在巨大冰層下方蘊藏了300多億桶石油和其它礦產資源,格陵蘭島人自然而然的想要擺脫丹麥建國,過上石油土豪的日子。


丹麥本土生活富饒是人均收入突破5萬美元的發達國家,但是它本身的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和天然氣,來源就是它在北海海域的領海,這裡是歐洲的波斯灣,挪威更是依靠北海領海的石油天然氣過上了北歐富裕國家的生活。本著錢都花到自己身上的宗旨,丹麥並不願意分出太多預算花到格陵蘭島的建設上,這導致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格陵蘭島沒有足夠的開採技術和基礎,因此經濟發展十分緩慢。格陵蘭的石油儲量是丹麥本土的80~100倍!卻靠著政府每年6億美元的救濟生活,不被重視的格陵蘭人越發不滿。


(格陵蘭島中間有個大湖)

不僅僅是能源問題!丹麥在制定對外政策時都不會考慮格陵蘭島,比如加入歐盟的問題!歐盟給歐洲各國帶來貿易、人員流動、資金流通等方面的自由,這大大方便了歐洲的經濟繁榮發展,但是這必須是在本國經濟嚴重依賴歐洲市場資源的前提下才能實現,英國脫歐就是因為它與歐洲的貿易每年貢獻的GDP不到12%,自己要付出的義務反而沉重的多(2014年英國繳納的金融交易稅突然上漲260億英鎊,終於忍無可忍了)。格陵蘭島在一開始就面臨這種問題,因此它反對和丹麥一起加入歐盟。


(主要城市都分佈在大西洋暖流能影響到的海岸線上)

最終經過公投,1971年格陵蘭獲得自治權可以不加入歐盟,此後面對丹麥的一系列不公平政策格陵蘭的分離傾向越來越重了!終於在蘇格蘭、加泰羅尼西亞和巴斯克地區之後,成為又一個希望獨立的地區。如今格陵蘭島幾個政黨都不願意留在丹麥,他們都在等待一個時機,那就是讓格陵蘭島不再依賴丹麥6億美元財政貸款額救濟,經濟能夠獨立就預示著可以建國了!冰川下豐富的石油、稀土、天然氣和鈾礦是格陵蘭獨立的希望。預計在2021年之前會有個結果。


兵器世界


格陵蘭-丹麥和平分手記|Booker不客

很久以前,勇敢的挪威海盜駕船遠航,他的小船從冰島出發,在漫無目的的漂泊之後,他身心疲憊,恍惚之間,一片綠地野浮現在他的視野。返回家鄉後,他頗為得意地宣告世人,在大洋彼岸,發現了一塊綠色的陸地。

同樣的故事換一個版本則大跌眼鏡。勇敢的海盜變成了被驅逐的殺人犯,綠色的陸地只是他返回家鄉的放出的噱頭。顯然,前者更具童話色彩,後者則略帶血腥,浪漫色彩蕩然無存。然而,不可否認,後者才是真實的歷史,那個號稱發現“綠色大陸”的人叫埃裡克,故事發生在985年。

那塊“綠色大陸”就是今天的格陵蘭島,“綠色大陸”的說法只是為了吸引人們到這新發現的土地,事實上它被茫茫的冰雪所覆蓋。1933年格陵蘭告別了統治它將近七百年的挪威人,丹麥開始統治這個龐大的島嶼。

然而,丹麥和格陵蘭的關係並不樂觀,格陵蘭的獨立呼聲迭起,雙方裂痕越來越大,一度瀕臨“分手”,丹麥和格陵蘭的緣分真的走到盡頭了嗎?不知不覺,格陵蘭自治公投已經過去十年,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一起述說格陵蘭和丹麥的前世今生,從而探尋“分手”背後的原因。

『 格陵蘭闖入世界

埃裡克發現格陵蘭的276年後,格陵蘭開始臣屬於挪威國王。1380年挪威與南方鄰居丹麥成立聯合王國,格陵蘭淪為兩國共同財產。1721年,埃格德經聯合王國允許,於今日的戈特霍布附近建立一家貿易公司和信義會傳道會,標誌著格陵蘭開始真正進入殖民時代。

1776年,丹麥政府獨攬了格陵蘭的貿易活動。此後格陵蘭的海岸對外關閉。1841年丹麥、挪威分道揚鑣,聯合王國不復存在,格陵蘭島成為丹麥的殖民地。此後丹麥挪威兩國關於格陵蘭的歸屬爭論不休,原本一家的兩國不惜為此對簿公堂,1933年,丹麥和挪威將爭端提交國聯下屬的常設國際法院訟裁,結果丹麥獲勝,取得了格陵蘭島的全部主權。

二戰期間,由於宗主國丹麥被德國侵佔,格陵蘭一度由美國代管,戰後歸還丹麥。1953年丹麥修改憲法,格陵蘭成為丹麥的一個州,與法羅群島一樣,在丹麥議會中也擁有兩個席位,格陵蘭終於“修成正果”,由殖民地成功蛻變為丹麥的一部分。

『 分手快樂

然而好景不長,格陵蘭在它作為丹麥地方州的第二十六個年頭選擇了內部自治。雖然外交、防務和司法仍由丹麥掌握,但兩者的關係,已經開始出現裂痕。長期以來,丹麥對“歐共體”的“長臂管轄”不勝其煩,1985年,格陵蘭終於邁出一步,拋開宗主國丹麥,率先通過全民公決的方式從“歐共體”中解脫出來。由此,丹麥和格陵蘭的裂痕越來越大,雙方開始一步步走向“和平分手”。

2009年6月21日,格陵蘭正式自治。一年前,格陵蘭就就自治再次舉行全民公決,四分之三的民眾支持自治。在這次浩大的公決之後,除了部分的外交和防務權力仍然掌握在丹麥手裡,其他權力全部迴歸格陵蘭。至此,格陵蘭離主權國家只剩一步之遙,丹麥格陵蘭長達六百多年的緣分就要走向終點。

『 政治“聯姻”的悲劇

如果把丹麥格陵蘭的百年關係比作一段婚姻的話,那麼它只是一段帶有悲劇色彩的“政治聯姻”。聯姻的開始就毫無“情感”可言,雙方的不合早就埋藏在各自的血液之中。

格陵蘭雖然地域廣闊,整個島嶼深陷北極圈以北,長年極寒極夜,一度成為全球最難生存的地方,但在區區數萬的居民中,因紐特人居於絕對主導。因此不論是文化、生活習慣還是宗教信仰,丹麥人都與其大相徑庭。雖然丹麥的西方文化對格陵蘭造成了影響,但許多島上的人民仍持續傳統的因努伊特文化活動,民間藝術依然風行,其中尤以皂石雕刻和鼓舞最為特色。

從過去數百年年的殖民歲月到如今懸而未決的半獨立狀態,經濟是牢牢將丹麥格陵蘭捆綁在一起的最有力因素。殖民時代的前夕,格陵蘭是一塊封閉的原始島嶼,因紐特人除了打魚就鑿冰,過著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

冰原上的格陵蘭人

隨著丹麥人的到來,西方啟蒙思想和工業革命的種子也漂過大西洋,到達遙遠的彼岸,這改變了格陵蘭人的生活,世界開始進入他們的視野。格陵蘭幾乎沒有一寸土地是常綠的,在丹麥殖民的數百年中,丹麥政府每年3.65億英鎊的撥款佔到了格陵蘭GDP的90%。從此,這種相互的利益關係成為雙方約定俗成的慣例,對於格陵蘭來說,丹麥成為其堅實的後盾,而對丹麥來說,這種經濟上的援助則可以將格陵蘭長久地納入麾下,因為格陵蘭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也是一筆劃算的投資。

『 資源推動“分手”

進入21世紀,格陵蘭豐富礦產與石油資源的發現肯定了丹麥的做法,勘探數據顯示,僅格陵蘭島的東北部就蘊藏著310億桶的石油,這幾乎是丹麥所屬的北海地區儲油量的80倍。格陵蘭的鉛、鋅和冰晶石等礦藏具有經濟價值。1989年又發現了特大型金礦。

除此之外,格陵蘭北臨北冰洋,失去格陵蘭,丹麥將無法涉足北冰洋資源開發。這些都讓丹麥難以“割捨”格陵蘭。不少格陵蘭政治家認為,採礦和旅遊業可以為格陵蘭島帶來新的收入,擺脫對丹麥的經濟依賴。甚至格陵蘭自治政府總理金·基爾森直言:“我們希望擺脫封鎖補助金,因為我們希望獲得獨立。

格陵蘭雖然先後歸屬於挪威和丹麥這兩個名副其實的歐洲國家,但它本身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北美島嶼,在地理上與歐洲毫無瓜葛。格陵蘭與北美大陸僅一海峽之隔,而與丹麥則差者茫茫北大西洋,如此尷尬的地理分佈也造成了格陵蘭與丹麥的逐漸疏離,格陵蘭首府努克(戈特霍布)距美國紐約不到三千公里,距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則超過三千五百公里。再加之島上的因紐特人與對岸的加拿大北部地區的因紐特人同根同源,這讓格陵蘭人更加傾向於北美而非歐洲。

二戰以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歐洲列強陷入戰後廢墟,原先不可一世的殖民國家自身難保,殖民地紛紛趁機獨立,重獲新生, 僅1960年一年內,非洲就有17個國家宣佈獨立,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1940年丹麥被德國吞併,雖然德國對丹麥的破壞遠不及英法,但二戰結束了整個歐洲的輝煌時代,美蘇成為世界主角。丹麥無力顧及格陵蘭,格陵蘭開始走向自治。由此可見,丹麥衰落是雙方“分手”的重要原因,這是丹麥不可推卸的責任。

『 格陵蘭的未來終可期

在漫長的歲月中,孤獨與寒冷似乎是格陵蘭人亙古不變的主題,歷經挪威和丹麥的“陪跑”與“分手”,寄人籬下不再是格陵蘭的選擇,嘗試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尋求獨立或許會迎來生機,但也充滿未知的風險。北極之地盛產童話,但現實不一定如童話般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