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片:1930年的廬山


從五老峰的峭壁處,白雲升起,俯瞰大地,大片水域便是著名的鄱陽湖,南康古鎮就坐落在湖畔。

鄱陽湖上的打魚船。

鄱陽湖日出風光,應是從廬山上俯瞰而得。

香爐峰,位於廬山北麓,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期間,在此建有草堂,其在《廬山草堂記》中寫道: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

九江城西門處的街道,弧形的道路,挑夫、車伕、行人、人來人往,兩旁商鋪大多兩層以上,右側的商家是“楊德堂油行”。

前往廬山牯嶺的登山石道,轉角處有兩組轎伕抬著客人,每組四人,前後各二,一側是懸崖,險峻異常,道旁石壁刻有“阿彌陀佛”,護佑著往來眾生。

南康城內的牌坊群,氣勢巍峨,建築精美,作為白鹿洞書院所在地,遺蹟眾多,旁邊的牆壁標語寫有“建設”、“打倒”、“中 華 民 國”。

鄱陽湖口,湖畔村落密佈,湖中大小船舶穿行停靠。

九江英租界,1861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明確英國在九江建立租界,1927年被 民 國 政府收回。現代化的鐵橋橫跨水面,長袍馬褂的百姓穿行橋上,岸旁吊腳樓民居和西式建築,混雜一處。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一,位於五老峰南麓,南唐時建有書院,後朱熹知南康軍時重建,影響深遠。

九江城的岸邊碼頭,可從鄱陽湖船行至南昌。當時的人們大多身著白色的長袍與馬褂。

石鐘山全貌,山為兩座,下有洞穴深潭,水石相激,聲如石鍾而得名,蘇軾的一篇名文《石鐘山記》寫的就是此山:“《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大漢陽峰,山勢雄偉,海拔1474米,為廬山第一高峰,若天朗氣清之時,夜觀漢陽城燈火點點,因此得名。

虎溪附近,有道教詠真洞天和太平宮古蹟,圖中是媳婆塔廢墟,兩位農人正在田地中勞作。

湖口鎮全貌,作為軍事要地,傳統的中國民居,錯落相倚,左下方的西式建築好像是一座教堂。

九江城外的甘棠湖,水源來自廬山的山泉,因紀念唐時江州刺史李渤的德政如同周公,而稱之為甘棠湖,遠處的佛塔位於能仁寺。

白鹿洞。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讀書,他養有一頭白鹿,很是聰穎,猶如神鹿,後人便稱此地為白鹿洞。

御碑亭,周敦頤的後人周顛,作為神異之人,屢屢助力朱元璋,被稱為顛仙,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為紀念他在錦繡峰白鹿昇仙臺上建立此亭。

俯瞰鄱陽湖,一碧萬頃,如同明鏡,長江如平野上的銀蛇,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夕陽西下,長江上的船隊,前方的船帆張開,行駛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