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片:1930年的庐山


从五老峰的峭壁处,白云升起,俯瞰大地,大片水域便是著名的鄱阳湖,南康古镇就坐落在湖畔。

鄱阳湖上的打鱼船。

鄱阳湖日出风光,应是从庐山上俯瞰而得。

香炉峰,位于庐山北麓,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期间,在此建有草堂,其在《庐山草堂记》中写道: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九江城西门处的街道,弧形的道路,挑夫、车夫、行人、人来人往,两旁商铺大多两层以上,右侧的商家是“杨德堂油行”。

前往庐山牯岭的登山石道,转角处有两组轿夫抬着客人,每组四人,前后各二,一侧是悬崖,险峻异常,道旁石壁刻有“阿弥陀佛”,护佑着往来众生。

南康城内的牌坊群,气势巍峨,建筑精美,作为白鹿洞书院所在地,遗迹众多,旁边的墙壁标语写有“建设”、“打倒”、“中 华 民 国”。

鄱阳湖口,湖畔村落密布,湖中大小船舶穿行停靠。

九江英租界,1861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明确英国在九江建立租界,1927年被 民 国 政府收回。现代化的铁桥横跨水面,长袍马褂的百姓穿行桥上,岸旁吊脚楼民居和西式建筑,混杂一处。

白鹿洞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位于五老峰南麓,南唐时建有书院,后朱熹知南康军时重建,影响深远。

九江城的岸边码头,可从鄱阳湖船行至南昌。当时的人们大多身着白色的长袍与马褂。

石钟山全貌,山为两座,下有洞穴深潭,水石相激,声如石钟而得名,苏轼的一篇名文《石钟山记》写的就是此山:“《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大汉阳峰,山势雄伟,海拔1474米,为庐山第一高峰,若天朗气清之时,夜观汉阳城灯火点点,因此得名。

虎溪附近,有道教詠真洞天和太平宫古迹,图中是媳婆塔废墟,两位农人正在田地中劳作。

湖口镇全貌,作为军事要地,传统的中国民居,错落相倚,左下方的西式建筑好像是一座教堂。

九江城外的甘棠湖,水源来自庐山的山泉,因纪念唐时江州刺史李渤的德政如同周公,而称之为甘棠湖,远处的佛塔位于能仁寺。

白鹿洞。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读书,他养有一头白鹿,很是聪颖,犹如神鹿,后人便称此地为白鹿洞。

御碑亭,周敦颐的后人周颠,作为神异之人,屡屡助力朱元璋,被称为颠仙,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为纪念他在锦绣峰白鹿升仙台上建立此亭。

俯瞰鄱阳湖,一碧万顷,如同明镜,长江如平野上的银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夕阳西下,长江上的船队,前方的船帆张开,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